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迎春
【內容摘要】歷史教學要在認識歷史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能夠對歷史事實進行基本的判斷和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這對于剛接觸歷史學科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需要借助特定媒介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通俗易懂的詩歌就是很好的史料媒介。
【關鍵詞】興趣 理解 思維 美育
近來《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喚醒了大家熱愛詩歌的這顆詩心。詩歌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學樣式,很多詩句耳熟能詳,很多典故膾炙人口,嘗試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引用一些詩詞,能夠為我們歷史課堂教學提供了補充和注解材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擬就詩歌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談一些個人的嘗試與體會。
一、用詩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針對七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征,在課堂初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尤其重要。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導入環節:一首氣壯山河的配樂詩朗誦《滿江紅·怒發沖冠》,一下子把學生帶回那個金戈鐵馬、仰天長嘯的年代,學生帶著對歷史的好奇,在“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昂情緒中開始學習新課《金與南宋的對峙》。
在講述“張騫通西域”內容時,學生對西域這個概念很陌生,課本上說“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但是以七年級學生對地理概念的認知,陽關和玉門關的位置很難解釋清楚。因此我在這里借用了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詩中可知,陽關和玉門關曾是漢代時期重要的軍事關隘和交通要道,出關即是塞外。不但引起了學生對西域這個地方的好奇,更激發了想要了解張騫出使西域這段歷史的興趣。
課堂教學中的過渡是抓住內容之間聯系的切入口,也是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貫穿整個教學環節的必要步驟。
二、用詩歌加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古代史的很多內容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詩歌的語言朗朗上口,往往更容易記憶。在講《早期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夏商周內容時,學生對于內容非常陌生,我出示了一段《三字經》內容:“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通過他們熟悉的三字經內容加強了對夏商周政權更替的記憶,在識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夏傳子,甲天下”所描述的世襲制概念,理解本課的重點。
詩歌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在課堂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能夠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聯想,加深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新版教材中將《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單列一課學習,書中提到“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如何理解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我借用了杜甫《無家別》“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垂老別》“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描繪了安史之亂造成的慘狀,使學生通過杜甫驚天地泣鬼神的語言表現力理解了安史之亂后,唐朝急轉而下,唐朝從此走向衰落。
三、用詩詞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我們的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形成歷史概念,還要在認識歷史時代特征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能夠對歷史事實進行基本的判斷和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這對于剛接觸歷史學科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需要借助特定媒介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通俗易懂的詩歌就是很好的史料素材。
比如在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這個問題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引用三位唐朝詩人有關大運河的詩歌,并設計問題:(1)歸納三位詩人對大運河的看法。(2)你同意哪一種觀點,并闡述理由。胡曾《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皮日休《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同樣的一條大運河,但三位詩人對大運河的評價卻大不相同,讓學生學會從詩歌史料中客觀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在理解歷史中構建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
四、用詩詞強化學生的德育教化
“詩言志,歌詠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詩歌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奮發精進的人生態度、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無痕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
在講授“南宋與金的對峙”時,《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表現出了岳飛執著地追求收復失地、報仇雪恥的壯志宏圖。對比《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出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懦弱無能。強烈的反差、情感的共鳴。
總之,詩歌在歷史課堂中的有效運用,不僅能有效地激活歷史課堂,而且有利于達成歷史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