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秀
[摘要] 目的 在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中,針對臨床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采用實時超聲造影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間20例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的37個病灶進行采用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的有關資料,治療前,手術過程中及術后都實施肝臟超聲造影,采用B超引導的經皮穿刺肝臟腫瘤方法對18例患者進行微波方法治療,對2例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方法治療。 結果 患者都沒有產生術后出血、感染及膽漏等并發癥癥狀;對于患者肝臟腫瘤微波或射頻消融后肝臟超聲造影檢查結果判定療效具有90%準確率(18/20),B超CDFI 檢查結果的判定療效具有77%的準確率(15/2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檢查準確率方面,將超聲造影與CT增強/核磁共振相結合用于對診斷、評價方法的補充,可獲得更顯著的效果。
[關鍵詞] 肝癌并發糖尿病;微波消融;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b)-0045-02
在我國臨床中肝癌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高發腫瘤疾病,目前主要采取微波、射頻消融及栓塞化療等方法進行臨床治療,獲得了一定效果。但在一些患者治療過程中,如果沒有完全消滅腫瘤,短期內該病癥復發就會對療效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亟待解決腫瘤殺滅采取提高微創療效,復發率明顯降低等問題[1]。在臨床應用中動態增強CT是一種比較廣泛的評價微創治療效果的有效方法,但因患者自身情況存在的差異而受到較大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實時評估的難度。近年來,超聲造影技術已逐步成為一種推廣范圍較大的新技術,小微血管灌注可有效利用超聲造影顯像劑與患者機體組織之間存在的聲學性阻抗進行客觀顯示,進而對腫瘤的臨床療效進行準確評估[2]。該研究初步探討了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中臨床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采用實時超聲造影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間20例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的37個病灶進行采用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的有關資料,其中有11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26~75歲之間,平均年齡(52.5±6.2)歲。有13例患者為原發性肝癌,7例患者為肝轉移癌(包括2例胃癌患者,3例結直腸癌患者,1例卵巢癌患者,1例胰腺癌患者)。患者空腹血糖在8.9~13.5 mmol/L之間,餐后2 h血糖在15.6~21.8 mmol/L之間。
1.2 方法
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用的儀器及試劑為2~5 MHz探頭頻率的超聲診斷儀,冷循環微波消融射頻治療儀以及超聲對比劑。對患者實施肝臟實時超聲造影檢查的方法,采用生理鹽水與超聲對比劑稀釋混勻,然后將2.4 mL超聲對比劑經患者上肢外周靜脈迅速注射后,再將5 mL生理鹽水注入靜脈,此時將超聲儀器計時器啟動,對肝臟各葉進行2次快速掃描,對患者動脈向、門脈向及延遲分別進行全程觀察6 min,如果發現患者病灶部位就將其大致部位進行記錄,之后對其余部分進行繼續觀察。20例糖尿病并發肝臟腫瘤患者采用B超引導的經皮穿刺肝臟腫瘤方法對18例患者進行微波方法治療,對2例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方法治療。肝臟腫瘤采用B超導向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的臨床主要操作步驟[3]:①術前8 h患者就需要進行禁食,控制好患者血糖指標,對患者血常規、血糖、肝腎及凝血功能等有關指標進行檢測;②術前0.5 h對患者進行肌內注射50 mg杜冷丁,10 mg安定,實施靜脈全身麻醉;③對患者手術部位皮膚進行局部消毒后實施0.5 cm切口,結合患者造影檢查結果對穿刺途徑進行確定,將微波消融針在超聲引導下向患者腫瘤插入;④將冷循環啟動,采取60 W的消融功率,單次進行10~15 min時間的治療,持續采用超聲設備對患者的消融治療過程進行全程監測;⑤采用常規肝臟造影方法在患者實施消融術后對消融治療效果進行檢查。
1.3 評價治療效果的標準
對患者前后超聲造影在治療1個月后進行比較,對治療效果進行客觀評價。造影劑劑量、推注速度、選取的ROI區域等因素對超聲造影的準確度都具有一定影響,這幾個因素也是評價超聲造影準確率的重要指標。超聲造影結果不存在血流信號,回聲不強,結果能夠發現患者血流信號或較強的回聲,部分患者病灶結果顯示強化的患者腫瘤為不完全壞死;將患者超聲造影與CT增強檢測結果相結合,與其沒有治療前進行比較,不存在顯著變化的患者為可疑殘留[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患者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采用(x±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例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都沒有產生術后出血、感染及膽漏等并發癥癥狀;對于患者肝臟腫瘤微波或射頻消融后肝臟超聲造影檢查結果判定療效具有90%準確率(18/20),B超CDFI 檢查結果的判定療效具有77%的準確率(15/2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肝癌患者采用經皮微創消融術治療是臨床應用的一個新方法,相對于其它非手術療法,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的措施就是選擇比較準確的適應證及確定療效。相對于CT/核磁共振而言,細胞間隙難以被超聲對比劑彌散,超聲對比劑也就是真正的血池顯像劑,使患者肝腫瘤內部血供情況被精準描述。對比劑注射后,充分利用對不斷變化患者腫瘤血管形態的觀察能夠對腫瘤病灶良惡性進行甄別。患者實施超聲造影后的結果,相對于造影前病灶具有更加清晰的邊界[5]。所以,超聲造影能夠使腫瘤病灶及其浸潤范圍得到精確的顯示結果。而且,超聲造影在對患者腫瘤數目判定方面也更為精確,特別是對于不足1 cm的微小病灶更為適合。另外,超聲造影的實時性使患者穿刺的靈活準確性顯著提高,進而使患者產生膽瘺、出血等一些并發癥的可能性明顯降低。
相對于CT導向方法而言,在提高消融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超聲造影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該研究結果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對于患者肝臟腫瘤微波或射頻消融后肝臟超聲造影檢查結果判定療效具有90%準確率(18/20),B超CDFI 檢查結果的判定療效具有77%的準確率(15/20),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同類有關研究數據[6]也是基本一致的。數字血管造影技術能夠使患者分布的腫瘤血管走向顯示清晰,作為患者殘癌范圍在介入治療后的一個主要判定標準,但該指標屬于有創檢查,對于常規普及不適合。肝臟超聲造影優勢比較明顯,操作便捷、不具有創口,可實時檢測等優勢,同時還能實施多次反復檢查,通常不會受到患者年齡、肝腎及呼吸功能的限制[7]。所以,可用于肝癌患者術后隨訪過程中,對檢查病灶轉移、復發的一個首選方法。
增強CT與核磁共振盡管是對肝癌消融治療進行客觀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但在臨床治療中對于實時評價射頻消融后的療效不適合,對于短期內檢查多次,在1個月后評價大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也不適合。而超聲造影就不存在受到該問題的影響,可實時評價射頻消融后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對于腫瘤患者滅活不全的也可采取補充治療措施。業內很多學者也持有如下觀點,消融治療后患者因肉芽組織纖維化,改建完成新生血管,對于造影觀察比較適合[8]。另外,對于術中選擇消融方案的指導,超聲造影的優勢也比較明顯,能夠將膽管、大血管避開,對進針方向、深度進行準確確定,使患者腫瘤殘留情況得到準確評價。
4 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該研究的相關數據顯示,在檢查準確率方面,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實時性,不具有過敏反應,無需較高的檢查費用。在糖尿病并發肝癌患者中利用實時超聲造影進行微波消融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是在檢出腫瘤及其定性診斷方面。但該研究也存在如在同時期難以對患者多個不同病灶進行兼顧等一些不足之處,在臨床中建議將超聲造影與CT增強/核磁共振相結合用于對診斷、評價方法的補充,才能獲得更加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敏華,楊薇.超聲造影對射頻消融治療肝癌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15,7(11):26-28.
[2] 李敬東,劉健,趙學友,等.實時超聲造影在肝癌微創治療術中的臨床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9(6):141-143.
[3] 倪曉霞,于曉玲,王旸,等.超聲引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腎上腺腫瘤[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7(10):37-39.
[4] 孫文郁,姜洪磊,于浩,等.超聲引導聯合腹腔鏡微波消融治療特殊部位肝癌的臨床體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3,4(10):72-75.
[5] 李海瑩,吳佳恒,喬強,等.微波消融聯合人工腹水治療臨近膈肌肝癌臨床研究[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3(10):49-51.
[6] 楊平平,葉欣.微波消融技術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3,10(5):81-83.
[7] Dongli C,Hyo KL,Seung HK,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usefulness of powerdoppler US with a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in evaluating therapeuticresponse preliminary results[J].Radiology,2014,5(18):262-265.
[8] Choi D,Lim HK,Kim SH,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usefulness of power Doppler US with a microbubble contrast agent in evaluating therapeutic response-preliminary results[J].Radiology,2015,10(5):92-95.
(收稿日期: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