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艾秋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改革事業的逐漸深入,國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努力提高民辦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的步伐正在加快,作為民辦教育的重要經費來源的學費收入成為左右民辦教育順利發展的重要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雖然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的公布以及民辦高校分類管理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對非盈利民辦高校的投入會有所考慮,可能會一改之前對民辦高校經費的零投入現象,但歸根到底,民辦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費收入的命運不會改變。民辦高校如何確定合理的學費標準是擺在民辦高校與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 學費
一、學費是民辦高校的生存之本
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決定了其辦學資金來源主要是學費收入,學費收入的高低決定了民辦高校的生存與發展。
與國有高校不同,民辦高校之前并沒有政府學費補貼,全部辦學經費靠自身的學費收入解決。雖然在分類管理確定以后,可能會有政府部分財政資金補貼,但也不會改變中國民辦高校只能依靠學費收入來自我運營、發展的生存之道。目前我國民辦高校的學費收入是其事業支出的保證,是其教學正常運轉的支撐。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確定合理的收費水平,可以提高民辦高校的市場競爭能力、辦學質量,促進民辦高校改善辦學條件,保證生源數量及質量,形成教育規律的良性循環。
二、民辦高校學費定價的基本依據
根據教育部要求,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收費要有一定差別。在民辦教育收費中,應體現“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學校收取學費標準與辦學主體的籌資方式相適應。發改價格[2005]309號文件“關于印發《民辦教育收費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中規定:“民辦學校學歷教育學費標準按照補償教育成本的原則并適當考慮合理回報的因素制定”。
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學費的定價自主權已基本落實,收費基本上按培養學生的完全成本進行收費,同時不同地區、不同辦學主體、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收費會有所差別。但收費標準的制定與備案與企業不同,民辦高校仍堅持辦學的公益性及社會效益優先的學費定價原則。
三、民辦高校學費定價的現狀
民辦高校學費定價依據教育成本補償及兼顧適當合理回報的原則,基本上在制定學費標準時依據的生均培養成本由工資及福利費、助學金、商品和服務支出、社會保障費、固定資產折舊額共5項構成??此茋乐數某杀竞怂?,實際卻是禁不起推敲。目前不少地方測算的生均培養成本,簡單按照學校的開支進行。例如對外投資、基建開支等大的費用開支也要計入到學費定價中來,這無疑推高了“學費”。還有些地方,人員成本開支大增,運營成本高,卻受各種因素限制無法提高學費標準,只能降低辦學質量,減少費用支出,這無疑又降低了“學費”。
可見,確定民辦高校合理的學費標準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民辦高等教育的學費定價要高,那么接受民辦高等教育的個人負擔就增加,學費成為了部分貧寒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礙。從另一方面,從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和我國公共教育經費供給能力來講,還需擴大非政府資金進人高教領域,提高收費標準。
另外,近年來,民辦高校學費標準變動頻繁,大有一年一漲的趨勢,自主定價的市場機制需要進一步規范管理。
四、民辦高校學費收入的管理
我國目前對民辦高校的學費收入是不納入國家財政賬戶統一管理的,有的學校會通過預、決算的方式加以計劃、管理,但也有的民辦高校在財務管理體制不甚完善的情況下,學費的收支成了一筆糊涂帳。
事實上,無論是民辦高校,還是公辦高校,其辦學的公益性的屬性是相同的,因此學費收支問題上,必須應該有透明的監督機制,要形成政府、社會、輿論和學生在內多種聲音和層面的經費監督機制,以促進民辦高校的健康良性的發展,促進學費價格和成本之間的平衡,形成民辦高校合理的學費管理體系。
五、幾點建議
(一)規范市場引導定價,取消行政干預
民辦高校終究是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辦學主體,應積極引導各民辦高校依據自已的實際情況及市場情況穩健定價、適時調整,或采取浮動定價方式,由物價部門依據各地區、各專業、各學校的差異情況,制定市場指導價格,并確定最高、最低定價標準,規范民辦教育的定價管理,更多地是給予辦學方向、辦學定位、辦學質量方面的指導和監督,更好地引導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二)根據民辦高校的法人屬性,分級納入財政統一管理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中,明確了分類管理后的民辦高校的公益導向,無論是盈利性選擇還是非盈利性選擇,民辦高校都是社會力量辦學的主體,是國家多層次、多樣性的教育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投資者是否獲取回報,或根據回報的比例分類,應采取與公辦高校相同的管理方法,按學校的評估等級分級納入財政專戶管理,通過對民辦高校收支監管的過程管理,來促使民辦高校的財務收支管理加大透明度,有利于促進民辦高校合規性經營,也有利于保證民辦高校學費定價的合理性。
(三)實行差別化的政府補貼政策
新的民促法實施條例中,政府將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未來將非盈利民辦高校納入資助范圍,但對資助標準及范圍則由各級政府依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和教育結構來定,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對盈利民辦高校則排除在財政扶持外。應該看到民辦高等教育公益性屬性是相同的,育人的目標和任務是相同的。
物價上漲成本升高推動學費漲價,確保教學質量不下降是高校學費不斷調整的重要原因。但政府對教育投入跟不上發展步伐也是重要原因。學費調整應按照‘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來定,學生學習的最終服務對象仍然是國家,國家也是受益方。因此學費上調不應由學生一方來承擔,國家也應當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只有政府資金和非政府資金結合起來,民辦高校才能走出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所以,各級政府不應以是否盈利性為唯一扶持政策導向,應在尊重教育,切實推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大前提下,實行差別化的財政扶持政策及相關優惠政策, 盡快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民辦高校的資助體系,使投資者、辦學者和受教育者三方利益得到保護。
參考文獻:
[1]倪小敏.民辦高校收費的合理性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3.
[2]曹建軍.民國高校學費形成機制探索[J].中國物價,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