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當班主任,真的是一門藝術。記得開始當第一屆班主任時,干工作完全是按著學校的安排或者同事們怎樣做,自己就學著怎樣做。事先沒有規劃,事后也沒有反思與總結。感嘆最多的就是一個字“忙”“累”。晨掃、晨讀、課間操、大掃除,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各種表冊的填寫,可謂兢兢業業、不辭勞苦。但是送走一屆學生,回過頭一看,對于孩子們的記憶就是那一張畢業照,而且就是那一張畢業合影。我的心里就在想:孩子和我在一起六年,不短的時光。我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也想讓他們的父母從我的視角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不要在小學畢業時,大家才驚呼:你怎么長這么大了,比我都高了。孩子也稀里糊涂的怎么就六年級畢業了。
第二屆當班主任,我就把上一屆的遺憾及時付諸行動。開學第一天,我先帶領孩子們參觀、認識我們的學校。接著在操場上給他們照第一張全家福。孩子們的那種興奮勁簡直別提了。照完了全家福,我們就到教室里調整座位,大家坐好了。我又拿起了相機,孩子們在我的鏡頭前,一個個是那樣的乖巧、那樣的可愛。你看,危曉玉胖乎乎的小臉,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特別的有神。陳嘉鑫坐姿真標準,舉起了自信的小手。廖浩天擺出了照相時最常用的剪刀手。譚竺欣長出了兩只小耳朵……我用我的相機記錄下孩子們精彩、難忘的瞬間。以后,每一年孩子們的運動會、春游、六一兒童節、建隊節等我都忙著給孩子們拍照。到了高年級,孩子們給我們慶祝教師節、去縣上參加獻辭、參加學校第一次籃球運動會、軍訓,我都給他們留下了難忘的身影。到了六年級畢業之際,我聯系了相關的廠家專門定制一本“同學錄”。這本同學錄記錄了他們從一年級第一天進校到六年級畢業的畢業照,翻開它,孩子們在校時的一幕幕像放電影的慢鏡頭一樣在我的頭腦中浮現,讓我回味無窮。我相信這本同學錄在我的學生中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年、十年、二十年過后一定會讓他們感嘆時光匆匆,我的小學生涯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幸福。這一屆,我又同樣從孩子們進校第一天就開始用我的相機留下孩子們的記憶。六年過后,我們又是滿滿的收獲。
用照片可以留住孩子們的記憶,但我覺得還不夠。我還想讓孩子們用文字把他們每一天的學習生活記錄下來,讓我能夠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的思維、想法。從四年級開始我們班就有了一個宏偉的目標:我們要寫一本《我們班的書》,作者就是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輪流當作者,以自己的視角寫一寫當天發生的事,談一談自己對班上發生的事情的看法。今天寫,第二天用課前三分鐘把自己寫的內容念給大家聽。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膽量。這一寫就是三年,每一學年寫一本,到了六年級我們寫了三大本。從這本書中,我可以看到做事認真、寫作能力強的同學,他們完成的作品質量高。可以看到平時做事就喜歡草草了事的同學,他寫的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從這本書中,我還可以看到他們最近在看些什么電視劇,耍些什么游戲,誰和誰發生了矛盾,誰的家庭有了變故。上課時,老師對他們的態度,他們對老師的看法。可以這樣說,因為有了這本書我和孩子們的距離拉近了,孩子和家長的距離拉近了,甚至我和家長的距離都拉近了。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只要孩子當作者,把書帶回家,他們就會把書上所有的內容都讀一讀。這是家長了解孩子,了解學校的一個小窗口。
這本書,我還要繼續讓我現在的孩子寫下去……
小學班主任還是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橋梁。由于家長具有不同的文化修養,班主任要因人而異與之交流。對教育有方、明情達理的家長,可直接切入問題進行廣泛深刻地交談;對要求子女嚴、期望值高的家長,談話時要中肯祥和,態度委婉,客觀評價學生;對嬌慣寵愛子女的家長,應誠懇中帶剛強,表現出自己的坦率和對學生家長的尊重,增加信賴程度,說理時盡量用事實作證;對一切拜托給學校的家長,要提出要求,使其知道家庭和學校配合的重要性。
我執教過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他是一個最令我頭痛的學生,他對學習沒有一點兒興趣,不完成作業,上課不遵守紀律,愛打架。平時邀三伙四地上網,常常惹事生非,經常都有其他班的老師、同學來告他的狀。無論我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聲色俱厲的批評均無濟于事,一副軟硬不吃的樣子。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那后果不堪設想。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我多次與他的家長交流、溝通,爭取家長的配合。家長每一次到校后。哪怕他犯了多嚴重的錯誤,我都不當眾數落他。而是采取一種換位思考,假如這個孩子是我養的,會怎樣?正因為有了這種心理。我首先給他找優點,哪怕是很小的優點,我都給他放大,讓家長仿佛在黑夜里看到一點亮光。然后委婉、中肯地提出學生的缺點,請求他們加強配合,共同促進。最后我真誠感謝他們對我的工作的支持。因為我始終用一顆真誠的心與家長溝通,而不是家長一到,先把“火”發在他們的身上,說一些過激的話。這樣六年來,雖然這個學生依然調皮,依然缺點很多,但我與家長的關系卻很和諧,對于我向家長提出的要求,他們大力主持,積極配合,為我們班平安,順利畢業作了大量的工作。我還要勸各位同行慎用請家長這一法寶,我看過一本書是韓寒所寫的《通稿2003》。在書中寫到“我上學的時候,教師最厲害的一招是‘叫你的家長來一趟。我覺得這話其實是很可笑的,首先連個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雖然他的話的確偏激,但結合我們的實際工作,我真切感受到不要輕易用請家長來威嚇學生。因為請家長,家長不樂意,學生不高興。本應達到的效果根本達不到。反而結果大家都不愉快。現在我還充分利用“校訊通”、QQ群、微信等和家長們真誠溝通,及時將孩子們在校表現,考試成績發送給家長。我和家長加強聯系,共同想辦法,隨時交換信息,抓住孩子進步的閃光點、督促他們改正自己的缺點。
以上幾點,是我在班級管理中的幾點粗淺認識,我堅信一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班主任老師在工作中只要帶著滿腔的熱情,一顆愛心,一顆責任心,放下架子,與誠相待。那班集體的管理應該是游刃有余,井井有條。
作者簡介:
陸敏,大專學歷,一級教師,縣級優秀教師,涼山州“十佳”少先隊輔導員,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