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要:現代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在不斷的進步,逐漸從以“教師教的活動”為主體,向以“學生學的活動”為主體轉變,即讓學生“學的活動”相對豐富多彩,教師“教的活動”在內容和策略方法上稍有變化。教師改變填鴨式的課堂教學,采取辦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少教多學”的方法,不僅加強了師生互動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通過“少教”鼓勵學生自覺和自悟的多學知識,使得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成績都得以全面快速的提高。
關鍵詞:少教多學;導學模式;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引言
一些優秀的課堂教學呈現出的均是以學生為主體,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要分析學情,考慮到學生現有的基礎和接受能力,努力達到課堂學習的高效。當然,以學生“學的活動”為核心并不是對“教的活動”的全盤否定。相反,對于教師“教的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我們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看,教師“教的活動,,卻出現了以下這兩種奇怪的現象。
一是教師“教的活動”比較傳統。教師從上課伊始的導語部分,到整個課堂結束,十分完整。而學生則變成了老師的“應聲蟲”。在課堂中,學生的發言只是偶爾的,發言的內容只是停留在表面,說一些書本上已有的現成的文字。在課堂里雖有學生的小組討論,但也多是流于形式。
二是教師“教的活動,可謂豐富多彩。現在社會信息技術十分發達,許多教師的課堂設計中會有精彩的多媒體演示,課外知識的延伸,課堂確實看起來十分“吸睛”。但事實上,在整個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在經歷著聽教師講,回答教師的問題,看教師的多媒體,取得的教學效果卻事倍功半。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與我國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當前,我國更加重視素質教育,“少教多學”的理念在中小學教學中地位逐年上升,如何做好“少教多學”,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探討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教的活動”中不可忽略的“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少教”并不意味著不教,相反,它有著不可忽略的必須教的內容和重點。
第一,必須進行必要的文本解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脫離文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拓展延伸。教師應首先幫助學生解除字詞句的理解障礙,能夠理解文面意思;然后才能夠去把握文本的情感傾向和價值取向。
第二,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下,教師要適時恰當地滲透語文知識的傳授。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文知識,但不是死記硬背課本。
第三,在文本系統中滲透人文熏陶。語文的人文性不能架空分析與一味的灌輸,應該結合文本系統,透過文句潛移默化地熏陶,化人文滋養于無形。
第四,教師應該重視朗讀教學。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言傳身教,然后再能要求學生規范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選擇適合的閱讀教學模式
在各類課型教學中,閱讀教學的導學藝術最受人關注,也形成了一些相對成熟的導學模式。在我的課堂中,遵循“少教多學”教育理念,采用了“三個環節一六個步驟-一個反思”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三個環節:第一,預習:明確學習目標,教師確定課程重點、難點,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達到學習目標。第二,展示:師生之間交流自主學習的內容,學生提出疑問,教師答疑解惑,采用小組探討學習方法,讓學生展示學習的成效,勇敢表述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而讓所有學生對知識點有所錘煉,學習悟性有所提升。第三,檢測:通過一些方法和方式,參考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檢測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師生在一起總結經驗和反思不足,為下一次更好的學習獲取最佳的方法。
六個步驟:第一步,提出學習目標。教師提前備課,制定科學的學習指導方案,學生明確教師制定的學習目標和指導方案,準備學習的內容。第二步,自主學習。學生參考教師給出的學習指導方案,安排閱讀文本、查閱相關輔助資料,初步完成學習任務。第三步,小組合作探討學習。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積極討論和全面交流,獲得再次學習的成效。第四步,展示提升。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分配任務,小組進一步合作學習,鼓勵全體積極展示,使得整體得以全面提升。第五步,質疑解答。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疑問,教師給予解答,或是教師采用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全班交流探討。第六步,達標檢測。圍繞著學習目標,采取科學合理的檢測方法,檢測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學習目標達成情況,也為接下來的學習目標制定提供參考。
一個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個課時為單位,在每次課后,及時反思課上出現的問題,制定應對方案,及時糾偏,不斷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能力,從而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營造高效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
在“三個環節一六個步驟-一個反思”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實現“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引導和協助學生學習進步。
(一)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權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時間為四十分鐘,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又決定了他們的注意力只能維持大約25分鐘。這就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這短短的25分鐘引導學生達到預設的學習目標。“少教多學”理論給出了答案,它要求教師要精講。精講什么呢?主要指:有引導性的話語,能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語言。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獲得更多的課堂學習時間。
(二)做好學習方法引導,重視“授之以漁”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實踐證明:教師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講述課本,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慢慢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古代哲人名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現代閱讀教學中得到了證實,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尤其重要。學習的知識的無窮的,只有讓學生增強學習興趣,又能掌握正確而實用的學習方法,才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輕松且高效的學習,又能提高學生在課堂外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主動性。
(三)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技巧,讓學生能夠全面進步
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教師須采用靈活得教學方式和應用多種教學技巧。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授予學生通用的學習方法,保證所有學生在堂課上能有效的學習知識。第二,因材施教,對于優秀的或成績較差學生,給予更多的學習指導,采用靈活的教學技巧,提高其學習成績。
結語
“少教多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一次顛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少教”和學生“多學”,更加重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但并不是說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減少了,相反教師的角色變化,其作用更加關鍵,要能夠做到“少教”,必須想辦法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和有時間去“多學”,從而才能達到“少教多學,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