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一帶一路”戰略下,廣西北部灣、西江黃金水道經濟發展迅猛,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船舶運輸呈現繁忙景象,而專業人才緊缺,并成為制約廣西水運發展最大瓶頸的背景下,就港口與船舶電氣方向機電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研究,找出問題所在及突破瓶頸的有效措施和實踐途徑,為廣西港口、水運經濟發展培養急需的機電專業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 機電專業 中高職貫通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57-04
一、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是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2013 年 9 月和 10 月,國家領導人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作為“一帶一路”18 個省(區)之一的廣西被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要發揮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的獨特優勢,加快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
廣西具有天然的沿海、沿江、沿邊三大區位優勢,其中欽州、北海、防城港等北部灣港口風生水起,1000 多公里的西江“億噸黃金水道”建設初具規模。2015 年廣西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 31421 萬噸,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04.49 萬標準箱,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廣西內河、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吸引大批企業參與沿江沿海建設,而能否有效發揮“一帶一路”廣西這一重要門戶應有的作用,在加快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海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人文交流合作,著力培養相應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提升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軟實力。
當前,廣西“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下,港口、碼頭、船舶等企業需求人員旺盛,而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數量不足且流失嚴重,導致船舶裝配、電焊、造型、港口機械操作與維護、船舶駕駛與輪機等崗位人才匱乏,極大地制約了廣西作為“重要門戶”的發展。為了能更好更快地推進廣西“一帶一路”建設,助力廣西沿海沿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根據人才需求情況,培養出港口、船舶一線專業人才,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我校作為西南地區唯一一所培養港口、航運人才的學校責無旁貸。
二、問題提出
近幾年,從沿海、沿江、港口企業調研情況分析,對機電專業而言,企業一線操作人員、基層管理人員存在知識層次總體較低、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人員數量匱乏等現象,主要原因:一是廣西港口碼頭、沿海沿江經濟發展快,對人才需求旺盛;二是社會對職業教育認識不足,導致學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數量不足;三是畢業生實踐能力、職業素質、適應能力、吃苦耐勞等未能達到企業要求;四是大部分企業遠離城市,工資待遇不高、生活環境不佳、不重視員工培養與發展等。從企業反饋看,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主要是一線操作員、一線管理員和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即中職、高職畢業的專業人才。通過調研分析,明確崗位需求,確定中高職學生的培養目標,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是提升專業人才素質、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推進校企緊密合作的主要途徑,而要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專業人才,必須搭建好中高職貫通的立交橋。
三、中高職貫通機電專業人才培養途徑
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指的是對口中高職院校一體化設計、統籌制定對口專業中高職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課程銜接貫通教學體系,系統化、分階段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一種模式。中高職貫通對于同一種專業人才教育與培養而言,體現出的是教育過程的連續性、教育質量的提高性、教育對象職業要求的適應性。中高職貫通在課程上由淺入深、由點到面,以能力為主線的整體設計思路,做到知識結構的連貫性,從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發展能力出發,培養企業真正急需的不同層次的專業人才。
(一)校企合作構建中高職貫通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制訂對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中高職貫通專業建設
按照中職和高職教育要求和企業用人情況,學校成立以教學主管校長為第一負責人,由機電行業專家、企業行家、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組成中職機電專業建設委員會,與高職密切聯系,研討機電專業中職和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銜接、教學場景布設與改造等問題,指導機電專業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
2.構建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修訂中職、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國家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結合廣西環北部灣經濟圈產業與“西江億噸黃金水道”建設對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由校、企雙方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對欽州、北海、防城港等港口、沿海企業及西江黃金水道建設下企業人才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結合機電職業要求及港口船舶電氣設備安裝、調試、檢驗、維修等崗位標準,確定中職、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生產建設管理一線勝任機電設備維護、維修、保養及設備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探討中職和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構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制訂與之相配套的港口船舶電氣方向的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三者統一”,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3.構建“四階漸進”的課程體系,整合中職、高職專業教學內容
建立由專業教師、行業企業專家、職教專家組成的課程建設小組,深入企業調研,聽取企業骨干的意見,通過討論與交流,將收集到大量的資料進行分析,構建突出河、海特色的“四階漸進”的中高職機電專業課程體系。“四段漸進”即在企業文化氛圍下學習文化基礎知識,了解職業要求和將要從事的職業崗位,完成職業能力認知;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形成基礎的職業能力;依托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機電專業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訓練,完成職業能力的強化;通過職業資格認定和頂崗實習,拓展職業能力。
與此同時,校企合作建立的課程小組以項目課程為引領,模塊化為主線,調整中高職課程結構,并對中高職課程內容進行分解、梳理,整合專業在中職與高職必須的知識與能力,形成具有水運專業特色、適應時代需要的中高職教材。
4.構建基于行動導向的“四真四化”教學模式,建立考評一體的考核體系
長期以來,中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傳統的教學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切入點,發揮學生主人翁精神,以問題探究、任務驅動、微課或慕課穿插、小組合作方式,引入競爭機制,做、學、評、教一體,構建出“四真四化”(四真”指真實生產環境、生產任務、生產過程、生產結果,“四化”指教學內容項目化、技能訓練標準化、綜合實訓崗位化、教學手段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建立“三考三評”(即考核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學校、企業評與學生互評)的考核體系,綜合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校企共建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雙場合一”的教學
“雙場”是指“學場”與“職場”,學場即學習場所,指學生在學校如教室、實訓室等進行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的場所;職場即職業場所,指的是學生畢業后從事某項工作的場所。“雙場合一”是指“學場”與“職場”的有機融合,通過一定的方式,在學生目前的學習場所和將來可能涉及的職業場所之間建立一定的關系,使學生在學場所學與今后職場工作所需有機結合。就如同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學做合一”,但不是簡單的學做合二為一,而是指學和做的取向、要求、方向一致。“雙場合一”強調的是二者為追求取向、要求、方向趨向一致而進行的有機融合。
校內:在校企合作企業和中高職機電專業教師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船舶電站模擬實訓室、船舶電氣模擬實訓室、輪機模擬實訓室等的改造與建設,為教師和學生在校內開展教學和技能訓練提供強大支持。
校外:依托交通行業的優勢,在與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公司、南寧海貝電子電氣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寧海貝公司)、中船船務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的基礎上,不斷拓展校企合作企業,為學生獲得職場。
(三)創建海貝名師工作室,幫帶年輕教師成長
依托南寧海貝公司、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公司等合作企業,成立以行業企業和職業教育專家為顧問、學校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主體的海貝名師工作室,聘請 6 名企業行家、骨干為機電專業兼職教師,開展“四真四化”教學。名師引領,指導專業兼職教師進行教學、實踐與科研,促進年輕教師成長。
四、人才培養保障措施
(一)全面提升師資素質,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1.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師德水平
不定期組織教師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等內容,引導教職工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務實創新,樂于奉獻,誠實守信。
2.加強教師教學教研能力的訓練,提高教改科研水平
(1)每年組織教師參加校內舉辦的有關職業教育與專業技能的培訓或座談會,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參加區內外有關專業建設、專業發展方面的培訓與進修學習或座談交流,選派機電專業教師參加國內外職業教育理念及能力提升的學習,并在校內機電專業教學團隊中進行匯報交流,教師思路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2)每學期安排1名教師上公開課或示范課,組織全項目組的教師進行聽評課及交流活動,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技巧。
(3)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學校教師基本功大賽、讀書報告會、全區教學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技能水平。
(4)定期聘請或選派教科研能力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和專家(含職業教)從論文選題到撰寫、教科研項目申報到結題等對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
(5)不定期對專業兼職教師(企業行家、骨干)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師職業道德等內容的培訓,同時讓兼職教師參與教科研項目的研究,提高兼職教師的職業教育水平和教學技巧。
3.重視教師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高
制定師資培養計劃,每年安排專業教師到港口碼頭、船舶制造及機電相關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參與企業項目研究、開展企業實踐活動,安排教師帶隊頂崗實習,跟蹤檢查學生的見習、實習,到企業指導學生等,確保每一名專業教師平均每年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的時間有1個月以上,及時了解行業企業的發展及人才需求情況,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
同時,建立以老帶新制度,選派資歷深、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從教師行為規范、職業道德修養到教育教學技巧、為人師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使新教師順利成長為專業骨干。
(二)強化學生職業意識,提高對職業的認知
職業意識,指學生的就業意識,它包括自信意識、責任意識、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習與實踐活動得到培養與強化。
1.通過職業裝引領,感知“企業員工”“學生”的雙重身份
首先,從新生入學起,采取圖片、視頻、現場參觀見習、實習等方式,不斷強化學生吃苦耐勞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案例了解行業特色、行業發展及從業人員發展前景。其次,定制職業裝,要求學生在學習、實訓、現場教學、企業實踐活動等著職業裝,讓學生明確自身具有“學生”“企業員工”的雙重身分。第三,第一學期,組織學生到港口碼頭、船舶等機電行業企業參觀,增強對職業的認知感。
2.以工學交替為手段,領略企業文化內涵
與海爾集團合作創建南寧海貝公司,并與港口、船舶等企業深度合作,學生進校第二學期起,工學交替開展教學:一方面不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見習、實訓,參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讓學生經歷企業生產與經營過程,體驗勞動創造財富的辛苦,在勞動中磨練意志;另一方面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將企業文化內容滲透到教室、宿舍、實訓室等,教師在課堂上以企業案例、場景模擬、角色扮演等開展教學,讓學生真正理解學場與職場合一的意義。
這種身臨其境的教育方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此時無聲勝有聲”,可達到強化學生職業意識的目的。
3.以實訓教學為核心,形成良好職業習慣
理實一體的教學強調的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是開展獨立實訓的必要階段。無論是理實一體還是獨立實訓,都必須讓學生明確學生實訓期間的各項責任,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尊重與幫助他人,懂得取長補短,學會用先進的企業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在經歷實訓過程中,體驗實訓的快樂和企業制度的約束,增強自信,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
4.角色扮演,強化學生的協作意識
協作意識是學生未來發展、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在實訓實習時,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分組,每一組均由學習成績、紀律、生活習慣等各不相同的學生組合而成,教師和企業行家骨干將任務單下達各組,讓各組根據任務進行角色模擬,發現問題后討論、交流、匯總,完成任務單,輪流上臺發言。企業骨干和專業教師引導、指導、點評,并對小組進行打分。讓學生感受小組合作成功的喜悅,從而認識到只有團結協作才能獲取更多成功的機會,使個人協作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
(三)校企合作,建立職業教育實踐基地
一是專業教學科室和專業公司融合。專業公司總經理由專業科長擔任,市場業務部門經理由企業委派或認定,業務骨干則由企業員工和專業教師擔任。“教師”“員工”雙重身份既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經濟收益,又調節了教學任務和市場業務之間的關系。二是學生實習與生產實踐合一。學生在公司中接受真實的企業管理,完成真實的生產任務。“學生”“員工”兩種角色的交融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而且也為企業創造了效益。這種組織結構形式有效地平衡了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各方的需求,也有利于市場業務的開展和對市場信息的快速響應。
五、機電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途徑
為更好地推進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使中高職貫通順暢、高效,機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大了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力度,依托南寧海貝公司、北部灣港口碼頭等企業及校內船電實訓室、輪機模擬實訓室及船舶電站等,開展“四真四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實施以任務驅動、崗位教學、角色模擬教學為主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完成“四真四化”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校內開展崗位模擬與實訓教學
1.崗位教學
借助南寧海貝公司“市場+業務”的綜合實訓基地真實的業務現場,實施“崗位教學”。基本步驟如下:
課前:由任課教師及企業骨干分解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項目,并針對企業環境設計學習任務,然后將學生分組,并分配崗位。
該環節要求任課教師在企業骨干的指導下,課前相互溝通合作,確定內容,選擇項目類型,確定教學方法,編制完整的教學方案。
通過項目教學設計和分組活動,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依據企業的工作流程與方法,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通過崗位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和任務去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養,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技能。
課中: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要求進行學習與討論,對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與企業骨干進行現場指導。
學生在具體的生產實際操作中會不斷遇到很多問題,這時候需要指導教師和企業骨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予以指導。關注全體學生,就每個小組出現的良好情況給予及時的肯定,錯誤的情況給予糾正,實現即時校對,讓學生得到實訓實習結果的及時反饋,增強學生對實踐的興趣,幫助他們有序地完成任務。
課后:對不能完成任務的學生,由完成任務較好、能力強的學生指導,確保學生能按要求完成學習與實訓任務。
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責任感,幫助建立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型”學習團隊。有利于他們提前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縮短學校到企業間的適應時間,出色高效完成工作任務。
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訓練,在第一時間檢驗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否能勝任崗位工作的要求,并將現場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饋回課堂教學,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的內容,實現了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的良性互動。
2.開展仿真模擬實訓教學
依托新建成的船舶電站、船舶電氣模擬實訓室等對學生進行機電專業綜合實訓與模擬實訓,包括電機與電力拖動控制、液壓與氣壓傳動、金工工藝、動力設備拆裝與操作、叉車與堆高車操作、港口輸送設備運行與維護、船舶電力系統及自動控制系統的安裝、PLC 與變頻器、柴油機拆裝、起重機械運行與維護模擬等項目實訓。
學生通過使用叉車、船舶電站等模擬系統與設備,模擬企業叉車操作員、調度員、維修員等各崗位角色,較好地體驗港口與船舶電氣方向的機電行業企業業務流程及其管理過程,了解機電專業的典型業務。
通過模擬真實環境的實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寶貴的上崗經驗,畢業后能迅速勝任企業的不同崗位,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不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到企業見習
港口與船舶電氣方向的機電專業是學校的特色專業之一,需要借助企業資源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為此,本專業充分利用交通行業優勢,安排學生到北部灣港務集團各港口碼頭、廣西船舶修造廠等校外實訓基地見習、實習,聘港口企業行家為兼職教師,開展現場教學及見習、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有關港口與船舶電氣的專業知識、相關機電設備的運行與維護有充分的認識,并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兼職教師向學生講解港口機械運行與維護、叉車操作、船舶電氣等的基本情況,并指導學生現場體驗機械與電力拖動運行過程,使學生從白紙黑字的課本走到真實的企業現場,對以往只能從圖片、學校實訓室見到的港口、船舶及大型機械進行零距離接觸。通過港口碼頭與船舶見習與實習,擴大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也讓學生了解到實踐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定期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
建立由行業、企業和學校參與的頂崗實習工作小組,開展學生頂崗實習情況調研,制定頂崗實習方案,安排學生到南寧海貝公司、北部灣港務集團公司港口、柳州造船廠、廣州造船廠等 10 多家企業進行為期 40 周的頂崗實習工作。通過對學生頂崗實習(PDCA)跟蹤檢查、指導與循環管理,從用人單位反饋情況看,企業對學生實習的滿意率達到 85%。
通過頂崗實習,學生技能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學生逐步完成由“學生”到“企業員工”角色的轉換,實現實習、就業融為一體的目標。
總之,通過對“一帶一路”戰略下機電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進行研究,讓我們找到了中高職貫通機電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所在及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保障措施,沿著規劃的實踐路徑,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與探索,培養出廣西內河、沿海發展急需的機電專業人才,為廣西“一帶一路”戰略下水運業騰飛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姜漢榮.雙場合一:中職專業課程改革新思考[J].職教論壇,2015(27)
[2]堵有進.中高職銜接“3+3”分段培養院校教學工作有效對接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5(33)
[3]李世澤.“一帶一路”,走活廣西發展這盤棋[J].當代廣西,2015(7)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規劃下中高職貫通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2015-C-306)。
【作者簡介】楊宇清(1964— ),女,玉林人,研究生,高級講師,高級技師,廣西交通運輸學校教務科長,研究方向:中高職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