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茂
摘 要:新形勢下,提升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是解決目前高職院校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使各行業對高職學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當前的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以便從大學生自身、高職院校及政府三個角度探索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策略探討。
關鍵詞:無邊界職業生涯;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227-01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和經濟全球化,變化無常的職業生涯和非線性的職業路徑已經取代了傳統的科層職業生涯,終身就職于一家公司并獲得不斷提升已經成為過去式的就業模式。而隨著我國普通高校高職的擴招以及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更加凸顯。就業難縱然有量上的原因,但質上的問題更多。從一些調查數據統計來看,就業難的根源在于供求雙方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
一、無邊界職業生涯的內涵及特點
無邊界職業生涯是基于對職業生涯的反思與變化的環境關系而提出來的,Arthur,Lawrence(1984) 指出對職業生涯的研究考慮的因素應該包括人和環境兩個方面,并指出過去的大多數相關研究過分強調了人的因素,認為職業生涯只與人的因素有關,幾乎沒有考慮環境對職業生涯的影響,但是個體職業機會的獲得、職業的意義實現及職業的實現都無法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認為應該重視職業生涯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無邊界生涯表現不穩定性、多維性等特點。在無邊界職業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工作更為靈活,就業環境的變化多樣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更大的挑戰。
二、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在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個體不再受雇于某一個企業單位,而是會在多個企業或者行業間流動。職業生涯的發展不再簡單地以工作者的年齡為尺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的職業就業能力。但是就目前來看,高職學生就能力往往還是不夠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是:(1)就業目標脫離實際。許多高職大學生受傳統職業生涯觀念的影響,他們不愿到私營企業或者非國有企業去就業,在大城市里尋找所謂的“鐵飯碗”。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大企業、大城市中。他們就業目標不明確或者脫離實際,使得他們進入企業工作后往往會眼高手低,在工作中不能夠客觀地正確地認識自我;(2)專業技術基礎不足。從當前情況來看,很多高職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專業知識掌握不精通,學習的知識過于陳舊,學生的見識不廣闊,使得學生自身的能力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其次,有些學校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的培養模式也會導致學生所學的專業技能不精。
三、無邊界職業生涯視域下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策略探討
(一)完善課程設置,加強就業指導服務
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的到來使得各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優勢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進行創新性的管理,也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加以培養,加強社會實踐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延長學生自由討論時間,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要結合市場的需求設立專業學科,對人才的培養要結合國家經濟產業的發展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高效的培養。最后,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建立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落實實踐教學環節,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二)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機制,提高就業率
面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事實,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其自身的宏觀調控機制,對大學生就業進行指導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其次,政府要通過完善大學生實習制度讓更多的企業愿意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使大學生能夠提前適應工作環境,為將來很好地應對工作打下基礎。最后,政府通過營造良好的市場信息機制去消除就業市場壁壘,保障高職學生在無成本的條件下能夠自由實現就業。
★基金項目:此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高校輔導員骨干專項課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深化高職“平安校園”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15F02)的階段性成果,及2015年度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課題《推進湖南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產城融合”的體制機制構建與對策研究》(2015BZZ117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忠軍,溫琳,龍立榮.無邊界職業生涯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J].心理科學,2015.
[2]桂誠.無邊界職業生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與突破[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
[3]吳御生,羅三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