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希 張放平
摘要: 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新創業素養,讓學生面向未來獲得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當下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實施領域,核心素養理念對課程觀念、內容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目前我國創新創業課程建設中仍存在課程目標不清晰、課程內容同質化、課程體系簡單化、教學方式形式化等問題。因此,高校應基于核心素養理念設計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依托現有學科課程整合課程內容,探索情境體驗式教學方式,推進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核心素養;課程建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3-0037-06
收稿日期:2017-02-14
基金項目:中國工程院咨詢課題子課題“工科學校創新創業現狀調查及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影響分析”(2016-XY-44-05);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青年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K015QGD003)。
作者簡介:成希(198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張放平,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當前,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在我國高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實施中的重點領域,在建設過程中亟待新的課程理念來推進課程改革,讓創新創業課程真正體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精神和價值。當前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之魂,以此為導向推進、引領和統領課程改革與建設,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這一理念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核心素養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1. 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
“核心素養”( Key Competencies) 這個概念舶來于西方。“key”一詞在英語中指的是“關鍵的”“基本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含義。“competence”主要是指能力、勝任力。自1997年以來,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歐盟(EU)等國際組織先后開展關于核心素養的研究。在這些組織的相關文本中,這一術語取代了傳統使用的以“讀、寫、算”為核心的“基本技能”(Basic Skills)以及能力( ability)、知能( literacy)等術語。近年來,隨著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進,美國、歐盟、新加坡等國家或組織根據自身的文化傳統和人才培養需求,在教育領域建立學生核心素養模型,遴選和厘定了核心素養要素,并形成了具有內在邏輯體系的核心素養框架(表一)。盡管各個國家所提出的核心素養要素各具特色,但其目的都在于使個體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幫助個體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浪潮和知識經濟挑戰,提升國民個人素養與國家競爭力。
本文采用的核心素養的定義是:基于人的教育,從終身學習目標出發,指個人在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勝任力”,是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的最基礎的、最關鍵的素養。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鍵性。核心素養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素養,也不是學生發展諸多能力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面對復雜多元的信息化社會和未來情境的關鍵能力、核心競爭力,其核心就是善于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綜合性。“核心素養”之所以取代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概念,在于核心素養比“基本能力”的內涵更廣泛,是集知識、能力、態度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涵蓋了穩定的特質、學習結果(如知識和技能)、信念價值系統、習慣和其他心理特征[1]。它并非單一的能力素養,因而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整體性的功能。三是發展性。核心素養的提出是21世紀社會對人才素養要求的動態反映,目標上指向的是對“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
2. 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與目標
“創新創業教育”這個概念來自于“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創業教育”概念,認為21世紀的青年除了接受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外,還應當擁有第三本“教育護照”即創業教育。1999年,我國政府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首先提出“創業教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拓展創業教育內涵,正式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圍繞“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學生靈活、持續、終身的學習打下基礎。當前我國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際,基于創新的創新創業教育,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和源泉。這在理念和內容上體現了對創新或創業教育的超越[2]。
創新創業教育的靈魂是“創造”,它的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創辦企業,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取得可持續發展。它并非一種學科教育而是一種新的教育范式和理念,旨在面向未來培養新型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因此,它的著力點在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通過教育教學內容、方式和評價的改革,讓學生個性和潛能得到自由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從而推進創新、創業。
3. 核心素養與創新創業教育
第一,從兩者的本質上看,核心素養與創新創業教育都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素養的概念在目標上指向的是對“教育應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它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基于人的教育的頂層設計[3]。其實質是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即通過關鍵素養的習得實現個人的成功和促進社會良好運行。創造性的問題是現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 創造性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4]。創新創業教育就在于激發人人都具有的“創造”天性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求異思維和創業能力,讓受教育者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些都與核心素養所蘊含的“發展性”內涵基本一致,都體現出對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終極關懷。
第二,從兩者產生的背景來看,核心素養與創新創業教育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知識經濟的興起不僅僅要求新的生產方式,對教育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當人們意識到教育的內容、形式、手段與所培養的目標不相適應的時候,人們就會進行調整或改變,使二者適合或基本適合[5]。核心素養和創新創業教育,都是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都體現出新的社會發展時期教育的先導性和適應性。在推進方式上,兩者都是以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式來推進,以轉變觀念為先導,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為核心。
第三,從兩者內涵關系上來看,創新創業教育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2005年,歐盟正式發布《終身學習核心素養: 歐洲參考框架》的8個方面中,“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作為一項關鍵素養被提出。美國P21框架確定的三項核心技能之一的“學習與創新技能”,指的主要是創造力與創新、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出中國學生發展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將“實踐創新”作為六大素養之一。從全球范圍內不同組織或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的29個素養框架中,可篩選出18項核心素養[6],其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與問題解決等七大素養為各國際組織和經濟體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所關注、倡導并且培養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正是當今人們應當掌握的一種核心素養,是個體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可見,創新創業教育就是一種核心素養教育,是當下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實施現狀
2012年,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提出,創業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并規定將《創業基礎》作為高校必修課。2015年發布的《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在國家“驅動”下,眾多高校迅速“跟進”,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數量增長迅速,從2002年教育部9所創業教育試點院校僅開設《創業基礎》等1~2門選修課程到一大批研究型大學開發出幾十門課程并逐步開發出相對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一些大學積極推進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并積極引進海外優質創新創業課程。盡管創新創業課程建設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致使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滿意度依然不高。
1.課程目標模糊。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和理解不一,對創新創業課程建設目標定位也參差不齊。有的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狹義地理解為培養企業家的教育,將傳統的商業教育中的企業管理類課程改頭換面,或直接照搬西方商學院創業課程體系;有的高校將其泛化為一種素質提升培訓,將學生創新實踐課程、就業指導課程、職業生涯課程等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這些既說明當前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理解不深刻,也反映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邊界模糊、目標不清晰。
2.課程內容同質化。由于對課程目標的認識不清,一些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成了“關于創新創業的課程”,大多開設“創業基礎”等普適性的選修課程,課程中充斥著大量概論性或者導論性的內容,僅僅停留在零散的知識傳授層面,課程內容同質化、碎片化,能力和素養也被弱化、邊緣化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獨立學科為主的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不同學科參與程度低,創新創業內容缺乏與專業、學科的融合,不能滿足不同學科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
3.課程體系簡單化。當前我國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還不健全,還沒有形成涵蓋創意、創新、創業的完整鏈條的課程體系,單一的課程結構并不能支撐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目標。一些高校重創業、輕創新,更多的是關注培訓創業者的課程,卻缺乏培養創新者的課程。一些高校在開設課程的數量和內容上看起來很“豐富”,但課程間相互沒有關聯,學校并未深入思考為何而開設,只是將關于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毫無層次和結構地簡單堆砌,使得一些創新創業課程只能淪為邊緣式、補充式的課程,難以納入學校整體的課程體系中。
4.教學方式形式化。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被認為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關鍵在于它倡導探索未知的、體驗式的學習理念,構建個性化的知識結構。盡管一些高校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并大力推行翻轉課堂、“大班授課、小班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但課堂“形似卻未能神似”,“重理論、輕實踐”“重傳授、輕創新”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改變,師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還有待激發和培養,創新創業課程未真正體現出創新創業的精神內核。
三、核心素養理念對課程建設的影響和意義
國際上優秀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是解決現階段我國所面臨的一些教育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當前,我國以“核心素養”引領和統領課程建設,其目的就在于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來重構我國課程政策、課程標準,加強課程體系構建,推進課程改革。它對于課程建設的影響和意義主要體現在:
第一,引發課程觀念革新。核心素養改變了過去對知識的絕對化,從“教”的角度轉向了“學”,不是“為了知識的教育”,而是“通過知識來獲得教育”,通過知識來提升人的素養和能力[7],超越了傳統的知識技能觀。因而,核心素養引發了一種新的課程觀,即課程價值取向由“知識本位”轉向“核心素養本位”,從過去重視教學當中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完備性,轉向重視學生核心能力和素養的生成;從過去重視學生知識結構而忽視學生能力培養,轉向促進學生能力提升和全面發展[8]。
第二,改變課程結構設計。知識觀是課程設計的哲學基礎,知識觀的轉型勢必引起課程設計的變革。核心素養是跨學科的,高于學科知識的[9],因而任何一種核心素養都不是一門單獨的學科可以完成的。在這種新的課程理念下,課程結構設計也發生了變化,由強調學科內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習得的分科課程,到強調學科間的互動、共同發展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的改變,以及新的整合型課程(或單元)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