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陽
(通渭縣雞川中學 甘肅 定西 743316)
摘 要:美術教育,是以教育為手段,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發展和傳播美術文化,以美術為媒介,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它具有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獲取一般教育意義的功效。
關鍵詞:中學美術;欣賞;教學;反思
美術教育在我國小學的教學大綱中的份額是很有限的,在執行的過程中又會被人為的因素所干擾,教學效果顯得比較糟糕。我就現階段實際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一些代表性的問題略作管窺之見。
一、教學目的模糊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學校,學生和家長首先考慮的是什么?是升學?重點高中的錄取?還是你所謂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提高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社會評判一個學校的依據是什么?學校的競爭靠的是什么?依舊是你的升學和重點高中的錄取率。哪位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時會注意到美術的學習?更有學生在調研問卷中坦言,美術課的收獲就是開發了其父親的美術天分,因為,他的美術作業都是其父親代為完成的,所以,就很難再顧及美術的欣賞課。美術所關注的是感情,很大程度上它是非理性的,而知識是建立在科學的抽象與科學聲明所需基礎之上的。所以大多數人認為它與抽象的思維形式或者說抽象的推理幾乎了無相涉[1]。
純粹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讓人們去信服美術教育的巨大價值與作用是極其困難的,因為它無法提供我們可以參比的對象。而且,學校美術教育的成果是隱形的,無法在短期內以明確的質和量來度量和判定,現實社會里的人們是很講實際的,不會輕易的去相信那些空洞的“意義”。他們實際上很難真正看重全部意義上的“美術教育”的作用。同樣我通過問卷反饋了解到:很多學生只是很概念化的知道學習美術就是為了學會審美,其他的學生則干脆寫明學習美術是學校的規定。好多學生在美術調研問卷中寫著學習美術是沒有用的。
所以,原本在教育大綱中份額很有限的美術教育,如何不會在執行的過程中被過多的人為因素所干擾?比如說美術課的設置多在上午的最后一節,下午的第一節。只要哪位主課老師想加課,就可以挪用美術課。學生也可以不用請假就去其他的教師那里等等。如此不規則的上課情況,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遲到、逃課的機會和理由[2]。總之,美術課的總體教學顯得比較糟糕。
二、教學的內容與方法
美術欣賞課是科學的,嚴謹的,同時也有些枯燥,按教科書照本宣讀或用幻燈片走馬燈式的演示,會導致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如果教師再講得不透徹生動,學生就會反感厭學,使美術課失去意義,形同虛設。欣賞課與素描色彩等基礎課不同,技能課有種競技的心態,可以動手自己做,并且付之勞動后會有相對的勞動成果得到回報,是個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實體。美術理論則是滲透式的,更多的是畫外的功夫,是隱性的,長久的全面素質的一部分。使學生感興趣,需教師的引導,課上得精彩而有內容,學生就會喜歡并且感興趣,在不經意中接受美術知識。
而在我們現實的學校教育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美術教師,更多的時候是一個美工,他需要兼顧學校方方面面的美化宣傳工作。現實條件熏陶下的學生喜歡聽故事,畫卡通,往往商品價格才能拉回他們紛飛的思緒[3]。教師的職業教育使一堂美術欣賞課上成了歷史課或是看圖作文課,這都褻瀆了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功能,造成了喧賓奪主,失去了美術學科的特點。如果美術課上用商品價格來說明藝術品的價值,無疑是一種誤導。學生要什么?我們要“傳道,授業,解惑”什么?
美術課上對鑒賞教材中巴掌大小的圖片,幻燈機模糊的投影,我們憑什么讓從小就不重視美術課,不具備美術基本常識底蘊的學生去理解,去喜歡那些在我們看來至高無上的經典之作。這些經過多次拷貝復制的作品在學生眼中只是麻木的,可有可無的,無所謂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的學校沒有具備帶領學生外面參觀,采用博物館,美術館等資源進行教學的條件。根據調研統計只有不到20%的學生去過美術館或博物館。
著名的藝術社會學家毫澤爾說“人可以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學生們每天定點生活在自己的一個很局限的范圍內,他們根本很難建立起我們期望的審美經驗。所以,他們更喜歡卡通,容易接受喜歡那些所謂游離于我們教育目標之外的一些商業化,通俗化的東西。他們需要的是與他們生活貼近,可觸可感知的東西。他們所思考的是大大小小的考試,是高中,大學的生活。就是喜歡欣賞課的同學,也有大半是因為美術課沒有壓力,可以放松自己,可以自由的玩,作為生活,學習的調劑。這樣的美術欣賞課學生很難說出自己學到了點什么[4]。
綜上而言,現階段實際美術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這也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同時美術教育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對滯后,美術教育真正切實的實施起來還會遇到許多實際困難,這需要我們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努力加以完善,進一步探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切實地為美術教育的實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陳萍.莆仙宮廟壁畫藝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鄭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畫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3]駢岑.3~6歲兒童繪畫表現能力發展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 2014.
[4]林穎.中國高等師范院校中國畫教育的若干問題思考[D].福建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