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民
“詞塊理論”最近在教育界成為一個熱門的詞,該理論是Michael Lewis在The Lexical Approach一書中講述的。他的基本觀點是“基于詞塊的詞匯是語言構成的中心因素,各種類型的詞塊組成詞庫,詞塊的不同的有機組合就形成了句子,進而組成連貫的篇章。語言習得的中心是基于詞塊的詞匯,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進詞塊理論進行教學,起到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作用。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進“詞塊理論”,從而將“詞塊理論”運用于寫作、閱讀、聽力等題型的教學中,都起到了很好地幫助學生解題和進一步吸收消化知識點的作用。可以這么說,英語教學中引進“詞塊理論”是英語教學的一大重要改革,也是一項很成功的教學實踐。下面就來具體談談“詞塊理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詞塊理論在單項選擇中的運用
單項選擇在英語考卷中大約占到10%~15%的比分,大部分的單項選擇都是考查學生的字詞積累和語法知識,少量的會接觸到口語中的知識。在單項選擇這一類注重字詞積累的題型中,教師便可以使用“詞塊理論”來輔助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各種詞匯組成的不同詞塊來加強學生的記憶。比如,“The weather becomes colder,so baby you should your clothes.”選項分別是:A.put on;B.put off;C.wear on;D.wear off。學生有的會選擇A,有的學生則會糾結在A、C之間,這個題目意思是說,“天氣變更冷了,孩子你應該穿上衣服”。之所以學生會分不清是選擇A還是C,不是因為這句話的意思看不明白,而是對于“穿”這個英語單詞不是很熟悉,記憶里模糊地記住有“wear”這個單詞,這時“詞塊理論”就能很好地派上用場,教師可以利用單詞組成詞語來幫助學生們記憶,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單詞“wear”就是指穿,“put on”這個詞組也是表示穿的意思,另外,要注意到單詞和詞語之間的替換,就拿這題來說,如果C選項是wear,那么這個選項也是對的,因為“wear”等于“put on”。
二、詞塊理論在寫作中的運用
1. 增強文章的流暢性
學生寫文章時先要在腦海中想象出寫作的大致內(nèi)容,然后再通過關聯(lián)詞將思路串聯(lián)好,用合適的語言表達出來,然而在實際的學習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文章的流暢性方面表現(xiàn)得不是很好,其中最有詬病的就是關聯(lián)詞的應用不恰當。比如,if和will的結構,不少學生都會忘記要加上“will”這個單詞,所以常常造成只有如果,而沒有結果,這樣的文章讀起來會顯得缺少連貫性和流暢性。此時,教師就應利用“詞塊理論”來糾正這一問題,通過讓學生們背誦固定的關聯(lián)詞組來改善關聯(lián)詞使用不當?shù)木置妗1热缯f,“因為……所以……”這一組因果關系的兩種英語表達就可以是這樣的“because, ...”或者是“...,so...”教師應提醒學生在英語中有了“因為”就不可以使用“所以”,避免其在寫作中出現(xiàn)關聯(lián)詞使用錯誤的情形。
2. 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通過“詞塊理論”讓學生們?nèi)ケ痴b和記憶一些固定的、特殊的短語詞組等,這樣,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很自然地將腦海中勾畫的大致內(nèi)容用短語組成的句子表達出來。比如,學生掌握了“因為……所以……”關聯(lián)詞的引用,也掌握了“put on”這個詞組的用法,在描寫天氣寒冷的作文中,就可以寫上“The sky looks black,so it will rain.I should put on my coat.”
3. 增強文章邏輯結構
教師利用“詞塊理論”讓學生們熟練地掌握關聯(lián)詞的運用,從而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增強文章邏輯結構的作用。舉例來說,“Amy becomes fatter,so she can not wear her dress.”這句話中說到了艾米變胖,所以她穿不了她的裙子,這是很明顯的因果關系,然后后文接這么一句話“she wants to lose weight,so she plans to do exercises.”這句話是說她想減肥,所以她計劃做一些鍛煉。前后文的銜接一點也不突兀,這要得益于關聯(lián)詞的合理應用增加了段落之間的邏輯性。
三、詞塊理論在閱讀理解中的運用
1. 幫助理解文章大意
在閱讀理解中,“詞塊理論”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由于在做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的生詞,所以不少的學生對做閱讀理解題都充滿了抵觸情緒。然而,教師可以利用“詞塊理論”來教學生猜測生詞的意思。比如,在這一句“she is so angry that she throw away her beautiful vase.”對“throw away”這個詞組,大多數(shù)的學生會感到陌生,這時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認識的單詞和理解的句意去猜測這個詞組的大致意思。上句話的意思是說“她很生氣以致她扔掉了一個漂亮的花瓶”,而大多數(shù)的學生通常只會翻譯“她很生氣,她 了她的一個好看的花瓶”,教師就要通過特定的情境想象去幫助學生猜測出詞組的意思。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在電視劇里,通常一個生氣的女生會 花瓶?”這時學生就可以大致地猜出是“扔掉”的意思。
2. 幫助靈活解答問題
有的閱讀理解不僅是客觀題,還會設計一些主觀題。這時,教師同樣可以利用“詞塊理論”,尤其是對不知道如何下手回答的題目,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靈活的答題方式。比如“Please write down about the opinion towards the author.”這種設計中心情感的問題,首先,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從這篇閱讀理解涉及的題目入手,從問題中大致了解這篇文章在講述什么;其次,再把握關鍵人物和關鍵詞以及關鍵事件;最后,用關聯(lián)詞串成一句話。
總之,教師通過引進“詞塊理論”并且借助他來輔助學生的教學,在單項選擇、閱讀和聽力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提升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的效果。教師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之上,也要嘗試著創(chuàng)新,爭取在更多的領域可以利用到“詞塊理論”。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城縣上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