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摘要:近年來,隨著網絡而發展和網民群體的壯大,網絡已全方位的融入并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網絡暴力隨之應運而生,逐漸成為理論界,網絡媒體以及國家網絡主管部門等重視的新問題。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并不斷地挑戰社會既有行為規范與道德價值觀念。
關鍵詞:網絡暴力;網絡輿論;成因;人肉搜索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與表現形式
網絡暴力的問題出現后,我們對他的了解與研究也越來越多,但關于網絡暴力的定義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不同。一般來說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
表現形式
1.網民對未經證實或已經證實的網絡事件,在網上發表具有攻擊性、煽動性和侮辱性的失實言論,造成當事人名譽損害;
2.在網上公開當事人現實生活中的個人隱私,侵犯其隱私權;
3.對當事人及其親友的正常生活進行行動和言論侵擾,致使其人生權利受損等等。依據表現形式可分為:網絡語言暴力、網絡行為暴力、網絡精神暴力網絡語言暴力是指在網上使用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直接對受害者進行謾罵、污辱的行為。這種行為是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一般與網絡精神暴力同時發生,并易被炒作,從而形成現網絡暴力誘因的主要目的。
(二)淺析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
網絡媒體的原因
1.網絡的匿名、虛擬性等特征為網絡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
在網絡傳播中,人們所處的傳播情景是虛擬的,網民是以匿名的身份發表言論,他們是“無名的大多數”,現實生活中本該遵守的規范和約束在網絡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網民不必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風險趨近于零。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就會大大降低,他們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線而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時,很多網民處于一種非理性狀態,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對當事人進行討伐與攻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顯示出不滿與憤怒,當附和的人越來越多達到一定程度時,網絡暴力事件便由此產生。
2.“人肉搜索”是網絡暴力形成的內在原因
“人肉搜索”在發揮積極的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逐步暴露出侵犯隱私權、影響當事人正常學習生活的弊病,它利用人問人、人尋人的人際傳播模式,不斷地更新當事人的信息,為網絡輿論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新鮮材料,促使網絡輿論一浪高過一浪,使得事態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局面,最終導致網絡暴力的形成。
網民的原因
1.網民的年輕化及從眾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
我國網民中10-29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為66.7%,且網民中初、高中學歷者所占的比重達到了67.4%。網民的年輕化使得他們容易沖動、激怒,而且年齡也決定了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及對事物認識的深度。從眾心理又使大多數網民喪失了自己的理性判斷,多數網民對網絡上的言論采取盲從的態度,這樣一來,很快就形成一種滾雪球效應,當某些“意見領袖”的聲音成為主流意見并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時,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2.網民的自我表達及狂歡心理使其易于宣泄惡搞
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輿論表達的嶄新渠道,在網絡傳播中沒有身份、等級的差別,普通民眾獲得了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擁有的話語權、表達權,他們把對現狀的不滿在網絡虛擬的世界中盡情地宣泄排解,很容易出現一些極端言論,從而形成網絡暴力。另一方面,網絡傳媒又具有強大的消費娛樂導向,網民極易從大量的信息中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深刻思考,網絡逐漸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秀場,大眾以娛樂的邏輯解讀生活,以玩笑的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他們追求“突破尺度”的開放,由于缺乏自我節制,容易忽視當事人的感受而一味追求娛樂的快感,極易挑戰道德底線,沖破法律禁區。
外界管理的原因
由于網絡的參與主體“網絡人”在現實和虛擬社會都存在,其具有的現實和虛擬的雙重身份使得個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而網絡傳播中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使網絡法律在制定和實施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難,也助長了某些網民“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致使互聯網信息發布者濫用自由表達權。截至目前,我國頒行的網絡法規共有數十部,但這些法規無論是從效力等級還是可操作性上,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三)網絡暴力的案例事件以及對策
近年來,網絡暴力的事件屢見不鮮且越發嚴重,“優衣庫事件”、“杜海濤下跪韓星事件”、“袁姍姍滾出娛樂圈”“嫩模楊又穎被網絡暴力迫害致死”……這些例子數不勝數。這些鍵盤俠,營銷號不管事情的真實性,隨意傳播各種不實報道,各種辱罵,中傷受害者本人,家人,朋友,讓受害者們苦不堪言。
要想做到減少網絡暴力的事情發生,就要如下采取措施:
1.加快網絡立法建設,加強網絡技術管理
目前,我國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明顯還不夠完善,亟需制定一套成熟的法律法規,以實現對網絡開放性的法律控制,使網絡傳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另外,由于網絡的高度開放性、技術性,僅僅借助于法律一種手段進行輿論管理已難以適應網絡的發展,對網絡言論的管理還要依靠高新科技。在法規層面、技術層面同時著手,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應對網絡暴力。
2.聯合傳統媒體監管,強化網上輿論引導
在面對網絡暴力事件時,傳統媒體要強化自律意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迅速做出反應,調查事件真相,完整、全面地展示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消除一些流言、謠言,把握議題的主動權,對網民的非理性、盲從情緒給予理性及時的引導。另外,在網絡暴力發生時,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網站的管理者必須承擔起責任來,對錯誤、過激的言論加以引導,牢牢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控制正確、健康、理性的輿論導向。
3.加大網站監管力度,規范網上傳播內容
一方面,網絡傳播者應自覺承擔起信息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角色,做好網絡信息的搜集、取舍、過濾、整合、發布全過程的把關工作。另一方面,要推行網絡實名制,實名制的推行,可以準確地查詢到網民的真實身份,在責任主體明確的情況下,網民發表言論便會有所顧慮,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凈化網絡環境。
4.推進社會民主進程,提升網民媒介素養
推進社會民主進程,就要創造更多的言論渠道,讓民眾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并對這些意見和言論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網民也要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加強自律意識和道德素養,強化網絡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倡導文明上網。一方面,網民應該掌握基本的對于網絡信息的瀏覽、獲取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提高公民使用網絡以及識別網絡信息真偽的鑒別力,以及正確、公正理解網絡報道的事實的能力,從而減少網絡暴力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