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馨月
【摘 要】目的:分析家庭環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結論:父母應當增強自身文化素養,為孩子構建出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環境。同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自己的教育方法,從而更好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家庭環境;相關性
小學生心理健康不但和學校教育有著直接關系,更與小學生生長的家庭環境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家庭環境相關性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家庭經濟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家庭結構等給小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一、資料與方法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擇某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作為本次分析對象。
調查方法為:編制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具體內容主要包含有家庭生活環境、一般情況等。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使用“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表”進行衡量。整個量表包含有八個子量表,分別維:特殊情況、行為障礙、不良習慣、品德缺陷、社會適應障礙、性格缺陷、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所有的項目中均包含1個分量表,若選擇沒有則得分為0,選擇偶爾得分為1,選擇經常得分為2。總評分越高,則表明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心理問題就越嚴重,反之,若得分越低,則表明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統計方法:選用SPSS 19.0軟件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1.結果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了調查問卷240份,收回合格的調查問卷一共有229份,應答率是:95.5%。其中包含有男童140名,女童89名,各個年級中學生的性別差異不明顯,具體結構見表1所示。
表1非獨生子女和獨生子女心理量表評分結果
分析表1可以得到,非獨生子女在各個子量表中的得分均超過了獨生子女心理健康表。其中包含的所有數據中,不良習慣與學習障礙這2個子量表的評分在這2組人群中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來自擴大家庭與核心家庭的學生各子量表的具體評分和總評分差異不明顯。
父親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的學生在各自量表中的得分相對于其他2組要高,其中行為障礙、不良習慣、品德、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評分結果和父親文化程度均是大專及以上有著較為顯著的差異,父親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組在心理量表總評分中得分要超過其他2個組。
母親文化程度是大專及以上的學生在各量表中的得分相對于其他2組要低,其中行為障礙、不良習慣、性格障礙、情緒障礙等得分和母親文化程度是初中以下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母親文化程度是大專以上的心理表總得分相對于其他2組要低。對于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小學生在各個量表評分與總評分方面并不存在明顯差異。
2.分析與討論
相關的分析表明,小學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結構等方面有著直接關系。根據本次分析工作可發現,若小學生來自核心家庭,其在情緒、意志等方面相對于擴大家庭兒童要有一定優勢。小學生來自于擴大家庭,容易出現不合群、嬌氣、任性等問題,對于環境的適應性較差,更加容易受到挫折,這與當前很多擴大家庭在照看小學生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溺愛與放任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在擴大家庭上,幾代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個人行為等均有著一定差異,導致容易差生矛盾,這必然會導致這些小學生處在矛盾教育氛圍或者不穩定的教育氛圍中,長期以往,小學生會形成多重性格,容易導致行為和人格上的畸形。
本次分析工作得到的結果顯示,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獨生子女,分析這個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前因為城市內部非常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存在,導致郊區與農村成為了非獨生子女的主要來源,而在這些家庭中,父母雙方多數從事低收入、高強度勞動的家庭,因為父母的工作均較為繁忙,導致日常不能照顧好子女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與子女的溝通也較少,這就導致這些學生在青春期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心理問題后,父母雙方不能及時發現,導致小學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此外,小學生出現異常行為的家庭中,父母多是高中文化之下的家庭。而且有部分分析工作表明,若父母整體的經濟壓力非常大,那么將會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相對于經濟收入較高的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的家庭不能給小學生提供出更多的成長機會,同時在經濟收入較低的家庭中,生計、溫飽是家長主要關心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忽視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本次研究工作中,并未發現因為家庭收入給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紅蕾,李朝陽,馬盈,黃文,徐紀平.某市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醫藥指南,2012,07:218-219.
[2]李小林,李金貴.家庭、學校、社區協作開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2:111-112.
[3]蔡笑岳,方佳燕,應湘,李長虹,李鷗.城市中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調查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5: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