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南+包歡歡++曾榮榮++鄧海恩
【摘 要】本文以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為案例,論述在中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立能適應院校合作辦學、以醫院崗位需求為導向的“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中職醫學檢驗技術人才零距離培養目標,提高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 產教一體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69-03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各種更有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積累了許多經驗。2010 年 11 月,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要求加強校企合作,創新多樣化的校企一體辦學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普遍實行工學結合,扎實穩妥地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學交替和訂單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要求深入推行工學結合、校企一體、頂崗實習,將單一強調連續學習改為連續學習和分階段培養相結合,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人繼續學習模式。至此,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采用了諸如“工學結合”“產教結合”等教學模式,這些模式的出現對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起到重要作用。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借助國家發展改革示范學校建設契機,通過立項研究,在探索“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院校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深入調研,構建與創新了“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北海市衛生學校對行業狀況和人才需求進行調研,了解人才需求方向及人才需求數量,召開由臨床專家、資深專業教師組成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深入分析醫學檢驗技術職業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務,確定醫學檢驗職業核心能力,構建“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附屬醫院為依托,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構建完善“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醫學檢驗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將學校教育、醫院(企業)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既重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融合,也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滲透,使學校與醫院(企業)對接,教學內容與醫院(企業)工作內容結合,評價標準與醫院(企業)用人標準契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具體實施見表 1。
通過構建 “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依托附屬醫院和校內實訓場所,繼續深化豐富其內涵,創新教學方法,讓部分專業課教學在附屬醫院檢驗科實施,通過工學結合,改變原來單純理論教學后再實驗的教學方法,把理論課教學融入實訓課中,邊實訓邊講解,形成“教學做”融合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依據醫學檢驗工作流程,以“標本采集和制作,設備使用和維護,數據統計與分析”為專業要素,開展技能實訓教學,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二、實施“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與分析
通過對北海市衛生學校 2011—2015 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全日制中職生,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情況前后成效變化的比較,可以發現“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具體見表 2。
(一)引領專業核心課程改革。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召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深入分析專業需求,共同完善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將醫學檢驗職業崗位必需的理論知識融入技能操作。在臨床檢驗行業專家的指導與直接參與下,優化課程結構,刪除與臨床脫節的項目,補充臨床開設的新項目,主要建設臨床檢驗、微生物檢驗技術、免疫學檢驗技術、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寄生蟲檢驗技術等 5 門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見表 2)。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切入點,依托附屬醫院為試點,構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模塊化核心課程體系,真正做到“教學做”一體。從表 2 可以看出,從 2012 年沒有醫院真正參與到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的開發,到 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年,以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為起點,直至擴大到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北部灣沿海各市縣醫院,十多家醫院參與到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核心課程開發(見表 2)。
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以來,院校合作更加密切,并為院校共編教材提供機遇。到 2016 年為止,合作院方共有 21 人次參與到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近 5 本校本教材的編寫(見表 2)。如北海市人民醫院檢驗科陳家堅主任、北海市中醫院檢驗科李軼春主任、防城港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嚴芝光主任、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劉春利主任、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張素華主任、浦北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吳勇主任等,先后參與編寫《臨床檢驗實訓指導》《微生物和寄生蟲檢驗技術實訓指導》等實訓創新教材,以及《醫學檢驗技術檢驗專業技能綜合訓練》《醫護人員臨床檢驗手冊》《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手冊》等多本校本教材。這些教材取代傳統實訓教材或填補原沒有的空白,充分體現院校合作的特點。通過院校合作共同編寫教材,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參編教材的院方老師,在臨床專業知識和(或)科研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二)院校合作改革評價模式。建全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綜合評價模式。以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為標準,建立以理論考、實驗考、實訓考、實習單位考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評價為主的綜合評價模式。建全全程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質量實施督導與監控,特別是加強對實踐教學環節的監控,醫院與學校共建考核與評價體系。健全相應的考核方案、評分標準和實習生鑒定表,修訂《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習手冊》。該手冊制訂了新的考核評價制度,進行多方評價,學生自評、帶教老師評、實習過程校本部老師階段評等。
(三)以院校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取得新突破。在繼續完善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合作力度,從 2012 年至 2016 年新增校外實訓基地 4 個,校外實訓基地達到 30 個(見表 2),并各簽訂合作作協議,形成良好的長效運行機制。
利用附屬醫院的設備及校外實訓基地的資源,進行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健全以醫院為主體的實習頂崗評價制度。利用附屬醫院是重要的校內學生見習與實訓基地這一優勢,加強創新“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校內實驗實訓室及附屬醫院檢驗科為“產教一體,工學結合”平臺,以加強院校合作、改善頂崗實習條件,促進就業為發展動力,加強附屬醫院對外培訓功能,培養更多緊缺檢驗人才。
(四)創新院校合作模式,共建檢驗實訓基地。堅持社會服務和專業建設協調發展,統一規劃建設校本部實驗室和附屬醫院檢驗科的實訓場所,建成能滿足 60 人/次同時開展實訓的數字顯微鏡互動教學實驗室 1 間。為滿足醫療服務發展和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在附屬醫院新建 PCR 實驗室 1 間,用于開展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北海校區開設校園衛生服務中心檢驗室,使得校內實訓基地達到 3 個(見表 2)。另外,附屬醫院檢驗科年業務收入超1000萬元,能滿足年招生 100 人開展項目見習、階段見習和 25 名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年招收基層醫院進修生 5 人以上,足見北海市衛生學校“產教一體,工學結合”模式的效益。
北海市衛生學校通過院校合作共建基地,進行“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院校合作的關鍵點在于尋求雙方共同利益,找到學校與企業利益的共同點、平衡點是實現學校與企業長期合作的關鍵。防城港市人民醫院向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贈送了價值 50 萬元的檢驗醫療器械,包括日立全自動生化儀1臺、美國德靈全自動生化儀一臺,學校掛牌防城港市人民醫院合作共建實訓室。萬事開頭難,在與防城港市人民醫院合作共建實訓室模式傳開后,北海市人民醫院、浦北縣人民醫院,包括北海市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等,也表達贈送設備參與共建實訓室的愿望。
通過醫院免費贈送醫療設備是院校合作的一種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解決了資金不足、硬件投入的問題,而且還解決了教學與醫院崗位脫節的問題,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利用院校共建實訓室,開展實訓教學,儀器示教,提高學生模擬仿真操作水平。醫院使用實訓室,對頂崗實習畢業生進行病理形態、血液細胞形態進行崗前培訓,以及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高了實訓室的使用率。
(五)引領產教結合型的教師隊伍的成長。為了更好落實“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有一支與之匹配的師資隊伍,北海市衛生學校通過聘請行業專家為兼職教師、專業教師到醫院掛職鍛煉和邀請行業專家指導等方式加快產教結合型的教師隊伍建設,并健全其運行機制。學校制定了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計劃,建有專業教師去醫院輪崗和附院對應專業老師兼課制度。利用附屬醫院資源的優勢,安排專業課教師到附屬醫院檢驗科進行輪崗上班,每年不少于 2 個月。從表 2 可以看出,專業課教師企業實踐累計天數,從 2012 年的532 天,到 2014 年達 660 天,按計劃 2015 年會達到 690 天,2016 年 730 天(見表 2)。通過專業實踐,更多更好地了解專業最新發展動向,提高臨床檢驗技能水平,附屬醫院檢驗科兼職教師到學校任教,每年不少于 32 學時,并參與專業核心課程開發、參與實訓室建設、校本教材編寫和指導學生技能大賽、實訓、實習帶教等。
通過校院合作,制作兼職教師聘任計劃,外出調研考察兼職教師資格,預算經費,遴選聘請 5 名兼職教師,充實教師隊伍,建立新聘兼職教師隊伍,做好人才儲備。產教結合型兼職教師由原來 2012 年的 5 人增至 11 人(見表 2)。其中,聘請北海市中醫院檢驗科李軼春主任及另外兩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行業骨干,來到校本部直接參與 2014 級檢驗班的課堂教學。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外,還邀請他們參與各種教研教改、參與編寫校本教材。
(六)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從推行“產教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北海市衛生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比傳統課堂授課為主的學習有較大改觀,學習不再是一個枯燥的過程。通過多接觸臨床及仿真實訓基地的學習與訓練,從 2013 年以前不固定的階段見習課時數,到硬性固定 80 學時以上(見表 2),為學生了解各種檢驗項目、提高操作技術,親自實踐操作,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在臨床學習階段,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人,對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社會職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從表 2 可以看出,由院方評價的學生實習滿意率逐年提高(其中 2016 年的滿意率還沒回收統計);2013 年、2014 年、2016 年的舉辦的地市級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數均比2012 年有明顯提高。2015 年 5 月參加在河南信陽舉行的第二屆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檢驗技能操作大賽上,北海市衛生學校首次派出由 3 名學生參加的代表隊,兩名學生獲得二等獎、一名獲得三等獎,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2016 年 6 月參加在湖南湘潭舉行的第三屆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檢驗技能操作大賽上,北海市衛生學校首次派出由 3 名學生參加的代表隊,一名學生獲得二等獎、二名獲得三等獎,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在參賽選手的培訓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北海人民醫院、北海市中醫院及附屬醫院的臨床一線專家的悉心指導,這樣充分體現了培養模式的轉變與創新。
實踐證明,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施“產教一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效果明顯。在后續研究過程中,有必要更加深入探索工學結合方式、途徑,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開發利用人才培養的各種教學資源,在遵循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規律基礎上,繼續加強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的建設;進一步跟蹤產業發展趨勢、行業企業發展要求,擴大利益共同體建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校企共同育人,保證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富南,包歡歡,田冬梅,等.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醫學檢驗行業基本狀況及檢驗人才需求調查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5(4)
[2]包歡歡,李富南,曾榮榮,等.以適應現代崗位需求為目標培養中職醫學檢驗技術人才[J].廣西教育,2014(9B)
[3]田冬梅,黃永春,李富南,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的嘗試[J].廣西教育,2015(9B)
[4]李富南,包歡歡,鄧海恩.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2016(3B)
【基金項目】2013年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GXZZJG2013B083)。
【作者簡介】李富南(1981— ),男,廣西靈山人,北海市衛生學校講師,臨床主管檢驗師,醫學學士,中國微生物學會員,檢驗教研室副主任。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