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英
摘 要:俗話說:好的開頭是萬事成功的保證,初中語文教學亦是如此。如今太多的教學形式埋沒在平淡無奇的浪潮中,導致教學質量始終得不到提升。因此,“導入教學”應運而生,教師通過開篇設趣,在一堂課的起步階段就點燃學生的興奮點,使他們帶著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漸入佳境,從而突破語文教學的瓶頸。
關鍵詞:好的開頭;成功的一半;初中語文;導入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應該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教師與學生應維持教學相長的平衡關系,“教”應該從“導”開始,恰當的導入可加快學生進入新課時的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本文圍繞“好的開頭”能給成功鋪路為主題,詳細描述了幾點導入教學的方式,并用成功的教學案例做陪襯,希望教師的教學工作與初中生的學習都能贏在起跑線上。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簡潔、有效的導入教學方法便是開門見山——直接導入式。在運用此方法的時候,教師要盡量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班級氣氛,上課時以自然、和藹的態度與學生們進行談話、提問、討論等,然后還要用最簡明的語言交代學習本文的目標和任務,然后導入課文的主要內容。
譬如:在導入《桂林山水》這篇寫景散文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你們有誰去過擁有“山水甲天下”美譽的桂林游玩過嗎?
生1:我去過,那里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象鼻山。但是有很多學生搖頭表示沒有去過。
教師仍可以發問:那你們在電視或者網絡上欣賞過桂林山水的美嗎?
同學們都紛紛舉手,躍躍欲試。因此教師可以一一讓他們說出內心對桂林的想法,想法越多,證明學生對桂林山水的興趣越大,那么導入的過程便不會顯得過于復雜。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作者陳淼在描述桂林的桂林的山、漓江的水時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仿佛將他們完整得置于我們眼前,創造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下面首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朗誦這篇課文好嗎?
同學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很興奮,因此讀課文時便會賦予濃厚的感情。像這種開門見山式導入法僅僅憑借非常簡單的幾句介紹,就能夠讓學生萌生了對桂林山水的無限憧憬、向往與追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操,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審美觀,從而順利地開啟新課文的導入講解。
二、提倡“溫故而知新”進行導入教學
孔夫子的一句至理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流傳千古。為了讓重要的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根深蒂固,教師要擅于發現符合教學目的的普遍規律,將舊知識用作課堂導入的憑借物,可以達到再三溫故的效果。
例如:在教巴金老人的《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教師可用《火燒云》這篇散文做鋪墊,然后向同學們介紹: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火燒云》嗎?
記憶優秀的學生都大聲喊道:記得。
生1: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便是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瞬息萬變,美得令人沉醉。
師:今天的《鳥的天堂》也與天空有關,與火燒云用類似指出。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興趣呢?
同學們都支持教師往下講解。因此通過這種回顧以往課文的方式,可以引發學生興趣的“燃點”,讓他們學會關注寫作的技巧與長處,并總結出規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三、用介紹寫作背景的方式導入教學
每篇文章的背后都隱藏著它特有的寫作背景、含義與作者的用意,無論是抒情,亦或是議論、說明,它們都有著特定的寫作背景,因此利用詳細介紹寫作背景的方式也不乏是一種優秀的導入教學方式。凡是擁有時代背景的重要課文,教師要先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用心感悟文章的意蘊,挖掘出新線索。
比如:在教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撰寫的《月光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采用以下的互動方式進行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即將學習《月光曲》這篇抒情散文,你們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嗎?
生1:是德國的樂圣——貝多芬。
師:是的,那你們想聽老師講一講貝多芬的生平嗎?
同學們對此都非常感興趣。
師:貝多芬1770年12月26日出生在德國一座迷人的城市——波恩,他的家族本就與音樂結緣,所以自小他就耳濡目染,受到音樂的熏陶,再加上他對音樂的興趣更讓他對鋼琴愛不釋手。但遺憾的是,1793年起他發覺自己的的聽覺逐漸下降,經檢查患上了嚴重的耳疾,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之后,貝多芬沒有被噩運摧毀,他一生都沒有放棄他的創作,因為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今天的《月光曲》就是他的巨作之一,就讓我們閱讀課文來學習吧!此話結束之后,教室里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掌聲。
教師采用導入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很自然地清楚到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家的生平,這樣一來學生也能維持強烈的興趣來學習課文,可謂一舉兩得。
四、總結
語文教材中摘錄的課文類型多種多樣,導入課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導入教學創新的主要目的在于從一開始吸取學生的眼球與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經教學實踐證明,導入教學具有先聲奪人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花費精力在導入教學創新方面,只有如此才能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平添一份秋色,從而讓語文生活更加的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楊培華.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J].新課程學習(中),2013,03.
[2]張志強.去蔽與創新:孫紹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