徐洪波
筆者作為一名一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初入學的兒童對小學語文拼音課程學習的適應程度有明顯差異,這一點也直接影響到筆者的拼音教學。鑒于此,筆者想從一名小學教師的角度來嘗試回答幼兒園是否有必要教拼音這個問題,以及思考如何在一年級新生拼音學習適應程度差異大的基礎上穩扎穩打地進行拼音教學。
“幼小銜接”在百度百科中的釋義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筆者認為的“幼小銜接”是在終身教育背景下,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垂直銜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
本文所指的漢語拼音是編入幼兒園和小學語文課本,作為幼兒和小學生學習的拼音內容,屬于語文課程論的范疇。現階段的漢語拼音教學內容主要包括23個聲母,24個韻母和16個整體認讀音節。
一、幼小拼音教學現狀
1. 一年級學生拼音掌握狀況差別大
新入學一年級學生對拼音的掌握程度,有些學生學得比較扎實,有些學生從來沒學過。學習過的學生在拼音學習中也存在各種學習障礙,如受方言影響發音不準、相似聲母混淆、辨析不對韻母等。
2. 拼音教學進度快任務緊
在教學計劃中,小學的拼音教學集中在開學的前兩個月。每一課基本為三個課時,其實教學任務是非常緊的。而且每一課的教學目標非常具體,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就需花費大量的時間。一個班級之中,教師要兼顧教學目標和每一個學生的掌握情況有許多實際的困難。
3. 幼師對拼音教學“幼小銜接”的看法
首先,由于幼小兩學習階段的交流不夠,在拼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面沒有達成共識和明確分工,導致幼兒園的教學受到眾多的誤解和指責。最后,明確“幼小銜接”政策也是非常必要的,“一刀切”的禁教政策非常不利于幼兒園教學工作的開展。
二、幼小拼音課程與教學有必要恰當銜接
1. 小學拼音課堂呼吁幼小拼音教學恰當銜接
那些已在幼兒園學過拼音識字的孩子,剛進入小學時因拼音重復而使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減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更有甚者帶頭擾亂課堂秩序。以前沒學過的孩子學習興趣相對較濃,但難以緊跟老師的教學步伐,尤其是接受能力慢和新環境適應慢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節奏跟不上就很難掌握好拼音知識。小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拼音教學任務量大、時間緊,很難兼顧每一個學生的拼音基礎和接受能力。所以,我們希望幼兒園能讓學生對拼音有初步的接觸和適當的了解,從而有一定的基礎來迎接小學階段的拼音學習,也能夠快速適應這一種新的語言符號的學習。
2. “幼小”兼具拼音學習的能力
(1)幼兒拼音學習能力分析。教育必須以學生心理發展特別是認知發展的水平和特點為依據,遵循量力性和直觀性等原則。那處在2~5歲年齡段的幼兒是否具有拼音學習的能力呢?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為例,2~7歲的兒童處在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具有的發展成就主要有二:其一,動作圖示符號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詞、手勢、標記、想象等符號的能力;其二,語言迅猛發展。在近期中國的教育界也有學者對兒童語言發展個階段的量化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展呈現顯著的階段性特征,“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幼兒是完全有能力和有必要學習拼音知識乃至語言知識的。
(2)小學生拼音學習能力分析。兒童一般在6~7歲入學,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處在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在這一時期,他們開始從具體事物中解脫出來,能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能運用語詞或符號進行抽象邏輯思維。由此看來,小學階段是拼音學習的重要時期。
三、推進幼小拼音課程與教學的建議
在前文現狀陳述和幼小拼音學習能力差異分析基礎上,筆者對小學拼音教學“幼小銜接”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得出影響拼音教學幼小恰當銜接的因素主要有三:第一,國家政策與我國現階段“幼小銜接”教育現實不相符;第二,幼小拼音課程銜接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第三,學生,教師和家長多方因素未能協調綜合。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出發,在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機構實際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筆者對于更好地促進語言教學的“幼小銜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1. 構建合理的拼音教學“幼小銜接”政策
目前,我國沒有明確的有關幼小拼音教學銜接的政策。在“幼小銜接”方面,僅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現實中“幼小銜接”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如小學教師對幼兒拼音適當預習的呼吁,幼小兩級學校對拼音教學“幼小銜接”的忽視、幼小拼音課程目標混亂、拼音教學實施手段單一等。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教育管理部門應給與幼小拼音課程的銜接乃至幼小語言課程、幼小課程銜接足夠的重視;對有關幼小拼音課程銜接的研究和交流活動給與足夠的支持;在綜合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恰當的幼小課程銜接的政策。
2. 發展幼小拼音課程銜接體系
根據泰勒課程理論的四個基本問題來論述如何發展幼小拼音課程銜接體系。首先要明確幼兒園和小學各自的拼音課程目標,當前幼兒園拼音教學嚴重小學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兒園共用小學拼音課程目標。如何確立合理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幼小拼音課程目標呢?那就得從漢語拼音本身的內容和要求來看。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把前面兩個項目標劃至幼兒階段:①學會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能讀準字音,認清形;②會認讀“四聲”。 根據幼兒園階段學生的拼音學習能力和小學教師對初入學一年級新生的拼音知識要求,可以分別對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組織拼音教學的內容作出相應的規定。另外,“幼小銜接”時期兒童心理發展的整體性特質與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坡度”決定了“幼小銜接”中課程組織應統整化。有人提出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分開學習拼音字母,譬如幼兒園學習6個單韻母和23個聲母,小學再學習復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從課程組織連續性這一點來說可以作為新拼音課程組織的參考。另外要輔以合適的教學評價指導拼音教學,三者綜合就能避免現階段出現幼兒園拼音教學的越俎代庖和“一刀切”的狀況。
3. 加強幼兒園、小學和家庭的協作力度
對于幼兒園和小學,日本教育界的很多著名人士都一致主張應該把幼兒園和小學看作是追求相同教育目的的共同體, 應該把“幼小銜接”的主要任務定位于具有共同目的且共同體攜手做某件共同的事情——促進兒童的可持續性發展。加強幼兒園和小學的交流合作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在調查過程中,筆者也了解到盡管很多小學教師都意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但卻很少主動了解和交流幼兒拼音學習方面的信息。沒有交流,就談不上合作,所以幼兒園和小學要有意識地增加交流和合作活動的頻率,使得雙方教師之間的相互認識和相互理解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在此基礎上來協商漢語拼音的教學銜接。
我國家長對“幼小銜接”中兒童在認知學業方面存在的問題關注較多,有人認為急于求成的家長是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的推手,也有人辯解家長成了當前幼小教學不恰當銜接的替罪羊。不管怎樣,家長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小孩的教育。而且,在小學尤其是一年級,教師對家長提出的輔導要求是比較高的,家長在家的監督與指導,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能夠幫孩子查漏補缺又能給予小孩嚴格的把關,這樣的配合對教師來說非常必要。可以看出,幼兒園、小學和家庭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家庭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語文課程的銜接中應重視家長的角色,應加強家長的參與意識,明確家長在這個銜接期間所扮演的角色,實現即時的家校合作,促進兒童順利地實現“幼小銜接”,提高小學階段的拼音教學的成效。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沙湖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