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多模態化教學理論的視角,對高職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的構建進行分析,從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多模態化教學實施及課程的多元評價等方面展開討論,以期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思路。
【關鍵詞】多模態 英美文學 素質課程 構建
一、引言
英美文學課程在英語專業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如提高其語言基本功,培養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職英語教學中,一些院校過于強調高職的實用性和行業性,對英語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忽視了英美文學類課程在培養人文素質方面的意義,使得高職英語教學理念滯后、課程內容單一、教學手段和方法簡單。這極大地阻礙了培養社會需要的具備專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從而使得英語教學改革偏離了方向,不利于優秀人才的培養。
二、高職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結構主義批評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羅夫在其著作《瀕危的文學》一書中曾經寫道,“……我不能跳過詩人的名句和小說家的敘述。它們使我能夠給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給自己細碎的生活之川以歸整。它們讓我夢想,使我為不安或失望而震顫。當我悶悶不樂之時,只能去讀瑪麗娜·茨維塔耶娃激情昂揚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見,文學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們對日常情感和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贖我們的靈魂。英美文學是世界文學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為復仇而展開驚心動魄的斗爭,勃朗特姐妹筆下的簡愛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熱,華茲華斯的詩歌靜觀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悲情英雄,……這些英美文學作品無一不帶給我們對生命深深地觸動,帶給我們心靈的震顫與啟迪。
作為青年一代的高職學生,要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長與發展是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因此有必要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程,讓學生通過文學教育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進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同時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人文主義精神。同時據調查顯示,在希望開設的英語課程中,75%以上的同學希望開設英美文學欣賞課程,僅次于對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培訓類課程的需求。
三、多模態化教學理論
模態指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方式。多模態是指運用語言、圖像、聲音和動作等多種符號資源共同構建意義。隨著國際交流的多元化,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互聯網、智能手機、個人移動數字設備等的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遞的方式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結果是文本的表述趨于多元化,文字符號通常與視覺、聽覺、空間與身勢語等多種模態相結合,以更加豐富的交流形式共同進行意義的構建。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不再單單通過傳統的印刷文字,而是通過聽覺、視覺、手勢、空間等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意義的表達趨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時地區多樣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連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語言的變異趨勢越來越顯著。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多模態話語最早是探討圖像在表達意義上與語言的相互作用。該理論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源自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多模態話語主要是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
隨著信息技術和學校課程的深度融合,許多學者開始把多模態話語理論引入到外語教學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多模態話語為基礎的多模態聽說教學,多模態詞匯教學、多模態課堂話語教學、多模態寫作教學、多模態教學模式、多元識讀能力培養、多元讀寫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態化教學強調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資源,以視覺、聽覺及觸覺等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盡可能多的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英美文學類課程因其內容與文字、圖片、影視、音樂、網絡等模態的密切關聯,使多模態化教學成為可能。
四、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構建
據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鮮有院校專門開設英美文學課程,一般是將其作為高職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或選修課程開設,課時較少,教材及教學內容的選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須從人文素質課程的特點出發,嘗試建構一種多模態化高職英美文學欣賞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以網絡為手段,以經典文學作品為基礎,通過多模態化的教與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作品識讀能力、鑒賞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
1.利用文字模態確定教學內容。文學作品中文字模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在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教學中,文字模態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課件中的文字、學生課外擴展閱讀的文字、學生提交的作業文字等等。由于素質課程課時有限,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突出對經典文學作品和作家的介紹,刪減有關復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流派等方面的討論。因此要精心編寫英美文學選讀教材,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十八、十九世紀和現當代文學;也可以按照作品的類別,詩歌、戲劇、小說(女性、戰爭、自然等題材)等,必須確保教材文字模態的準確性。
教師課堂講解時使用的PPT課件中的文字是對教材文字內容的提煉總結,除了確保文字模態的準確性之外,應對PPT課件文字的字體、字號、顏色、排列等進行設計,使文字模態更清晰直觀,便于學生觀看理解。
作為課堂閱讀延伸的課外閱讀,也可以是文字模態的。教師可以將課堂上講授的文學作品的完整原版內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關介紹文學批評方面的理論文章上傳至校園網絡BB平臺,供學生課下閱讀欣賞。同時為了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文字模態的任務,如寫讀后感,文學作品人物分析等,學生同樣可以上傳至教學平臺,讓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批閱。
2.利用圖像、聲音模態改革教學方法。文學作品在本質上具有多模態性,閱讀文學作品,讀者要發揮強大的想象力,把語言詞匯想象成場景。因此在英美文學欣賞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圖像和聲音模態,既形成對文字模態的有效補充,又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圖像和聲音模態在PPT課件教學中可能是文字模態的輔助模態。例如在介紹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詠水仙》一詩時,可以在PPT課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水仙的形態,和詩中的描述進行比較,想象詩人當時寫作的心情和詩歌抒發的意境。這對文字模態起到了強化作用。當然PPT課件中模態的選擇應是文字、圖像、聲音等的有機整合,而不應該相互干擾,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相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為主導的“讀文時代”,人們已經進入了由漫畫、圖書、電視、電影、網絡等各種大眾視像傳媒所傳播的“圖像”為主導的“讀圖時代”。青年學生更是深受視覺文化的影響,英美文學課程應對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視語篇的多模態性使其比文學語篇更為直觀易懂,許多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因此可以將影視與文學作品進行多模態融合,拓寬以書面文字為主的英美文學教學。例如在講授《簡·愛》這部偉大的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觀看改編的電影。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銀幕,最近的一次改編電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現代的視角敘述古老的故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學是純語言文字的藝術,而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利用圖畫、音樂、色彩、聲音、燈光等多種資源,涵蓋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攝影技術、背景音樂等跨學科的協作。在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教學中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課前利用電腦、手機觀看電影,利用多種感官了解電影的敘事和語言,降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課上介紹小說中的經典片段,讓學生和電影進行比較,討論兩者的異同,重新審視經典文學作品;課后更多地去關注原著,讓英美文學作品煥發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視語篇的選擇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閱讀。
3.利用多元評價進行課程考核。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考核不宜以一張期末試卷的成績來評判,應該采取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可以進行課堂評價和課外評價相結合。課堂表現既有個人的又有小組合作的。課外評價是靈活機動的,借助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可以及時跟蹤學生上網自學的記錄,網絡平臺提交作業的統計,與同學及老師的互動交流等等。評價的手段是多樣的,包括文學知識小測驗、文學作品評析小論文、小組合作文學作品表演等等。在課程考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多模態化的手段,積極投身課程的教與學的過程中。例如在小組合作文學作品表演展示中,學生要上網收集資料,改編劇本,撰寫臺詞(文字模態為主);還要將場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圖像、文字模態);最終完成配樂、對話和表演(聲音、文字、手勢等模態)。這個過程鍛煉了其技術識讀、自主學習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其團隊合作、自信自強的意識。
五、結束語
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賞析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語言運用表達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更能夠提升審美情趣,形成批評性思維,健全人格,從整體上提升人文素質。而多模態化教學可以通過各種聲像資源和手段豐富英美文學欣賞素質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與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是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補充。
參考文獻:
[1]張蕓.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多模態化英美文學教學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2,03:65-68.
[2]祁繼香.高職高專院校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態視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學專業課構建——基于電影的多模態特征及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鳳麗.基于關聯理論下的多模態英美文學教學[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08:67-49.
[5]陳惠君,王淼,呂英娜.通識教育理念下應用技術型大學英美文學課程改革[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美文學課程中的實證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4:141-142,169.
[7][法]茨維坦·托多羅夫.欒棟,譯.瀕危的文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
【基金項目】1.本文系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多模態視域下高職學生多元識讀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TJJX15-028,項目主持人:劉莉;2.教育部職業院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期“全國高職外語教學改革課題”多模態理論視閾下的高職學生英語多元讀寫能力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GZWYJXGG-115。
作者簡介:劉莉(1971.6-),女,河北任縣人,天津職業大學基礎課部實用英語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