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立
【摘要】詩文積累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大綱的重要內容。本文從追本溯源,了解本義;音義結合,因意象形;形近對比,找出異同等三方面討論了高中語文古詩文難辨字如何教學。
【關鍵詞】高中 古詩文 難辨字
古詩文一直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內容,有的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進步思潮,有的滲透著先人的智慧情操,有的凝聚著厚重的人格魅力。古詩文積累與閱讀是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大綱的重要內容。然而長期以來,很多學生在積累背誦文言詩句時容易出現默寫錯誤。因此,古詩文語文教學中注意解析字形,確是應該提倡的。雖然老師在教學中做不到“逢字必解”,也不可能繁瑣地一一考究字的源流,但是在解字時,對學生常發生的錯別字、難辨字大體上要先有個底,遇到這些字就需要解。
一、追本溯源,了解本義
有些難辨字不是因為字形難寫,主要是學生對字的本義一知半解,容易混淆,寫成別字。李白《送友人》有句云“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其中“班”是容易寫錯的字,最常見的錯誤是寫成“斑”馬,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課文注釋對“班”的解釋是離群的,老師按照這個講解了,收效甚微,學生默寫錯誤率仍然很高。這個“班”字就要解析,從本源說起。“班”是會意字。從玨,從刀。金文,中間是刀,左右是玉。象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說文》也說,班,分瑞玉也。班原就有這個分割的本意。進一步了解“刀”部的詞大多跟分有關系,比如“辨”,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把“班馬”記牢了。
再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中“謹庠序之教”的“庠”字,追本溯源,了解本義是記住這個字形的好辦法。庠是個形聲字,從廣(yǎn),羊聲。“廣”表示與房屋有關。《說文》也提到“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孟子》也有“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之說,庠就有培養的意思,就是古代的學校。
《詩經·鄭風·子衿》和曹操的《短歌行》都有這樣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的“衿”,也是學生易錯的字之一,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衣字旁寫成了示字旁,如果學生知道“衿”的本義是漢服的交領,就不會忘記應當從衣,音“今”,青衿指的就是舊時讀書人穿的衣服。
二、音義結合,因意象形
古詩詞中一些雙聲詞(聲母一樣),大多屬于形聲字,結合起來記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這種詞,首先要弄懂字音,聲部負責發音,注意區分一些字古今異音讀法。
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壽命最短的昆蟲,它朝生暮死,只有一天壽命。讓學生知道這個有趣的科普知識,就不難寫出從蟲,孚聲;從蟲,斿聲的詞語“蜉蝣”了。同樣,李白的《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中的崢嶸、崔嵬兩詞也都屬于雙聲詞,知道這兩個詞修飾的對象都是山,就知道詞中四字都是從山部,根據讀音,就能寫出聲部,書寫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此外,一些單音節詞,也都可以用這個辨別形聲的方法來處理。“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礪”有學生容易寫成厲,要知道“礪”是磨刀石的意思,就不會丟了“石”的偏旁。又比如王維的《山居秋瞑》(誤將“暝”寫作“瞑”,“暝”本來的意思是“幽暗、昏暗”這里是“晚”的意思,跟“日”有關系,而“瞑”的意思是“閉目”。王維寫的是山中秋晚的景色,應該用“暝”字才對。
三、形近對比,找出異同
有一些字不但形近,義也相近,甚至還可以通用,這是出錯頻率最高的難辨字。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分析字源,對比用法,找出異同。并分別牢記形近字的固定用法,以示區分。
古典詩歌單元有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不必說古詩文,就是在現代漢語中,這個“唯”字也是一個很容易用錯的字,因為還有一個“惟”。
《說文》中對兩個字的本意解釋如下:
“唯,諾也。“惟,凡思也。”在字的本意上,二者是有差別的“唯”表一種應答,“惟”表示思考。最明顯的像“唯唯諾諾”就不能用“惟”。因為“惟”沒有表示“應答”的意思。
但是,隨著字的發展與應用,這兩個字越來越相近,唯,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時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現代漢語書面語也使用。惟,也可用作副詞、連詞、助詞。先秦已普遍使用,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在現代漢語中,也都有了“只有、只是”等意思。所以有“唯一”,也有“惟一”。因此,從“單單、只有”這樣的意思來判斷,“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用“唯”,也可以用“惟”。只是,從尊重作品角度來看,在書寫時與原文一致就可以了。
樂府詩《上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的“陵”容易誤寫成“棱”,兩字都有ling的讀音,都與平面有關。本義都是名詞,都是形聲字。“陵”字從阜(fù),從夌(líng),夌亦聲。“夌”意為“四邊形的平面”。“阜”指“土堆”。“阜”與“夌”聯合起來表示“從天上往下看,平面為四邊形的土堆”。本義:底邊為四邊形的大土山。《說文解字》中指出,陵,大阜也。掌握了本義就可以很容易寫好了。
還有把通假字寫成本字的例子,例如,“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學生容易直接寫成“君子性非異也”,還有“風吹草低見牛羊”“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等“見”通“現”,都容易出現用通假字代替本字的例子,通假字本來就是借來的字,完全具備了本字的詞性和意義,追溯本源或者區分異同等方法在此都不合適,只有通過閱讀積累通假字,當作固定結構來記憶,很難找到捷徑了。
參考文獻:
[1]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王開揚著.漢字現代化研究[M].齊魯書社,2006.
[3]陳延敬等編撰.康熙字典-修訂版[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