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瑩瑩
摘 要: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對蕭紅的研究掀起了熱潮,一些學者認為蕭紅的兩部電影《蕭紅》與《黃金時代》及蕭紅的部分文字傳記迎合了觀眾和讀者的娛樂心理,導致蕭紅走向了媚俗化。事實上,蕭紅的傳記表現形式由文字走向影視是當下“讀圖時代”的必然,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影視作品充當了一個很好的傳播媒介,“喜馬拉雅聽書”等聲音媒介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鑒于影視對文學的反哺作用,作者呼吁優秀的導演將蕭紅的作品改編成影視劇。
關鍵詞: 消費時代 蕭紅 傳播
在消費社會,文學的娛樂功能被放大,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便是文學的影像化。同樣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作品頻頻被搬上熒幕,與之不同的是,蕭紅的傳記接連兩年被改編成電影,這一現象引發眾多學者熱議。蕭紅的兩部傳記電影《蕭紅》與《黃金時代》,大部分學者對之持否定態度,認為其是在消費時代利用蕭紅的情感經歷博得觀眾眼球,弱化了蕭紅的文學造詣,不但是對蕭紅的不敬而且是對觀眾的誤導。這類消極評價引發筆者思考,影視傳記對蕭紅的表現是否真的有害無利?筆者認為,影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應該看到它的傳播價值。在傳播媒介多元化的當今社會,除了影視媒介具有廣泛的傳播價值外,其他一些現代傳播媒介,如聲音媒介、各類社交軟件、閱讀app等,都可以作為傳播的途徑,因此,從文學傳播角度探討蕭紅及其作品在當今消費時代的生存是有一定意義的。
一、消費時代蕭紅的傳記電影改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從總體來講,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從以前的側重“文字”轉換成現在的側重“圖像”,從“讀文時代”到“讀圖時代”的轉換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讀圖時代”的背景下,蕭紅的傳記載體由文字轉向影像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趨勢,而這種適應時代趨勢的轉變為蕭紅及其作品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1.傳記載體轉變:由文字到影像
蕭紅的第一部文字傳記《蕭紅小傳》是在她去世后的第四年,即1946年由她的好友駱賓基所作,此后蕭紅文字傳記的創作從未停止,新時期以后達到高潮,比如美國學者葛浩文的《蕭紅評傳》、汪凌的《蕭紅:寂寞而飄零四方》、肖鳳的《蕭紅傳》及葉君的《蕭紅圖傳》等。有人統計,目前已出版的蕭紅文字傳記不下60種。蕭紅影像傳記的起步相對較晚,直到1981年才出現由劉慧心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蕭紅》,而蕭紅傳記電影真正被搬上熒屏則是在新世紀以后。不過,近些年來有關蕭紅影像傳記的創作出現熱潮,各大電視臺制作的蕭紅題材的傳記片,很多如《追憶女作家蕭紅》、《民國紅顏蕭紅》等,引起較大爭議的要數2013年霍建起導演的電影《蕭紅》與2014年許鞍華指導的電影《黃金時代》。“過去傳統的文字傳記領域正在逐漸被影像(圖像)傳記所侵占,大量文字傳記被改編為影視作品,人們對于傳記作品的接受越來越多地依賴于視覺媒介。在讀圖時代的背景之下,文字傳記的最終結果就是傳記圖像化”[1]。
2.影像對文學的反哺:對兩部傳記電影的考察
電影《蕭紅》與《黃金時代》屬于文藝片的范疇,文藝片與商業片相比,肯定在票房上沒有優勢,甚至可能不賺反賠,作為知名導演的霍建起與許鞍華自然明白這一點。事實上,電影《蕭紅》的票房只有202.5萬;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前期投入是7000萬,最后的內地票房為5151萬,也是沒有盈利的。該影片演員陣容強大,一共集結了30幾位明星,據一些幕后資料得知,所有演員加在一起一共收了370萬片酬,其中扮演男一號蕭軍的馮紹峰則是分文未取。演員湯唯為了更好地演繹才女蕭紅,在拍攝前讀了蕭紅全集,還去哈爾濱蕭紅故居進行感受體驗,蕭紅的文學作品首先在演員中得到了傳播。此外,電影《蕭紅》與《黃金時代》的人物臺詞和場景很多出自蕭紅的散文、日記與小說,還有的出自蕭紅好友的回憶文章。盡管這兩部電影也有虛構的情節,但總體上還是比較尊重史料的。
二、消費時代蕭紅作品的傳播途徑探尋
文學傳播是文學生產者借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賦予文學信息以物質載體,從而將文學信息或文學作品傳遞給文學接受者的過程。近年來“文學傳播路徑從傳統的印刷出版路徑為主,轉向以數碼文字路徑為主,多種形態傳播路徑并存且相互融合的移動化、社交化數碼多維傳播形態”。根據當下文學傳播路徑的多樣化,以此為出發點探究蕭紅作品在當下應如何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影響力,這對現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傳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繼續與影視聯姻:把作品搬上熒幕
一些讀過蕭紅作品的人可能會認為蕭紅的小說根本不適合進行影視改編,因為蕭紅的小說情節性不強,故事瑣碎,語言過于散文化。但是,影視改編并非完全依據小說原本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個“改編”的過程。盡管我們直觀上感覺蕭紅的作品不適合搬上熒幕,事實上,很早以前編劇們就已經創作出很多部由蕭紅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比如1999年話劇版的《生死場》、2006年的動畫片《童年》及6集評劇電視劇《生死場》等,但是這些作品的影響范圍和受眾并不廣泛,鑒于蕭紅作品的影視改編情況,當下將其作品搬上熒幕還是有很大空間的。
影視媒介有傳播范圍廣泛、影響力大的優點,可以借助影視媒介讓觀眾直接接觸到作家的作品,如果說影視改編成功的話,則會反過來促進其作品的熱銷。在有關現當代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問題上,著名作家陳忠實就非常贊同。在作品《白鹿原》被拍成電影之前,他就認為《白鹿原》的影視改編再也不能拖下去。當下,若想更好地擴大蕭紅作品的傳播范圍,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蕭紅的作品繼續同影視聯姻,呼吁優秀的編劇和導演把這一設想付諸行動,使這些影視作品能盡快與觀眾見面。
2.聲音媒介:蕭紅作品傳播的新渠道
新傳媒時代文學的傳播除了利用影視媒介外還可以利用各種聲音媒介。這類聲音媒介的文學傳播潛力是非常巨大的。以“懶人聽書”和喜馬拉雅FM為例,喜馬拉雅FM可以找到蕭紅的《呼蘭河傳》與《小城三月》,并且播放量有170萬。此外,還能在喜馬拉雅FM中找到一篇蕭紅的書信《九一八致弟弟書》,還有《后花園——蕭紅》、《蕭紅——她比煙花寂寞》這兩篇與蕭紅有關的文章,這三者加起來的總播放量有182萬,聽眾數量甚為可觀。這類聲音媒介能為蕭紅作品的傳播搭建良好的平臺,增加蕭紅的作品,應該會有不錯的點擊率。
有些學者認為微信公眾號、各類閱讀APP及“懶人聽書”等這類文學傳播媒介會使得閱讀碎片化。不可否認,還是閱讀傳統的紙質版書籍更好。但是,不能將那些現代傳播媒介一棒子打死,或者完全否定。面對這類新型的傳播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拿來為經典所用,畢竟經典的碎片化生存也是一種生存。
三、消費時代蕭紅作品的傳播意義
蕭紅的作品在今天依然生命力不衰,和其作品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分不開。在消費時代人類面臨精神困境的今天,文學的價值和意義對人的影響更顯得格外重要。消費時代傳播蕭紅作品的意義在于其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知曉或者閱讀,進而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體會作品的精神內涵。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一種“評話經典”的現象,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學藝術作為商品交換流通量越大,其意義的影響面越大,其社會效益也會越大,它們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會得以放大。與“評話經典”的現象同理,筆者在上一節內容中提到,在現代傳媒多元化的今天,蕭紅作品的傳播可以借助與影視聯姻的方式,影視改編使得作品“通俗化”、“大眾化”,降低接受的難度,外加影視媒介具有傳播范圍廣泛的特點,可以使蕭紅的作品為大眾熟知,而不是僅限于大學中文系師生閱讀。
參考文獻:
[1]蔣述卓,李鳳亮.傳媒時代的文學存在方式[M].桂林: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2010.3.
[2]楊劍龍.新媒體時代的文化批評[M].桂林: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2013.10.
[3]王穎.新傳媒語境中文學傳播的路徑與價值嬗變[D].長春:吉林大學,2015.
[4]耿翔.陳忠實坦言改編《白鹿原》[N].中華讀書報,20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