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漢培
【摘 要】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療過程中D-二聚體的動態變化及其臨床價值。方法 隨機選擇沭陽仁慈醫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為治療組,同期體檢健康人群40例作為對照組,分別檢測兩組人群D-二聚體在體內的含量變化情況,同時對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進行溶栓治療的40例病人治療前和治療之后6,12,24小時D-二聚體的水平,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在受分析的治療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所測得的D二聚體水平較對照組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取溶栓治療的患者6,12,24小時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 D-二聚體含量檢測可以為心肌梗死溶栓治療的動態變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D-二聚體 溶栓治療 臨床價值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其診斷方式包括心電圖,影像檢測,血栓止血以及生化酶學檢測[1] 。使用溶栓法治療急性心梗原理是使纖溶酶對血栓中的交聯纖維蛋白作用使其發生降解。D-二聚體便是這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臨床上常作為血栓形成的指示分子。有研究指出,冠狀動脈患者D-二聚體水平若高于健康人群則提示很大程度與疾病程度相關[2] 。本次研究通過分析對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前后,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變化,從而對AMI治療以及預防提供參考,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沭陽仁慈醫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AMI患者80例作為治療組,且滿足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2010年頒布的AMI診斷指南,均滿足3-6小時內入院。參與研究的40位經過溶栓治療的AMI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25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6±3.5歲。除此之外選取40例體檢健康人作為對照組分析血漿中D-二聚體。所有參與研究患者均無手術創傷和感染,肝腎疾病,靜脈血管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且對此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藥物使用 溶栓:尿激酶(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降脂:瑞舒伐他?。ò⑺估抵扑幱邢薰旧a),雙重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波立維或替格瑞洛(倍林達),其他常規用藥常規即可。
1.2.2 治療方法:a. 入院初步處理:AMI患者初入院時應立即供氧,心電圖,血氧,血壓飽和度檢測。若發現心律失常或者低氧血癥等出現需及時處理。b. 用藥常規,采取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以及β-受體阻滯劑。檢測方法:需要采集靜脈血,與枸緣酸鈉1:9混合,采集3小時之內使用。分別檢測治療組和對照組血漿中D-二聚體基礎水平。同時再將治療組根據是否進行溶栓治療分為溶栓組和非溶栓組,溶栓組患者需要配制150萬U的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鹽水,半小時之內進行靜脈滴注,同時每12小時皮下注射5000U的低分子肝素鈣,口服阿司匹林300mg;未溶栓組和溶栓組的區別只有不使用尿激酶,其余相同治療措施。而后分別檢測各組治療前后6,12,24小時D-二聚體含量變化,并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通過SPSS17.0 軟件進行分析,兩種診斷方式的計量資料采取X2檢驗,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并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組與對照組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對比 治療組在進行治療之前,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為318±84mg/L,對照組為253±97mg/L,治療組相比對照組較高,但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溶栓組與非溶栓組治療前后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對比 治療之前,兩組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差異不大(P>0.05)。治療6,12,24小時之后,兩組分別發生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研究顯示,近年來因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數逐年增長,絕大多數患者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很不穩定極易破裂[3],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患者血液特點是高凝,這樣就極易再次發生血栓,從而導致管腔內出血形成血栓阻塞管腔[4],所以應當在緩解心肌供血壓力的同時采取適當措施改善患者血液狀態。體內若發生血栓病變同時并發纖溶亢進,D二聚體作為纖溶酶降解交聯纖維蛋白的產物濃度升高[5] 。由此可知,血漿中D-二聚體濃度可指示體內新鮮血栓的形成。近年來,D-二聚體不斷作為血栓形成之后肺栓塞和靜脈血栓的診斷中。有研究[6] 認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患者血管受阻塞的程度與D-二聚體變化水平一致;也有學者[7] 認為若采取過較好的溶栓治療并取得良好效果,則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將呈現急劇升高而后又在短時間內驟降。因而臨床上將D-二聚體作為溶栓法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指示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本次研究中,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為318±84mg/L,正常人體內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為253±97mg/L,二者相比,AMI患者較高,由此可見AMI患者體內發生了纖維蛋白形成以及繼發性纖溶亢進。而進行溶栓治療的患者在治療6,12,24h之后,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較治療前高,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纖溶酶的存在迅速溶解了冠狀動脈中血栓,而由于纖維蛋白大量降解使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驟增。對于非溶栓組的治療,相比治療之前,治療6,12,24h后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也有升高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血漿中D-二聚體含量可以較好地指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程度。不但可以指示血栓是否析形成以及程度,而且可用作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演變,有較好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順康,樊文,朱俊,等.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14(36) : 210,212.
[2] 沈迎,張瑞巖,沈衛峰.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療策略: 爭議與思考[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5,24(3) : 121-124.
[3] 張曉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檢測的意義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2) : 5-6.
[4] 黃希正.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分型診斷及治療進展[J].河北醫藥,2002,24(5) : 354 -355.
[5] 陳玉蘭.急性心肌梗死經急診PCI 后心電圖ST 段下降幅度與糖化血紅蛋白相關性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6) : 100-101.
[6] 劉仍虎.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青春期健康,2014,(S1) : 33-34.
[7] 陳芳,劉洋.血漿D-二聚體測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10,40(1) :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