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能由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感體會到賈府作為封建大家族代表所具有的富貴豪華,卻難以深入領悟小說的主題。根本原因是學生涉獵僅限于課本內容,沒有置身原著的文化情境。多次實踐后,我得出了置身文化情境,深入理解文本的三個境界。
一、自讀作品,初涉內容
小說每個章節各有側重,又有聯系,要理解課本內容,把握小說反封建的主題,一定要置身原著,全面解讀小說內容。課文中寶黛初見時,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著面善,心里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原著楔子“女媧補天” 的神話故事中有說,被賈母視為“命根子”的 “通靈寶玉”本是一塊頑石?!澳臼懊恕?交代這塊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系,這絳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這一段姻緣,他們初見時,就有了這般熟悉的感覺?!盁o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被寶玉隨身佩帶,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的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他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改變,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如此看來,如果說本文的思想教育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完成,那主要反映在賈寶玉這個人物身上,要全面把握某個人物形象,就要深入原著,因為有些精神內涵不是憑短短幾節課的講授就能讓學生理解的,我更看重深文淺教。這是置身原著的第一境界,至此,學生對原著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專家解說,拓寬視野
《紅樓夢》是一部“說不盡”的奇書,由它引發的“紅學”已經是國際顯學。百家講壇《劉心武揭密“紅樓夢”》系列節目講解的紅樓很有自己的特色,新穎的觀點可以讓準備讀《紅樓夢》的人有較強的興趣閱讀原著。劉心武從秦可卿身世之謎入手揭密 “曹家浮沉之謎”,又以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代的政治糾紛為背景,道出了這個封建貴族大家族在看似鼎盛,背后卻隱藏著重重危機的王朝里必然覆滅的必然性,揭示了我國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劉心武對《紅樓夢》的解說代表了索引派的觀點,很多人,尤其是“紅學”正統不太認可他的說法,說他對某些問題的解說理由過于牽強。我認為,劉心武的觀點確實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性,但是這種側重于人物背后隱藏的真實原型和現實背景探究的“新解”也別有一番風味,亦可引發聽眾的思考,知人論世,拓寬視野。
學生應以細品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技法來沉淀文化、提高藝術修養為主,作為評點派的領軍人物——脂硯齋的批書是不該錯過的?!都t樓夢》問世以來,書名就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封面上沒有作者的名字,有人說這本書是曹雪芹和脂硯齋一起創作的(有觀點表示脂硯齋就是作者)。在第一回中脂硯齋將曹雪芹的寫作方法歸納為:草蛇灰線,空谷傳聲,一擊兩鳴,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些豈是普通讀者能體會出的?脂硯齋相伴著曹雪芹著書,知道曹家和曹雪芹的很多舊事,所以,不讀“脂批”就難解作者寫書時的心理。
三、多方探究,小心求證
《林黛玉進賈府》中有很多關于反映封建社會面貌的建筑、飲食、服飾、風俗的描寫。以王熙鳳的服飾為例,她出場時的服飾裝扮令人驚艷,“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苯虆⒅袑@段服飾描寫的理解是:“在服飾方面,作者選取頭飾、裙飾和服裝三個要點,極力鋪陳王熙鳳集珍珠寶玉于一身的裝扮,暗示了她的貪婪與俗氣,從側面反映了她內心世界的空虛?!蓖跷貘P在賈府可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她精明能干,玩弄權術,重視物質享受,是賈府的實際掌權人,曹雪芹在其性格的塑造上是不遺余力的。然而這身裝扮是否就“暗示了她的貪婪與俗氣”呢?
賈寶玉出場時,作者對他的描繪是“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換裝后是“從頂至梢,一串四顆大珠,用金八寶墜角;身上穿著銀紅撒花半舊大襖;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綾褲腿,錦邊彈墨襪,厚底大紅鞋?!逼湔滟F華美的細致程度和王熙鳳不相上下,身為男孩子的賈寶玉雖不會佩戴過多的珠寶,服飾的精美華貴在榮府卻是數一數二的,然而對他的評價也并沒有“貪婪與俗氣”之說。
劉姥姥第一次進大觀園時,就差點把“遍身綾羅”的平兒當成是當家大奶奶,卻不知道其只是個通房大丫頭。賈府是官宦之家,衣著是賈府的門面,因此賈府上下,就連丫頭們的服飾也用料講究,何況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年輕少奶奶?初進賈府的黛玉一路走來,發現“所見的這幾個三等的仆婦,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身為掌有賈府權勢的人物,如果王熙鳳的裝扮樸素,會客時只穿著普通衣裳,不僅不符合事實,也會顯得有失身份。
置身原著文化情景如飲甘露,醍醐灌頂,可起到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陶冶學生情操,滋養學生心靈,健全學生人格的作用。要真正領會文本的精神實質、把握其精髓要義,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是最直接、最管用的學習“方法論”。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