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委內瑞拉“音樂救助體系”建設的經驗,分析我國建立“音樂救助體系”的迫切性,提出在農村地區音樂教育建立“音樂救助體系”中,國家、政府應加大投入,進行試點,專業教師要配備到位,同時聯動學校、家庭、鄉村,利用各種資源,推進農村音樂教育發展。
【關鍵詞】農村地區 音樂救助體系 音樂教育 建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61-03
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這是孔子對音樂與社會關系問題的重要思想主張。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一直在迅速發展中,人們越來越重視音樂教育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方面的作用。委內瑞拉政府于 1975 年發起的“音樂救助體系”,40 多年來,既培養了音樂人才,又讓貧民窟兒童和問題少年遠離毒品和犯罪。委內瑞拉與中國的國情雖不相同,但我們可以借鑒、學習,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音樂救助體系”,以應對城鄉差別大、農村留守兒童和貧困地區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心理問題,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擺脫原來的成長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
一、委內瑞拉的“音樂救濟體系”
南美洲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經濟欠發達,據統計數據顯示,有 75% 的家庭生活在貧困中。貧困造成了賭博、偷盜、吸毒、販毒、暴力等一系列的重大社會問題,加劇了社會動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青少年無所事事,很多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使得本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陷入無法擺脫的貧困“怪圈”。1975 年,在政治家、音樂家阿布萊烏的倡議下,委內瑞拉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音樂教育,發起了“音樂救助體系”。這個體系的正式全稱是“青少年樂團體系國家基金會(縮寫 FESNOJIV)”。“音樂救助體系”在運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展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它培養了很多杰出的音樂家,最關鍵的是,它成功地拯救了那些生活在貧困邊緣的青少年。音樂從根本上改變了委內瑞拉孩子的命運,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國家的面貌。
當初建立“音樂救助體系”,并不是為了培養職業音樂家或演奏家,而是通過學習音樂,參加樂團,用音樂抵御現實生活的殘酷,用音樂占滿孩子的業余時間,避免貧困兒童和問題少年滑入犯罪和毒品的泥潭。40 多年來,由于音樂教育體系的存在,委內瑞拉大約有 35 萬少年兒童加入“音樂救助體系”學習古典音樂,這些青少年拿起樂器,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為“音樂救助體系”開展音樂教育活動提供場所的文化活動中心遍布全國,政府每年提供 3000 萬美元的資金支持,有一些中心雖然設備還比較簡陋,但藝術氛圍濃厚,音樂、體育、舞蹈、影院、圖書館等受青少年喜愛的服務樣樣俱全。15000 名音樂教師來自世界各國,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自愿參加“體系”的活動,熱切地投身到“音樂救助體系”的音樂教學活動中。經過“音樂救助體系”多年有效的培訓及自身的努力,不少成員在世界一流樂團中擔任樂手、指揮,成為引人矚目的樂壇新星,還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樂團。目前,委內瑞拉到處都有樂隊,數量眾多的幼兒交響樂團、兒童樂隊、青少年交響樂團、職業管弦樂團、幾百個不同規模的歌舞團、合唱團,活躍在全國甚至世界的舞臺。“音樂救助體系”使成千上萬的青少年從中受益,不僅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也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二、我國建立“音樂救助體系”的迫切性
(一)城鄉教育存在較大差別。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差別大,城鄉差別大。當前中國農村的教育依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尤其是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普遍面臨師資短缺、設備落后、開課率不足等一系列難題。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許多貧困學子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音樂教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藝術的范圍,音樂教育的缺失對貧困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長遠的。建立音樂教育有序發展的長效機制,可以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樣,接受現代的音樂教育,從而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養成健康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走進城市,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和管理已成為我國廣大農村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發布的信息顯示,我國留守兒童人數超過 6000 萬,將近 1000 萬孩子常年無法與父母見面,即使在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也無法團聚。許多孩子只能在電話中聽到父母的只言片語,甚至有相當多的父母一年也不打一次電話。由于長期無法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親人的情感關懷,導致留守兒童在性格、思想、行為等方面衍生了諸多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自殺或違法犯罪的道路。2015 年 6 月 9 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 4 名兒童服農藥自殺身亡,震驚社會,再次敲響了關注留守兒童的警鐘。留守兒童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創造有利于全體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存環境,是全社會的責任。音樂教育應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貫穿始終,在培養良好的習慣、開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發揮正面的作用。
(三)貧困地區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心理問題。由于在貧困的環境下成長,許多青少年過早的承擔了生活的重擔,體會了生活的艱辛,大部分貧困學子的性格比較內向,平時沉默寡言,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由于農村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不少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個性缺乏充分發展,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容易導致“心理貧困”。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失,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存在自閉、自卑、孤僻、冷漠、暴躁等性格特征。這些性格缺陷和心理缺陷問題極大地妨礙了他們的身心發展,甚至引發虐待、傷人等刑事犯罪問題。2004 年,云南大學學生馬某在學校宿舍殺害 4 名同學;2009 年,上海海事大學法學系貧困研究生楊某,不堪生活重負,在宿舍自殺身亡;2015 年多起校園暴力事件,引人警醒。這是生活中的壓力不斷積累,情感的宣泄缺乏渠道,最終引發了悲劇。
三、建立中國“音樂救助體系”的思考
委內瑞拉與中國的國情雖不相同,但我們可以借鑒、學習,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音樂救助體系”,造福于農村貧困地區的孩子。
(一)國家、政府加大投入,進行試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國家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斷加快,不斷深化,2012 年,國家財政加大了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占國內生產總值 4%,年均增長達到 21.58%。盡管成績明顯,但中國教育還有很多難題亟待解決。當前中國農村的教育依然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中國的教育投入仍然與農村學校的發展需求差距尚遠。政府應逐年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籌措資金,解決資金不足的難題。特別是音樂教育方面,需投入的硬件較多,資金較大,如樂器、教具的購買,教室、教師的配備等,都需要經費保障到位。盡快成立研發團隊,就如何依托鄉村和學校,建立切實可行的音樂救助體系;就如何保證“體系”的有效、長效運作,如何解決學生學習、練習、合作、提高等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制定出可行的課程標準和操作方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農村地區,小范圍進行試點,不斷總結完善,逐步推行。
(二)專業教師配備到位。專業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教學活動實施的保障。通過改善音樂教學環境及教學條件、提高工作待遇、增加個人發展與提升機會等優惠政策,吸引專業藝術院校的畢業生,建立一支熱愛音樂教育事業、有奉獻精神、高素質、可持續發展、穩定的音樂教師隊伍,重點扶持邊遠落后的農村地區。在學習培訓、職稱晉升、薪金獎勵、榮譽稱號等方面向基層的一線教師傾斜,使專業教師有充分展示才華和抱負的舞臺,積極投身到音樂教育事業中去。在社會上招募音樂志愿者是補充專業教師配備不足的有效方法,鼓勵和號召更多具有專業技術、音樂教學經驗的人加入到“音樂救助體系”中來。借助慈善機構,爭取熱心公益的愛心人士的支持,例如成立專項基金,在樂器捐贈、場地建設、樂隊建設、演出展示以及外出考察學習等方面提供幫助。一些愛心人士已經在行動,如北京的愛心人士鄧小嵐,常年在河北的馬蘭村教孩子們唱歌、演奏樂器,成立小樂隊、合唱團,舉辦森林音樂會,村里孩子們在音樂中推開了了解世界的另一扇門。“音樂救助體系”需要許多這樣的愛心教師到各個培訓中心、教學點為孩子們免費輔導。若干年后,學有所成的“音樂救助體系”受益者可以加入到教師的行列,反哺“音樂救助體系”,形成“音樂救助體系”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學校、家庭、鄉村聯動。首先,學校可作為主要的學習場地。可以在鄉村學校劃出專門的音樂教室,用于教授音樂課程及樂隊訓練,制訂適合于各年齡段孩子的樂團、合唱團組建計劃,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學習、排練。寄宿制學校可利用課余時間,建立駐校樂團、合唱隊、小樂隊、小組合和民樂團,充分利用在校時間進行學習與排練。讓學生在團體合作、參與演出等活動中提高興趣、保持持續的參與熱情,愉悅身心。其次,家庭要安排好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避免父母雙雙外出打工,減少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學習音樂,督促孩子在家中進行練習,積極參加團隊演出。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關注和呵護。最后,在鄉村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的氛圍,把音樂教育結合到鄉村文化建設中去,重視音樂教育的作用。建立從市到各縣、區、村和邊遠山區的音樂文化活動中心、音樂教室,鄉、村委會切實做好組織音樂展示活動、保障教師后勤服務等工作。學校、家庭、鄉村聯動,使“音樂救助體系”得以健康有序的發展,讓音樂教育在貧困地區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和鼓舞效應。
(四)利用資源,充分開發。建立鄉村與城市合作機制,充分發揮縣市區群眾藝術館、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有場地、有設備、有師資的優勢,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在各大學藝術系、藝術院校成立藝術實踐基地,與“音樂救助體系”內的學生、教師保持互動,定期開展交流、學習、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建立靈活開放的藝術教育資源平臺,共享互聯網資源,遠程解決音樂學習中的教材、師資、交流等問題。如“1教室”公益項目,旨在將藝術教育的資源引入鄉村課堂,以本地教師系統、持續培訓為核心,讓農村地區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藝術教育。除此之外 ,還有在線藝術教育課程“于斯課堂”、尚課無憂、多藝、美術寶等,都為推進農村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
改善民生、消除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全力推進的重點工作。中國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有 4000 萬,保障他們接受良好教育的權益、促進其健康成長,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更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在加快推進農村音樂教育進程中要體現“中國特色”,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成功道路,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擺脫原來的成長模式,更健康、更全面地發展。委內瑞拉“音樂救助體系”創始人阿布萊烏說:“音樂能夠為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幫助他抵抗物質上的貧窮,培養孩子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們的人生也許就這樣開始改變。”音樂代表了歡樂、和平、希望和無窮的力量。希望在中國的“音樂救助體系”中,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能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藝術實踐,體會音樂學習的快樂和滿足,成為藝術教育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中國文化報.委內瑞拉“音樂救助體系”解讀[EB/OL].(2011-09-15)[2016-09-21].http://www.culturalink.gov.cn/portal/pubinfo/108/20110915/8358acd812a045ed8b0206ffb609b2f0.html
[2]陶西平.用音樂改變人生——委內瑞拉“音樂救助體系”的啟示[J].中小學管理,2012(3)
[3]中國教育經費支出比例首次“達標”[EB/OL].(2013-03-05)[2016-09-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05/c_114898916.htm
[4]紅色后代鄧小嵐:用音樂打開老區孩子的心靈[EB/OL].(2013-08-25)[2016-09-21].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13/08/25/013178876.shtml
【作者簡介】黃鸝鸝,女,廣西團校高級講師,廣西音樂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