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華
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六大職能之一,培訓活動在企業和組織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戰略角色。入職培訓,又稱崗前培訓、職前教育,是一個企業所錄用的新員工從局外人轉變成為企業人的過程,是新員工從一個團體的成員融入到另一個團體的過程,新員工逐漸熟悉、適應組織環境并開始初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定位自己的角色、開始發揮自己的才能。
當前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就業儼然成為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大學生在就業大軍中占據著很大比例,而在正式進入企業之前他們要接受企業的入職培訓。入職培訓作為大學生和企業相互了解和磨合的第一階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國有企業往往對應屆大學生的入職培訓不夠重視,把新員工入職培訓當作一個簡單“行政步驟”,認為新員工培訓只要了解一些企業基本情況則可,所謂的培訓也就是安排一天或兩天時間,在內容安排上主要是參觀企業、講解員工手冊與企業的一些基本規章制度等培訓內容沒有針對性,培訓內容和流程缺乏科學規劃,忽視了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給畢業生們帶來不少的入職困惑,同時也給企業后期的人才使用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當前國有企業在大學生入職培訓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企業不重視培訓
國有企業在市場中往往掌握了一些壟斷性資源或者具有社會優勢的資源,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造成高層往往不注重人力資源的建設與管理,或者至注重在任期內對其業績有關系的建設管理工作。具體表現為:第一,管理者認為市場上勞動力供過于求,員工走了可以再找:第二,認為員工獲得了知識和技術后,容易跳槽,培訓只是給別人做嫁衣;第三,部分企業只注重眼前利益,認為培訓成本高,企業負擔太重。而放棄了培訓;第四,認為新員工會自然融入工作,無需培訓。“據統計,約有80%的企業沒有對新進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培訓,直接將其分配到工作崗位上去”。
2.企業培訓方式單一
在培訓方式上很多企業采取“講一講、看一看”的方式。企業大多是在較短時間內由人力資源部給大學生集中灌輸式的介紹企業概況和規章制度,再帶到相應的工作場所,進行簡單的業務流程、人員介紹。培訓中往往強調企業規章制度培訓,忽略觀念、意志、職業意識培訓,因此在培訓內容上主要以企業各種規章制度、薪酬福利政策為主,涉及觀念、意志、職業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很少。
3.企業對培訓計劃理解狹隘
一些企業認為入職培訓就是指進入正式崗位前進行的培訓,主要由人力資源部門完成,一旦員工到相應的崗位上就職,入職培訓也就結束了。缺乏對培訓效果的評估和繼續跟蹤,或者雖然對培訓效果有評估,但測評的方法單一,效果評估工作僅僅停留在培訓后的一個簡單http://www.exam-da.com/考試,事后不再做跟蹤調查。
外企IBM在大學生入職培訓中值得借鑒的方面:
IBM招納員工注重基本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兩個方面。基本職業素質內容包括溝通技巧、計算機操作能力、英文水平及發展潛力等。其中,IBM非常看中個人發展潛力,因為IBM認為這關系到員工學習新知識、接受新觀念、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關系到員工是否能夠有所發展。
新員工進入IBM,首先要進行為期4個月的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IBM的歷史背景、規章制度、技術和產品以及基本的工作規范和工作技巧。培訓采用課堂授課和實地練習兩種形式。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合格者,獲得結業證明;而不合格者將被淘汰。
在IBM看來,經過4個月的培訓,只是使受訓者有了一個IBM員工的基本概念。要成為IBM的正式員工,還要經過一年的實習。實習期間,公司給每個新員工派一位師傅,一對一地進行幫帶。而且,師傅和徒弟要共同制定一個實習計劃,明確師傅教什么、徒弟學什么。實習期間,要定期向人力資源部和新員工所在部門反饋實習情況。
實習結束后,到了選擇走什么路的時候了。年初,員工要做工作計劃和個人發展計劃,提出繼續深入做現在崗位工作或變換崗位的計劃和職業生涯發展計劃。如果決定繼續做現有崗位,員工可以提出自己還需要參加哪些內容的培訓,想參與哪個項目,也可以要求繼續有一個師傅帶自己。如果提出變換崗位,要說明現有素質能力及如何適應新崗位。
針對國企大學生入職培訓的建議:
1.企業應明確培訓目標
新進大學生崗前培訓的目的有三:其一,是減低新員工的流失率,讓員工適應工作,以便減少錯誤、節省時間,幫助新員工更快地勝任本職工作;其二,就是展現清晰的職位及組織對個人的期望;其三,是讓他融入企業的文化,適應公司的組織文化。
2.正式的培訓
應屆畢業生作為剛步入社會的新員工群體,對企業信息的了解欲望最為迫切,因此企業在提供正式培訓機會時,應重視企業和崗位各類信息的傳達。在培訓內容選擇上主要包括:公司歷史、現狀及發展和企業文化介紹;組織結構圖及組織所在行業概覽;福利組合概覽、薪酬程序;績效評估、績效管理系統;安全培訓;職業發展信息(潛在的晉升機會、職業通道,如何獲得職業資源信息);參觀設施和公司周圍相關的服務;員工手冊、政策、程序、財務信息;有關公司識別卡或徽章、鑰匙、電子郵箱帳戶的獲取、停車位及辦公用品使用規則;技術或具體與工作相關的信息;還有著裝和工作外的活動。
3.企業應提供崗位輪訓和獨立工作的機會
由于初次接觸社會,并不是很清楚究竟自己適合什么工作,抱著“先就業在擇業”的心態。考慮到畢業生的這種心理,在確定崗位之前,提供員工崗位輪換的機會。員工有了“改變工作談判”動機,可以加速企業與員工的磨合。同時工作中適當分派些具有挑戰性的獨立工作,讓其在工作中成長,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培訓”機制,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
4.企業應提供職業生涯設計。
在就業壓力面前,絕大多數畢業生已經認識到在沒有工作經驗時,很難提高薪水,因此都把注意力放在發展機會上。公司應當在大學生入職后,及時為員工規劃職業路徑,以及幫助員工設定職業發展目標,是留住畢業生的有效方式
5.企業應豐富員工的業余生活
工作的枯燥無味是很多大學生所抱怨的,并最終導致其離職的原因之一。公司應當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告訴員工“我可以為你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生活”。這樣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早的融入企業,構建和諧的工作氛圍,提高團隊精神。
結語:
對于新入職大學畢業生在工作遇到的各種問題,企業應該承擔起大部分的責任,盡快完善健全相關機制,給新員工最大的關懷和教育,并且不斷樹立提升企業自身形象,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員工積極投身于企業的建設發展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