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案例背景:
根據溫州市教育局課堂變革實驗項目要求,音樂學科初中學段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實驗項目方案中提出:為了更好地落實課標理念,將“音樂評述”作為本次課堂變革的突破口。面對新要求,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聆聽欲望、撬動學生思維、觸動學生心弦,引領學生恰當地“音樂評述”,切實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
音樂學科的有效教學是通過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使學生對于歌唱、聽賞、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音樂評述及評價能力。
案例描述:
1.《豐收之歌》一課在教學準備時的片段設計:
①針對初中高年段學生已具備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及學習能力制定一個課前自主學習計劃,即采用“目標型學習模式”主導教學。
②分小組合作探討,在初聽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體目標。如“聆聽了這首歌已知道哪些內容?還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標內容,即“了解丹麥及其民族音樂”“了解中國有關豐收場景的民歌”“編一個豐收舞蹈”
③經師生進一步交流,完善新的目標內容。如“了解中國表現豐收場景的民歌”這一目標內容,發現表現豐收場景的中國歌曲很多,但究竟哪些是民歌,哪些又不是呢?這又產生一個新的評述主題。
2.《音樂與生活》一課在教學導入時這樣設計:
①觀看本校周一早升旗儀式的全程錄像,學生講述升旗禮儀。
②回憶在這個活動中音樂響起了幾次?有什么作用?配合音樂進行的是什么畫面?
③說說你還在什么場合聽到過這段音樂?你的情感體驗怎樣?
案例研究:
上面的幾個教學片斷都突出了“音樂評述”這一重要環節,但在音樂新課程實際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音樂評述”能做到我們預想與理想中的效果嗎?“音樂評述”是否貼切音樂主題思想?于是,我們在反思中留下一個問題——學生是否懂得欣賞、會評述嗎?真正地成為了課堂上的“知音”嗎?這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學生是否真正領悟音樂、理解音樂,生成了音樂評述的能力。
一、學生音樂評述能力的現狀分析
1.學生的個體差異形成音樂評述能力的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指個人素質結構上的差異。從教學的角度看是學生智能的差異、學習動機興趣的差異,學習風格、方式的差異、學生思維的差異、學生接受與反應速度的差異、學生生活經驗與已有知識的差異以及認知準備的差異等。
在上述的案例《豐收之歌》片段設計中的第二環節:分小組合作探討,在初聽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體目標。如“聆聽了這首歌已知道哪些內容?還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標內容,即“了解丹麥及其民族音樂”“了解中國有關豐收場景的民歌”“編一個豐收舞蹈”……。現再例舉這么一個眾人皆知的教學案例:老師把《空山鳥語》兩段音樂給大家聽,要求同學們各抒己見,發揮創造力給它們取名字。于是,“流水歡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爭執”、“百鳥爭鳴”等名字誕生了。
2.學生對“音樂評述”參與度不高
在現實課堂中,還存在著教師“一言堂”現象,常有的是居高臨下的說教,在欣賞音樂作品后便滔滔不絕地分析作品,漠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的獨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想法、思想強行灌輸給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音樂,師生間失去了人與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精神拓展的意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更沒有空間讓學生進行的音樂評述。
3.“音樂評述”中的“天馬行空,現象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經常有意營造一種非常寬松、活潑的氛圍,以民主的態度,商量的口吻,討論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活動,在活動中盡量放手給學生一個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盡量能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從而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音樂評述”。但上述的情況中常常不盡人意,這是為什么呢?
學習音樂,最怕的就是對音樂木然,沒感覺,游離與音樂之外,這根本無法建立起與音樂關系的橋梁,更不能走進音樂,享受音樂。
二、改變“音樂評述”現狀的對策
“音樂評述”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音樂課堂上的知音。
1.把學生的個體差異看作是巨大的教學資源
差異是個性的源點,是風格的雛形,音樂的不確定性和多維特征恰恰呼喚“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產生。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智力、能力、態度、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構成了學生內在的“資源”,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特的“資源點”,所以,學生使教學資源變得非常豐富。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資源為教學所用,成為教學活動的動力之源、能量之源。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要承認學生音樂能力的差異,在思想、意識、行動上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不能厚此薄彼,不要對少數音樂能力強的學生過分寵愛,而對那些音樂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就不聞不問、漠不關心。導致學生音樂活動的參與性不高,更談不上對音樂的評述了。
2.揚長避短,找準正面評價的時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能力,都有差異,教師要能注意引導學生揚長避短,關注學生的一切表現,隨時隨地發現,挖掘他們的優點。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從老師的及時評價中得到滿足、自信和鼓舞,繼而不斷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3.采用循循善誘、靈活多變的引導手段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引導學生聆聽音樂,領悟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不僅能對音樂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表現手法、風格能理解,更主要是能對音樂家在作品中所融入的思想感情和寓意象征能詮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聆聽、體驗、品味、模仿、表現和創造音樂。音樂、藝術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審美,對音樂人文的學習,讓學生體驗不同人群(音樂人)的生活、學習、思考、創造、奮斗、追求的心理路程,體驗作品蘊含的人文思想,感悟作者生活的時代、創作的背景,探尋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價值與貢獻,學會在音樂欣賞中思索、聯想,讓學生透過心理去審美,才是音樂教學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