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麗媛+王麗娟+宋治文+賈寶紅
摘 要:農產品信息采集是深入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的前提和基礎。“農信采”用戶界面清晰、操作便捷,信息傳輸快捷、穩定,信息員可以實現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實時采集。本文總結了“農信采”在天津市推廣應用的內容、經驗和遇到的主要問題,并從擴增采集內容和創新推廣應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信采;農產品價格;信息采集;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7.06.012
Abstrac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a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analysis of market in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ngxincai” was th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software, its user interface was clear and easy to operate, and it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fast and stable. Information staff could achieve real-time acquisition of agricultural market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ontents, experiences and main problems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ngxincai" in Tianjin. In the end, the author gav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ngxincai;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ic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popularization; application
開展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是進行農產品價格分析與監測預警研究的基礎和前提[1]。2011年開始,“農信采”開始在天津進行推廣與應用,筆者將對“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進行總結,以期為更進一步的推動農產品價格采集與農業信息分析工作提供借鑒。
1 “農信采”簡介及在天津推廣應用目標
1.1 “農信采”簡介
“農信采”的全稱是“便攜式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器”[2],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制,其主要功能是實現了農產品市場的實地匹配與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實時性采集。“農信采”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圖片采集、歷史查詢、知識庫、系統管理5大功能模塊,歷經了近6年的不斷完善與提高,“農信采”實現了市場信息的標準采集、簡單輸入、實時報送和即時傳輸。
1.2 “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目標
“農信采”在天津、福建、湖南等試點省份進行推廣應用,主要的目標為:一是采集農產品實時的價格數據信息,積累“日度型”農產品市場信息數據;二檢測“農信采”的各項應用功能及穩定性,通過不同時間、地點、網絡環境下報送數據,檢驗“農信采”基本功能的實現性和兼容性,以及在大規模數據上報條件下,測試系統的負載能力和穩定性;三是探索“農信采”推廣應用的管理運行機制,通過試點應用,提出“農信采”大范圍推廣應用的監測點布局、設備管理、系統運行、人員管理良好協作工作機制。
2 “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內容及進展
2.1 “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內容
結合天津市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實際情況,建設了田頭市場、批發市場、超市零售市場和攤點零售市場4種類型的采集點[3],在每個信息采集點確定1名信息采集員,負責信息的報送和采集,確保每天的農產品價格信息及時報送至中心端,并及時反饋各類市場突發問題。
“農信采”監測品種的確定主要是依據實際情況,對于田頭市場主要選擇的是大型蔬菜生產基地,確定了天津生產量較大的15個基本蔬菜品種;對于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攤點、超市)確定了天津消費量較大的50個品種,包括了糧食、蔬菜、禽蛋、肉類、水產品和水果等。
2.2 “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的進展
2.2.1 建立了四類市場信息采集點24家 “農信采”先后在天津市田頭市場、批發市場、超市零售市場和攤點零售市場建立了24家農產品信息采集點,實現了每天上報近50種農產品的1 000余條市場信息。從四類信息采集點的建設情況看,零售市場采集的市場信息品種全,信息報送的數量多;而田頭市場位置相對分散,受生產專業性強和季節性影響大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上報農產品品種相對有限。舉例來說,零售市場都是綜合性市場,周年上報的信息比較均衡,包括了蔬菜、肉產品、禽蛋和水產品等多種農產品,每個零售市場每天上報的信息條數約50條;而田頭市場的主要品種是蔬菜,由于種植習慣和種植結構的相似性,每個田頭市場旺季上報的信息條數約30條,淡季上報的信息條數約20條。
2.2.2 積累了大量“日度型”數據信息 “農信采”實現了農產品市場信息的實時采集,積累了大量“日度型”信息數據。“農信采”在天津推廣應用之初,建立了10個信息采集點,對天津市主要生產和消費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進行監測;2016年春天對監測的農產品品種和信息采集點均進行了擴增,目前24個信息采集點每天上報的信息數量約為500條。通過與信息采集點之間建立的密切聯系,筆者所在的團隊基本掌握了天津市監測的田頭市場全年上市品種周期、主要價格變動情況,批發市場主要監測品種的價格波動情況和市場價格走勢,以及零售市場農產品市場行情變化趨勢等。
2.3 配合完善“農信采”功能調試與升級
信息員通過不同時間、地點和網絡環境每日報送農產品市場信息,檢測“農信采”的基本功能和其易用性、兼容性和穩定性。建立了信息員隊伍管理群,通過電話、微信、QQ等多種方式,將“農信采”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及時反饋給項目管理員,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問題。經過不斷的調試與完善,“農信采”最新版實現了各類市場的快速定位,與中心端的迅速聯結等功能。
2.4 探索“農信采”推廣應用管理機制
對于不同類型的市場信息采集點,筆者所在的團隊總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對于田頭市場信息的采集,主要依托天津市大型蔬菜生產基地,選擇生產基地的工作人員作為信息員負責上報數據,這些信息員在生產基地的工作也和農產品數據采集相關,他們一方面熟悉當地田頭市場實際情況,另一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容易完成上報工作。對于批發市場信息的采集,主要聯系了批發市場的信息員,這些信息員每天要給各相關部門上報批發市場的價格數據,同時也可以完成“農信采”監測品種的價格信息上報工作。對于零售市場,目前的信息員都是退休人員,他們家距離攤點零售市場或是超市零售市場近,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工作態度又認真、仔細,能夠保證每天完成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上報工作。
3 推廣應用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3.1 穩定的信息員隊伍建設
毫無疑問,信息員的工作態度和狀態是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的關鍵環節。目前的“農信采”信息員隊伍都是臨時從事農產品信息采集工作,管理起來相對分散。特別是對于零售市場的信息采集員,他們或是本單位的退休職工,或是親戚朋友推薦的退休老同志,每天到零售市場采集相關的信息。比較理想的工作狀態是與各類市場建立相關的聯系,由一位專業的工作人員從事農產品信息的上報工作。但由于農科院是科研單位,沒有相應的行政職能,想要與相關的市場接洽,實現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上報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4]。
3.2 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發布
由于采集的農產品品種、所在地區、質量標準等差異,不同主體采集的農產品市場價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5]。天津市商務委員會在主頁網站上,每周發布“生活必需品市場價格走勢分析”,包括天津市豬牛羊肉批發價格和大路蔬菜零售價格等。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主頁上每旬發布主要農產品市場行情,包括蔬菜批發價格、豬牛羊肉批發價格、雞蛋批發價格等。“農信采”采集的農產品信息,如何經過加工整理向社會發布,還需要進一步探索[6-7]。
3.3 項目后續的經費支持
目前,“農信采”項目的運行經費還是以項目經費的形式撥付。在這個項目運行的過程中,已經搭建了系統平臺,初步積累了大量的一手數據,而在今后平臺的管理、體系的協調、數據的分析與應用等方面,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細化管理,才會真正地顯示出這項工作的意義和價值[8]。如果能使這項工作常態化,最好是能爭取到財政經費的穩定支持。
4 對策與建議
4.1 增擴“農信采”推廣應用內容
在“農信采”的推廣應用過程中,信息員發現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種,沒有在“農信采”目前的品種目錄庫中,建議新增這些品種。在此基礎之上,能對所采集到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進行相關分析,特別是在農產品的集中上市期或是農產品價格明顯波動期,提出相應的分析報告,為相關管理部門提供咨詢建議。最好是能與目前的相關管理部門相協調,使不同部門采集農產品價格的口徑、標準、辦法等相對接,保證對外公布的農產品價格信息能夠相一致。
4.2 創新“農信采”推廣應用機制
大規模的推廣應用“農信采”需要建立運行高效的管理機制。分省(市)的“農信采”數據采集工作可以委托給各省(市),每個省(市)具體管理相應的采集點和信息員,并負責對獲取的農產品價格信息進行初步整理、加工,開展農產品價格的動態監測。也可以考慮在“農信采”試點應用的地區之間,互相協作,對農產品市場動態信息分析情況進行交流。
4.3 探索“農信采”信息發布機制
“農信采”運行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寶貴數據信息資源。如何將這些信息資源用活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可以考慮編寫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報送給相關部門,比如,日報每天報送主要農產品的市場行情;月報編寫主要農產品的市場動態;年報總結主要農產品的市場行情與趨勢等。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多種手段和方式發布市場動態信息,增加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許世衛,王東杰,李哲敏.大數據推動農業現代化應用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7):3429-3438.
[2]作者不詳.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開發出便攜式農產品信息采集器[J].種業導刊,2013(5):37.
[3]許世衛,李哲敏,董曉霞,等.農產品價格傳導機制的理論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12):37-39.
[4]孫鳳青,康雷,吳曉蓮,等.理順農業信息采集機制 加快農產品市場預警建設[J].南方農業,2012,6(2):80-84.
[5]李哲敏,任育鋒,彭春燕.大數據時代的澳大利亞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J].世界農業,2015(10):21-26,239.
[6]吳瑛莉,杜美丹,劉承良,等.金華市農業信息化現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64-66.
[7]向南.韓國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5):84-88.
[8]李楓艷.對陜西農產品價格信息服務和需求情況的分析[J].價格與市場,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