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波
數字媒體藝術是隨著20世紀末數字技術與藝術設計相結合的趨勢而形成的一個新的交叉學科和藝術創新領域,是將人的理性思維與藝術的感性思維融為一體的新藝術形式。近年來,數字媒體藝術日漸成熟化,逐漸滲透并深入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因為它不僅橫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更是涉及藝術設計、圖像處理、計算機語言、信息通信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術。因此,數字媒體藝術既受益于技術進步的催生,又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豐富、拓展了媒介傳播的形式和途徑,讓傳媒和藝術設計都得到了新發展。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究,一方面可以根據當今時代背景分析其發展現狀,另一方面也可以探尋數字媒體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李四達編著的《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第3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一書就從數字媒體藝術的誕生與發展入手,深入結合了近年來的相關科技成果,以豐富的研究內容和完整的理論架構分析、闡明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及其社會應用。綜合而言,該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思路清晰,研究視角新穎獨特。該書按照事物發展的時間脈絡展開論述,涵蓋媒介進化論、數字媒體藝術理論、圖像拼貼與教學藝術、科學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簡史、數字媒體藝術與創意產業、數字媒體藝術信息化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未來八個方面的內容。作者在每章的最后一節都設有相應的思考練習題,不僅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也留給了讀者消化吸收和反思總結的空間。信息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大數據時代下的數字媒體可以說幾乎無處不在,虛擬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現實社會;同時,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性、設計性、技術性也在現實社會中得到了創新性發展。而作為媒體設計專業的教授和碩士生導師,該書作者長期以來從事媒體藝術、交互設計、媒體動畫等方面的教研工作,另著有《新媒體動畫概論》、《數字媒體藝術史》等多部藝術設計類著作,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因此,在理論研究方面,該書作者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思考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社會影響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例如,在該書作者看來,現代科學對藝術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正是由于攝像機的發明,才誕生了攝影、攝像這一類的視覺藝術,讓人們可以發現并定格生活中的美,并可以將其應用到廣告設計、動畫制作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等。當今的藝術設計不僅作為審美詮釋而存在,而且更多地關注人類情感意識和對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由此可見,該書作者無論是在研究思路還是研究視角上均具有新穎獨特之處。該書所蘊含的學術價值也值得相關領域研究者以及設計愛好者們深入挖掘和體會。
二、學以致用,社會應用價值高。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作品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吸引力,使之既能充分表達藝術家的意愿,又能帶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這才算得上成功的藝術作品。對于數字媒體藝術而言,應用價值高、應用范圍廣是創作者最為看重的地方。這就需要創作者在夯實自己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多進行設計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創作出既符合當代人審美標準,又利于社會發展的數字媒體作品。該書非常凸顯這個方面,它把發展中的數字媒體藝術化為連接藝術與生活、科技與時尚的橋梁。例如,在對圖像拼貼與數字藝術這一章進行論述時,作者便將圖像拼貼和現代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闡述拼貼攝影藝術給人帶來的視覺享受。在作者看來,數字拼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如當代攝影拼貼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和杰瑞·尤斯曼所創作的拼貼藝術作品那樣,既是對超現實主義的借鑒,又遠遠超越了單個圖像中所蘊含藝術魅力的疊加,且隨之而來的拼貼動畫更是開創了后現代電影發展的新時代。現如今,無論是拼貼攝影還是拼貼動畫在廣告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見拼貼藝術的魅力和社會價值之深遠。此外,光能渲染、光線跟蹤、數字繪畫等電影特效技術作為數字媒體藝術,更是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末以來電影業的發展。該書運用圖文并茂的敘述方式,選用大量新穎且具有代表性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案例來佐證其理論觀點,尤其在創意產業和數字媒體信息化設計領域提出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思想,不僅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對數字媒體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思考,彰顯了該書極強的可讀性和社會應用價值。
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思想觀念的創新。我們只有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開闊視野、創新思維,才能讓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深入人心,走上民主化、大眾化的發展之路。綜上所述,該書既可以作為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的課程教材,又可以助力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數字媒體藝術學科理論建設,也有利于相關行業人才的培養,是一部兼具理論研究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的優秀著作。
(作者系中山大學南方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