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
教育督導工作涉及的面廣、部門多、人員眾、影響大、事務多、意義深遠,督導評價稍微出現偏頗,都會導致對被督導單位與個人產生消極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督導的成效,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筆者在多年的現實思忖中,悟出一些粗淺看法,與大家共勉。
一、變督導為導督,先導后督,創新傳統理念
有督導歷史以來,倡導與實施的大凡都是先“督”后“導”。即督導主管部門或督導者首先對被督導者下達督檢督查的通知,通知包括目的、意義、內容、范圍等項目,然后依計劃按部就班進行督導評價。評價結束后,發個公告進行公示、獎懲。若發現了較為普遍、較為突出的問題,督導者研究良方,下發文件,解決問題。這種督導評估體系派生的結果無非有三種:其一,先進者喜氣洋洋,知榮長樂,力圖下次再創佳績;其二,后居者,心灰意冷,頗有微詞,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其三,中庸者,不痛不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行我素,得過且過。督導的表面是獎懲有度,樹了典型,立了形象,形勢一派大好,實則效果甚微,大面積蓬勃發展的態勢難以形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者比比皆是。傳統的督導辦法,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弊端明顯,在一定程度上過于被動,委實應該更新。
筆者認為,針對目前督導現狀,各級督導主管部門應該創新傳統理念,變督導為導督,先“導”后“督”,效果會截然不同。首先,我們在制訂了督導計劃前,先組織被督導者進行系統培訓,提高認識,提升業務能力,創新工作方法。其次,督導通知下發后,我們要做到先“導”后“督”——邊“導”邊“督”,實行“五導”,即為他們“導”方法、“導”措施、“導”手段、“導”落實、“導”創新。引導被督導者突出工作重點,重在平時,避免“臨時抱佛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發生。再次,督導檢查過程中,堅持兩個基本點——督和導,重點突出“督”,依然不放棄“導”,對那些經過“五導”仍不符合常規要求的,我們要給予嚴格的督檢,不要怕得罪人。當然,在此過程中,我們仍然施以善意的“導”,予人機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讓那些滿足現狀,樂居中庸者齊頭并進,爭取在不久的將來,早日邁入先進行列。前兩次“導”是先,后一項“督”是先,有了好的“導”,必然會出現省心的“督”。這跟我們現在正在實施的學生為主體的建構式陽光導學課堂模式是不謀而合的。我們的督導主管部門在給出導向的同時,對那些偏出航標的被督導者要適時亮出導標。只有這樣,督導的結果才會出現“千帆競發”,各有千秋,最終達到殊途同歸的壯觀景象。此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只是一兩處或幾處亮麗的風景,而是群英薈萃、齊頭并進的教育碩果。
二、改變評價手段,以獎勵促發展,突破陳舊套路
我們督導評估時設計了哪項哪條分值多少,優秀的多少分,符合的多少分,不足的給多少分,沒有的扣多少分。這種評分標準,就像我們給學生評試卷,雖然一般也能從分數上得知學生知識素質的高低、學生成績的優劣。但學生的能力素質和綜合素質,很難從這桿標尺上加以評判。要想既能評判學生的知識素質,又能評判學生的能力素質,從而正確得出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得分,那么,我們必須還要有別的套路,比如附加題、手抄小報、科學實踐、演講比賽、書琴棋畫等,只要學生愿意展示的,又得到了大眾認可的,我們都可以獎分,而且獎分不封頂,這樣才會發現最優秀的那些類群,突顯我們評價的普遍性、全面性、優秀中更優秀的挑剔性。同時,更會激發學生出現你追我趕,集體越野時爭先恐后的大好局面。
督導評分機制同樣可在原方案不變的基礎上實施突破,即將所有涉及督導單位或個人所能展示的自身成果的項目納入獎分的范疇,只要不有悖于國家的方針政策,就應該獎分,同樣上不封頂。當然每個項目獎分多少,什么級別獎分多少,得由督導部門制訂,由不得哪個單位或個人隨意。如果做到了這點,那么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教育思路、教育理念將會呼之欲出,被動執行將變為主動創新,方法模式將層出不窮、日新月異,過去那種對待上面的通知,政令于我有利者積極參與,于我無益者視而不見,與我無關痛癢者,視其心情而定的現象將會蕩然無存。
前不久,筆者隨同幾位部門領導參加一次教研活動,閑聊中聊起本次教研活動的感受,大家覺得參賽單位少、新人少、新教研教改法少、突出創新的少、隨意性大,很多教師懷著“報個名,參個賽,拿個獎”回去備評職的態度,確實令人寒心。筆者跟領導建言:通知下了這么久了,不組織參賽的單位在督導評估時,你可以扣他們的分啊!領導一臉無奈:你扣他們的分,他們不跟你急么?
本案例更加說明我們的督導評估計分更有必要增設不封頂加分這一項。創新方法千萬種,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要創造了成績,得到了公眾的認可,提出了有理有據的加分項目,督導會為你加分、為你加油、為你倡導。讓督導評估機制助推教育長效、高效發展,讓教育事業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舜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