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新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以下簡稱“望城區”)是雷鋒的故鄉,目前,全區共有中小學校9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湖南省示范性高中1所,長沙市示范性高中2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1所、初中22所、小學73所,在校學生5.4萬人,幼兒園121所(公辦園22所,民辦園99所),在園幼兒1.9萬人;有在職公辦教師3258人,其中小學、初中教師2625人,高中教師633人。
望城區地域面積廣,學校布局相對分散,60%的中小學校分布在農村。一直以來,望城區教師培訓工作存在交通不便出門難、年齡老化不想學、學校人少不想送、培訓機構不教研、教研機構不培訓、培訓經費無保障的現實,因此,教師培訓的效果不明顯,農村教師素質的提升難保障。
我們根據《教育部關于強化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全面提升培訓質量的指導意見》要求,結合全區學校分布狀況,中小學教師年齡、學科及專業結構、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機構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創新體制、整合資源,構建了望城區送教下鄉“3321”新模式,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鄉村教師隊伍,從根本上促進望城區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傳統的教師教育與發展工作是由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儀器電教、電大等多個機構分擔,由于這些機構單獨分設、各自為政、缺乏協調、資源分散、管理重復,給基層學校和教師造成了不必要的負擔。如何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使資源配置更為合理,從而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上臺階?我們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大膽進行機構改革,于2001年將原望城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儀器電教站及電大工作站四個機構進行合并,建立集培訓、教研、電教于一體的復合制、多功能的新型教師教育機構——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以求最大化地實現資源共享,充分發揮 “培訓、研究、指導、服務、管理”等綜合功能。該機構為教育局的二級機構,屬正科級事業單位,設主任(兼書記)一名,副主任兩名,下設教研、師訓、裝備、電大四個部門。然而,受現行管理體制和傳統觀念的制約和影響,新機構各個部門仍長時間“各自為政”“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不但沒有有效整合資源,還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到底如何才能真正整合資源、形成合力?2013年,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勵精圖治、臥薪嘗膽,以送教下鄉為載體,將教研、培訓及信息技術等功能整合起來,創新鄉村教師研修常態化新模式,將教研、培訓、信息由一名副主任分管,使研、訓、信三位一體,定時、定點、定人,在全區廣泛開展送教下鄉、研訓一體活動,并逐步形成常態化研修。這種方式從一開始就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各個層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一線教師拍手稱贊。不但完成了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從機構整合到職能整合、形式整合到實質整合的跨越,而且真正實現了研中有訓、訓中有研、研訓有機融合。
二、創新模式,提升實效
教師培訓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在新形勢下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那就是從培養數量充足、學歷合格的教師轉向培養質量提升、能力勝任、師德高尚的教師。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培訓還有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培訓以“傳授”為主,形式單一;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脫離課堂等,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動意義不大。基于這些問題,望城區創新構建了送教下鄉常態化研修“3321”模式,即打造三個團隊、采取三種培訓方式、分成兩類片區、實施一體研訓。
1. 打造三個團隊
一是專、兼職研訓員團隊。我們在現有教研員隊伍的基礎上,面向全區選聘了6位能研、善訓、會導的中小學一線教師作為兼職教研員,既承擔一線教學任務又進行教研培訓工作,實現教研員隊伍逐步由專職過渡到專、兼職結合,“不為所有,但為所用”,改變了教研員不足和長期脫離一線等問題,讓教研員在課堂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二是名優教師團隊。我們在全區分學段、分學科選聘了近30位優秀教師擔任送課下鄉任務,其中包含了3名特級教師和20多名省、市級骨干教師,他們在送教下鄉中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三是省、市專家團隊。分科分類建立專家庫,聘請學科教育教學專家或省、市中小學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擔任望城區送教下鄉的培訓專家,高層次、高起點對鄉村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指導。
2. 采取三種培訓方式
一是開展“主題式”送教活動。各學科教研員和專家根椐本學科新課程改革要求并結合學科教學實際,自主確定研訓主題,自上而下通過“看(主題觀摩)、思(圍繞目標自我反思)、議(圍繞主題相互交流)、訓(專家或骨干主題講座)”,實現了“研中有訓”“訓中提升”。二是開展“點單式”送訓活動。按學科以基層學校教學需要為專題,自下而上由學校或一線教師提出受訓主題,再由教研員或專家予以商定,適時進行城鄉跨校送課送培研訓活動,帶動農村中小學校本研訓的建設與發展。三是開展“診斷式”送訓活動。對學科教學調研所發現的各類問題進行分類梳理,由教研員和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合診斷,并根據診斷情況,從各名師工作室遴選送課教師、確定送教內容,按學科分進度送培到鄉鎮到學校,引領農村薄弱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3. 分成兩類片區
即在組織形式上,我們將大學科(即任教老師較多的語、數、英等學科)以小片區(兩個鄉鎮聯合)為單位組織培訓,小學科(即任教老師較少的音、體、美等學科)以大片區(四至五個鄉鎮聯合)為單位進行培訓。以片區為單位,將“點”上的培訓擴大到“面”上的培訓,讓每個教師都有參與培訓的機會,促進了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
4. 實施一體研訓
我們以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為主體,整合教研和師訓資源,在“區級”和“校本”兩個層面上探索教師培訓新模式。我們依托培訓基地學校,以典型引路,分步分層推進“研訓一體化”工作。在聽課、說課的基礎上,開展評課、議課活動,讓教師互換角色,質疑問難,闡述個人的理解,發表意見和建議。在這種廣泛的評議中,不論是上課教師還是聽課教師,他們的收獲已遠遠超出了對一節課的經驗分享,收獲更多的是一種教學價值的構建過程,甚至是學科教學到學科教育思想的飛躍過程 。
三、創新機制,走向常態
1. 保障培訓經費
望城區將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和農村學校公用經費的8%全部用于教師培訓。年初,由各片區、學校制定教研、培訓計劃上報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由教研培訓裝備中心協調統籌后報望城區教育局審批,區教育局根據全年教研培訓計劃將培訓經費撥付教研培訓中心和相關學校。全區設有8個教師培訓基地,培訓期間,參培教師資料費按照20 元/人·次、用餐按照20 元/人·餐的標準撥付到基地學校;交通費用按 600 元/人·年標準保障到人。強化培訓經費的管理,實行內審制度,確保專款專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2. 保障參培時間
我們要求片區內各學校統籌安排課程表,為同學科、同教研組的教師安排出統一的研討、培訓時間,確保教師能夠定期參加培訓,減輕參培教師調課、請假等額外的負擔。
3. 加強基礎條件建設
望城區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發展,構建“互聯網+”教師研訓模式,開展了名校優質教育資源一校帶多校活動,全區11個名校網絡教育資源輻射到全區99所學校,既實現了資源共享,又培訓了教師,提升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為確保區級送教下鄉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完善上述保障機制的同時,不斷加強評價機制的建設,嚴格教師培訓考核,將學校、教師培訓工作納入年終考核,納入教師晉級、評先評優。制定教師培訓管理考核制度,要求學校有學期培訓計劃、片區有研訓實施方案、教師有個人研修計劃,每次培訓結束后,參培教師要制作微課或完成指定的研修作業并及時上傳個人空間。對培訓結果進行實化,做到培訓一次,全程跟蹤。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根據教師參培表現及培訓效果給予認定,并進行學分登記,打造教師陽光培訓,讓教師培訓做實做真。此外,增進激勵機制建設,從2013年起,望城區教育局每年拿出50至100萬元,對送教下鄉中卓有成效的團隊、個人、學校和培訓基地進行獎勵,對在培訓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優先晉級、優先評優。
近三年來,望城區開展研訓一體送教下鄉活動320余次,培訓教師5000余人。城鄉教育發展差異不斷縮小,極大地促進了全區義務教育的高位均衡發展。2013至2015年,望城區中小學教師學分連續三年達標率為100%,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學校和鄉村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推進了素質教育全面深入實施。特別是將教研、培訓和教育信息化相互對接,并通過分區聯片,形成區、片、鄉、校四級聯動及教研、培訓以及教育信息化付諸“一體化”,進一步完善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了望城區鄉村教師區域性“大培訓”格局。
總之,我們在探索鄉村教師培訓的實踐中,認真地思考了一些問題,扎實地做了一些事情,也取得了一點成效,但望城區送教下鄉的內涵建設與鄉村教師的專業提升仍然任重道遠,在新一輪《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0—2015年)》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把鄉村教師培訓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經費投入,確保鄉村教師培訓時間和質量”仍然是我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教研培訓裝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