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寅春
【內容摘要】初中階段是個體發展創新思維的最重要階段,而數學在此階段能夠對個體的思維創新型產生重大的積極正向作用。教育者應善于利用數學問題和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提升初中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 數學 創新
引言
初中階段是培養個體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最重要時期。在初中時期,個體完成了從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在此期間,個體思維的連貫性、嚴密性和科學性都會有顯著提高。而數學作為初中階段開發學生思維的重要學科,在個體創新思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數學創新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也變得日益重要。因此,教育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的開發與培養,在呈現系統數學知識的同時,通過數學教學思想開發學生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思維能力,以擺脫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法應用到其他領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興趣。這不僅符合創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應有之舉。本文根據數學教育和初中生思維發展的特點,詳細分析了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初中生創新思維與能力的具體舉措。
一、緊扣數學問題特點,提升初中生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學科的問題往往具有趣味性、開放性、探究性等特點①,這些特點均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若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利用問題教學的方法,靈活處理教學方式,便能依托數學問題的特點實現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育者應該有效利用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數學問題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以提升內在動力。趣味性作為初中生學習數學的基本動力,是學生對數學的基本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在激發內在情感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自發思維和解答問題的意愿。
其次,教育者需要善于利用數學問題的開放性,促進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由于數學的特殊性,其章節之間的關系密切,同一種問題通常會有多種解題方法和答案。例如初二幾何體: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長的一半,求頂角。這一題的答案就有兩種情況,三角形可能是銳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鈍角三角形,所以答案也相應的有兩種:頂角30°或150°。因此,教育者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多利用數學問題開放性的特點,將知識點融合,設置多種開放性數學問題讓學生思考解法。這樣不僅能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尋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梢哉f,數學問題的開放性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重要載體。
最后,教育者必須把握數學問題的探究性,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創新思維習慣打下基礎。探究能力是學習任何學科都必不可少的一種學習能力,而數學學科的概括性、緊密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意義重大。適當引導學生自發進行探究活動,運用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鉆研與反思,進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抓住學生思維特點,設置創新思維空間
初中生的思維發展階段正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這一階段的個體思維具有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根據這一特點找準激勵點和發散點,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自主發現新方法,產生新見解。同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創設輕松地氛圍,真正為學生提供質疑教師、質疑問題的機會,以激發初中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學習方差公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更多的列舉數列,鼓勵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自主探索其中規律,總結公式②。而非照本宣科先給出公式,再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如此便成功的借助了初中生敢于質疑的思維特點,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運用自身的原有經驗,實現自主探究學習,發現新知識。
三、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創新思維的條理性
對于初中生來說,興趣是學習數學的最重要動力,然而,由于學科的知識特點,數學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對初中生來說稍顯枯燥。因此,教育者應想辦法引導學生將數學中的某些知識實際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上。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習興趣促進積極性,又能夠保持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創新思維條理性的發展。
對于創新思維而言,條理性顯得尤為重要。而數學往往需要首先確定目標,再尋找解題方法。論證題、應用定理、公式演算等教學內容都能夠訓練思維的條理性,使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的時候能夠逐一分析,從局部入手考慮整體問題,再從整體入手著手解決局部問題。學生在這一鍛煉中,思維條理性和觀察能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結語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工程,并不是通過一兩節課就能實現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堅定信念,堅持創新教育理念,根據數學問題特性設計創新教育內容,按照初中生思維發展特點設計創新問題,最后,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鼓勵學生將理論應用與實際,多渠道多層次的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開發與培養。
【注釋】
① 孫宏. 緊扣數學問題特點,提升初中生創新思維能力[J]. 考試周刊,2010 (46):69-71.
② 于榮秋. 如何根據初中生的數學思維特點組織課堂教學[J]. 天津教育,2007 (5):5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溝鎮麾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