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英語難度增大,學生容易因為沒有及時消化理解知識而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就如同小兒飲食過量來不及消化而發生積食一樣。本文通過分析積食產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防治積食的方法,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 英語學習 積食
一、積食的含義及原因
積食是中醫的一個病癥,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積而不化,使乳食停滯所形成的胃腸疾患。通俗來說,就是吃多了東西不消化,堵在胃腸,從而引起消化功能失常,無法吸收營養,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小兒營養不良,影響其生長發育。
在學習英語的漫漫長路上,高中生就猶如尚在成長階段的小兒,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來滿足他們的生長發育需求,也即需要豐富的知識去武裝他們,讓他們順利地應對最后的高考。
高中英語不僅詞匯量猛增,語法復雜繁多,而且對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急著要求學生去識記大量單詞,去理解各種紛繁的語法知識,去做大量的課外閱讀,不斷地去“喂養”、“塞飽”他們,生怕他們“吃不飽”而營養不良,那結果無疑會適得其反——吃下去的知識消化不了,積食了。長此以往,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受阻,常常一知半解,那么英語水平也就很難有所提高。這也正應了那句俗話:欲速則不達。
二、積食的危害
積食是小兒生病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因為如果有積食了,就相當于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了,其余的骨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依次倒下,那將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么,積食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1.食欲不振,沒有胃口。小兒積食了,往往會出現食欲不振和厭食的癥狀,也就對什么食物都提不起興趣。這很好理解,先前吃下去的食物堵在胃腸了,也就沒有多余的空間再去接受其他食物了。
學習亦是如此。先前學的知識還未消化理解,自然也就學不進新知識。況且英語知識的學習環環相扣,只有掌握了基礎的知識,才能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若是舊有的知識還未理解和掌握,大腦也就接受不了新知識。
2.消化失常,營養不良。積食以后,食物堵在胃腸,無法被消化。消化系統無法正常工作了,食物中的營養也就無從吸收。因此,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因營養不良而變得消瘦,生長發育受阻。
高中英語本就難度不小,理解起來需要費力一些,也就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若是對知識不能及時地消化吸收,不理解的內容日積月累,就像一團雜亂的絲線一樣纏繞在大腦中,剪不斷,理還亂,似是永遠無法理出個頭緒來。結果導致解題思路混亂,作業做不好,考試成績也不理想。
3.情緒不佳,畏學厭學。積食容易引起肚子脹和胃部不適,因此積食的孩子會經常哭鬧,情緒不好。
聯想到學習中,有些學生的確會因為總是學不會、跟不上、考不好而產生一些情緒問題,或者情緒低落,或者自暴自棄,出現自卑、厭學等心理。回想他們當初剛進入高中時的模樣,一個個都是斗志昂揚、躊躇滿志的,如今卻對學習提不起精神。究其原因,很多是因為學習中遇到的知識障礙太多,無法吸收理解知識,久而久之,覺得自己愈發跟不上了,也就失去了對學習的熱情。
三、積食的防治
1.循序漸進。小兒添加輔食的原則是循序漸進。輔食添加量是循序漸進地增多,增加的指標是孩子的接受情況,而不是家長的主觀意圖。
同樣地,高中生學習知識就如同小兒接受輔食一樣,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比如,在學習每個單元新單詞的時候,應先學會讀音及拼寫,再去識記單詞的常見搭配和用法。具體來講,今天教讀音,學生課后背拼寫及中文意思,明天教師用舉例的方式講解搭配和使用語境,后天再通過默寫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若是很多學生默寫出錯,那么教師就要根據錯誤情況有針對性地再講解,再檢測,而不能根據教師的主觀判斷,默認學生已掌握而錯過了糾錯的最好時機。
反過來,若是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新單詞后馬上去講解單詞的用法,第二天就要求學生能默寫出單詞及用法或是馬上去做題,那就等同于讓還在吃奶階段的小嬰兒直接去啃肉骨頭,自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學生還可能因為要背誦的內容太多反而記憶混亂,沒有記清楚的內容多了,于是就“積食”了。
2.葷素搭配。葷素搭配是指素食和肉食的營養均衡搭配,兩種分類搭配在一起,達到營養平衡的目的。小兒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均衡的營養,葷素搭配的飲食才能保證健康成長。
高中英語知識紛繁多樣,就如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食品。有些知識點營養豐富卻也難以消化,比如語法中的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等,類似食物中的雞腿、排骨,屬于大葷菜,一次不能吃太多,否則容易引起不消化,引起積食。還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就像蔬菜水果,種類繁多,又不乏營養,吃了讓人身心愉悅,且易消化。另外,詞匯是構成英語語言的基礎,這就好比食物中的五谷雜糧,是填飽肚子的主要食物。
要想英語學得好,少了哪樣都不行。應該將各類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習,既要學詞匯,又要攻克大語法點,還不可忽略零散的知識。因此,教師平時布置作業時要注重各種題型、不同考點的結合。即使是當天學習了名詞性從句,作業也要避免只做名詞性從句的題目,因為幾十個題目做下來,就像吃了幾個大雞腿,嘴膩了,胃也撐著了,很可能就積食了。與其如此,不如把部分題目替換掉,讓當晚的“晚餐”變得有葷有素,既刺激食欲,吃起來也更有味道。
3.細嚼慢咽。細嚼慢咽有助于消化。若是狼吞虎咽,食物沒有被嚼細,吞到胃里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小兒胃腸發育本就不完全,更易引起消化不充分而積食。
學生學習亦是如此,需要細嚼慢咽,仔細體味。作業中碰到以下題目“—Where did you first met Tom? —It was in the supermarket ______ I went shopping with my mom.”時,大多數學生都會選擇選項that。再如題目“—When did he come back home last night? —It was 10 oclock _______ he came back.”很多學生又會把答句當成強調句而誤選that。其實,以上兩個例子中選錯的那些學生沒有細細地去體味對話的語境,沒有仔細地分析句子的結構。強調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都已經學過,卻沒能夠分析出句子的結構,這歸根結底還是對句子結構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沒有對知識點進行細嚼體味而直接囫圇咽下了,結果沒有完全消化吸收。以后再學習了其他的句子結構,就會愈加混亂了。
學生缺乏細嚼慢咽的意識,教師應當加以引導。像以上兩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來造答句。當然,教師可先提供中文回答:“我是在和媽媽一起去購物的那家超市第一次遇見Tom的”,“他是在十點鐘的時候回來的”,然后讓學生去比較自己造的句子和題目中句子的異同。這樣一來,學生既慢慢咀嚼了句子,又細細品嘗了相似卻不同的味道。
4.少食多餐。少食多餐有益身體健康,既避免了因一時多吃而增加胃腸的消化負擔,又保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
高中生由于課務繁多,白天的時間基本被各科課程占滿,晚上又要完成各科作業,基本沒有整塊的時間用于復習和背誦當天所學知識。為了能及時消化知識,可以充分利用課間的零碎時間,實現“少食多餐”。比如學習了定語從句,就可以利用幾個下課時間,分別復習幾個知識點,如只用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非限制性定語從句、as引導的定語從句等。這樣復習既及時,又不會因為沒有時間而省略了課后復習這一步。又如學習了新單詞后,利用每個課間都背誦幾個單詞,一天下來就能背出不少單詞,這樣既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又避免了長時間背單詞的枯燥,提高了效率。否則,又要完成作業,又要復習當天知識,又要背誦,有些學生感覺時間不夠用而把可以拖延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如此明日復明日,不理解的、沒背出來的就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很難消化得掉了。
參考文獻:
[1]汪受傳,虞堅爾.中醫兒科學(3版)[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2016.6重印).
[2]苗麗.高中英語教學之惑-如何讓學生變厭學為樂學[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3):147-148.
作者簡介:錢潔(1988-),女,漢族,江蘇常熟人,中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常熟市滸浦高級中學,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