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有南
【摘 要】本文以南寧二十六中學為例,探索《高中生模塊學習過程表現評價表》實施過程的四維結構,包括給學生以正確的認知、給學生以外因的影響、給學生以內在的促進、給學生以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高中生模塊學習過程表現評價表》 四維結構 認知 外因 促進 習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72-02
《高中生模塊學習過程表現評價表》(以下稱《評價表》)是新課改下學分評定中的基礎內容,也是學校德育過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校的學風和校風有著重要的影響,對課堂教學起到行為規范的作用,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本文以南寧二十六中學為例,探索《高中生模塊學習過程表現評價表》實施過程的四維結構。
一、給學生以正確的認知
加強學習目的的說理教育是實施《評價表》的中心維度。問題是加強什么內容的說理教育,目的又是什么?學習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而人的素質是通過行為來體現,也是通過行為來訓練的。但行為又是通過思想來指導的。因此,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認知。為使課堂教學有序和順利實施,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是否規范十分重要,而課堂的評價體系建設起到導向作用。因此,南寧二十六中學加強了《評價表》的學習和宣傳工作。
1.教師的學習。每年高一教師培訓,我們都對《評價表》逐條進行學習,明確目的、意義及課堂實施辦法。
2.家長的學習。利用高一新生入學家長會向家長進行宣傳學習,讓家長也了解明白。通過家長對子女進行《評價表》學習與交流。
3.學生的學習。通過班主任在班會課上與學生學習《評價表》,以學生小組學習討論、談體會等形式生動活潑地學習。
二、給學生以外因的影響
優化的課堂環境,是《評價表》實施過程的條件維度。因此《評價表》的實施過程必須十分重視課堂環境建設,創立一個整潔、優美、文明的氛圍,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促使他們“自擇”有內涵的文明課堂行為。
對學生的行為說理教育的作用不可能包攬環境對他們行為的潛在支配作用。學生既然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他們的行為大部分在課堂表現出來,課堂環境對他們的潛在支配作用就萬萬不可輕視。
這里需要著重注意的是,優化課堂環境,一方面應該重視“硬件”環境的優化,即在學校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可能地把教室建設得整潔、美觀,而且應該發動學生持久地自覺維護。這不僅能保持教室的整潔、衛生和舒適,更能在這種持久的自覺維護過程中,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自己的課堂行為有道德,暗示有不良行為的學生注意自我矯正,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另一方面,特別應該重視“軟件”環境的優化,即在課堂內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通過優良傳統和人文輿論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評價表》實施過程中的最重要的外部條件。沒有這種條件,就談不上引導學生在課內和課外應有行為舉止統一。有了這種條件,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所接受的外因的影響,究其實質是一種隱性的教育,是一種活生生的直觀的或間接的榜樣教育。這種教育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僅能制約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更能促進學生的行為從不良到有序轉變,最終在這種良好、文明的人際關系的不斷熏陶下,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反過來促使這種人際關系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實現課堂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使人的素質提高。
三、給學生以內在的促進
《評價表》貫穿每一堂課,因此,學生對《評價表》持一種什么樣的好惡態度,是肯定的情感,還是否定的情感,直接關系到《評價表》的目的能否實現。因此,實施過程中學生必然產生對情感培養的態度,或者說是動力維度。
學生對《評價表》的根本態度,對課堂行為的規范性要素的情感,是他們認識的具體表現。《評價表》在實施過程中,除了進行必要的說理教育,給學生以正確認知,創設優美的課堂環境,給學生以外因的影響,還必須進一步著力促進學生對課堂行為規范化的情感的自我培養。
認知只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情感則是對已經認知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好惡傾向。《評價表》本身是根據課堂客觀要求所確定的最基本的自覺行為要求,即最基本的行為標準和準則。學生是否意識到這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且是這兩種需要的統一,是他們確定課堂情感的前提。因為中學生在選擇“規范”和“需要”之間還存在差距。為此,就應該確立課堂激勵和鼓勵的機制,促進學生在課堂行為的實踐中,在自己的切身感受中不斷產生和追求兩種需要,并使之統一,就會引起他們對《評價表》的積極態度,產生內心的變化和外部的表現,保持一種肯定的情感,表現出對《評價表》的喜愛,滿足和自覺自愿。反之,缺乏或者沒有這種動力維度,只是簡單地施以行政命令,就不能促使他們產生兩種需要。如果與他的一些正當需要相抵觸,就會引起他們的消極態度,產生一種否定的情感,表現出對《評價表》的厭惡、反感、對立,或者不屑一顧。那么,《評價表》實施過程就會中斷,任何強行都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目的”只是一句空話。
因此,《評價表》的實施過程中,應該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健全動力維度,讓學生對自己的良好課堂行為舉止有愉快、滿足和喜愛的切實體驗和感受。同時,應該以學校的領導和任課老師課堂教學的愉悅情感去感化、感動學生。沒有這種激勵機制的驅動和領導,沒有教師行為情感去感化,就不能在學生的內心產生良好的課堂行為需要,也不可能在他們內心確立起對《評價表》喜愛的傾向,良好課堂行為的情感也難以培養。
四、給學生以習慣的養成
《評價表》實施的基礎,是學生文明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習慣是鞏固和穩定的并變成某種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有好壞之分。一般說來,習慣是后天行為不斷重復或操習而形成的。中學生由于其身心發展的規律,他們的某些行為表現還屬于未“開化”的本能行為,有些由于中學期的種種原因,屬于不良行為,有些已初步形成壞習慣。要轉化他們的行為方式,達到“開化”的良好行為,并使之鞏固和穩定下來,成為他們需要的行為方式,基礎在于我們的課堂訓練。
“訓”是教誨和開導,“練”是操習和重復。“訓練”通常是指根據一定的道理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對某項動作進行分解,規定要領,在指導者的指導下,被指導者反復操習,掌握規定的要領,達到動作的目標要求。它的特點是規定性和重復性。
要改變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說理教育、優化環境、培養情感的同時,最基礎的是導行訓練,這是《評價表》實施過程的基礎。這是因為,從生理上說,中學生還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還不能達到完全自控的程度。通過訓練,可以引起他們在生理上的條件反射,達到文明行為的動作規定。這種條件反射區別于動作,則是在“教誨”和“開導”的前提下的條件反射,是主觀能動的條件反射。課堂行為的動作要領經過反復地操習,一一掌握,就能為鞏固和穩定奠定良好的基礎,持之以恒,就能變成滿足學生需要的行為方式。從心理上說,中學生還沒有固定的好惡傾向,他們的情感態度還在孕育過程之中,輔之以說理訓練,可以逐步使他們確立對文明行為動作的愉悅的情感,進而自愿選擇規范的行為方式。從認知上說,訓練的過程是實踐的過程。在踐行中,學生才能真正領會規范的課堂行為的意義,促進知行的統一,離開訓練的實踐,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規范行為的意義,最終還是容易知行脫節。從養成上說,鞏固和穩定的規范課堂行為方式,只有訓練才能逐步形成,并在形成中產生需要,在內心為“鞏固”和“穩定”奠定基礎。只是進行認知教育環境熏陶和情感培養,離開訓練就會失去養成的強化基礎,最終不能形成規范課堂行為的習慣。
訓練有有形和無形、集中與分散之分。集中一段時間對某項行為動作的規定,指導學生反復操習是訓練,平時不斷地督促也是訓練。尤其是全校教師包括學校領導的身體力行,更是一種以身立教的示范和訓練。沒有領導的身體力行,就沒有良好的訓練氛圍;沒有教師的為人師表,就沒有學生的規范課堂行為;沒有長期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這是一個基本的結論。
學分認定以學科模塊為單位,并按模塊規定的學分值進行認定。學科模塊包括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模塊的綜合評分以百分制計算,由學習課時(10%)、學習過程表現(20%)、平時測驗成績(20%)、模塊考試成績(50%)、獎勵(不超過 5%)五項組成。綜合評分≥60 分的給予該模塊的相應學分。學分下分 A、B、C、D 四個等級,按期評綜合評分由高到低 15%(含15%)為 A,15%-60%(含 60%)為 B,60%-95%(含 95%)為 C,其余為 D。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