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云麗+劉惠嫻+鄭婷婷
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DFSP)是經典的中間型(交界性)纖維組織細胞腫瘤的代表。病因不明,首選手術切除,其切緣陽性或切緣狀態不明的DFSP復發率高[1],采用大范圍切除或使用Mohs顯微外科可降低復發。該病通常進展緩慢,轉移發生晚,早期及時治療預后較樂觀,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進展,破壞骨質等。增加治療難度和以及可能發生轉移而危及生命。即使切除完全,也有可能術后復發,需要更密切的隨訪,有需要時應加以輔助治療。如無法清除腫瘤,還可以考慮基因靶向治療。放射治療療效不確切,化療無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20余年前發現右側腰部腫物,遂于當地醫院就診手術切除治療,術后病理提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后腫物反復多次復發增生,于2014年、2015年分別手術1次及2次, 1年前我科住院后行MR檢查見肌肉、肋骨、肝腎受累,考慮手術風險大,自服基因靶向治療藥物“伊馬替尼400mg qd”后腫物明顯縮小。服用4個月后出現耐藥,腫物再次迅速生長,2月前腫物表現出現破潰、糜爛、滲液。既往1年前患者因口服“中藥”治療腫瘤出現“藥物性肝損害”于外院治療。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史,否認“肝炎、肺結核”等慢性傳染性疾病史。入院查體:生命體征平穩。全身粘膜皮膚未見明顯黃染。右側腰部見單個腫塊大小約13cm×8cm大小皮膚腫物,形狀不規則,邊界尚清,質韌。腫物表面見巨大糜爛面及潰瘍面,可見滲液。輔助檢查:入院前:湛江市腫瘤醫院病理:右側腰部皮膚腫物vimemtin(+),CD34部分(+),Ki-67(15%+),S-100(-),AACT(部分+),SMA(-),符合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MR示:右腰部腫物侵入腹膜后結構,并累及右腎包膜,已跨中線至對側。入院后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4.87×109/L紅細胞總數2.03×1012/L,血紅蛋白濃度57 g/L。肝功五項:白蛋白30.2 g/L,谷草轉氨酶51 U/L,血清前白蛋白90 mg/L。術前篩查八項:乙肝病毒e抗體陽性(+),乙肝病毒c抗體陽性(+),乙肝病毒表面抗體陽性(+)。小便常規、凝血功能、腫瘤相關指標未見明顯異常。淺表淋巴結彩超:腹腔、腹膜后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雙側腋窩、雙側腹股溝、雙側頸部見多個淋巴結,考慮反應性增生可能性大。分泌物細菌涂片找到革蘭陽性球菌及革蘭陰性桿菌。細菌培養可見棉子糖腸球菌。目前診斷:①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合并細菌感染;②貧血;③低蛋白血癥;④雙腎多發囊腫。
1.2方法 首選擴大切除術徹底清除腫瘤,若手術切除治療,手術范圍大、難度大,需泌尿外科、關節外科、胃腸外科及皮膚科多科室協助共同完成手術,手術需切除右腎及腎周組織、右側腰肌群大部分、部分受累肝臟,然后予皮瓣修復,且腫瘤可能侵犯脊柱及腹膜,先完善CT檢查,評估脊柱受累情況。該手術創傷大,皮瓣節能難以修復創面,有永久不能修復的風險,需請造口師協助填塞、換藥護理,其修復護理過程長達3~6個月,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期望值及經濟支持尤為重要,需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術中風險及術后防止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目前治療方案:予還原型谷胱甘肽鈉(斯泰斯)護肝治療,左氧氟沙星抗感染,酚磺乙胺、巴曲亭止血,補充白蛋白、紅細胞懸液,換藥護理。
2 護理
2.1一般護理 嚴格執行無菌制度,做好病房的清潔消毒工作,定期通風,使病房內空氣保持通風,減少人員探視,防止交叉污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病情變化。留意二便情況,觀察是否存在腫物侵犯肝腎區引起不適感等。經常詢問患者是否存在有乏力、眩暈情況,并于防跌倒護理。患者置于正確的臥位,協助患者翻身或變換體位,避免劇烈活動。患者常常會因滲液而固定體位,不僅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壓瘡發生的風險,于防壓瘡護理。加強患者床上生活護理。
2.2傷口清創護理 傷口的糜爛、滲液量大,每天滲液1 L左右,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窘迫與抑郁情緒,還會增加照顧患者的負擔。傷口滲液也會影響患者進食、飲水等日常活動功能,大量滲液還會造成患者貧血及水電解質紊亂。同時惡臭味會令患者不舒服。首先要對傷口床徹底的清洗,以去除壞死組織。由于傷口的組織比較脆弱,不建議應用銳性清創術。抽取溫生理鹽水沖洗傷口,以清除傷口床上松散、腐壞組織。生理鹽水淋濕藥紗,拆除固定的繃帶、紗棉和敷料,鹽水清洗,濕敷,使用藻酸鹽敷料后予紗塊包扎,減少壞死組織形成及細菌增生,進而改善生活質量。惡性傷口滲液的有效控制,能夠減輕傷口臭味,阻止滲液浸濕床單和衣服,增加患者的自信和舒適度。當傷口愈合、滲液減少不符合預期時,要仔細評估發現阻礙傷口愈合的因素,必要時請造口專家會診。
2.3出血護理 護士應對病床實行交接班制度,對患者傷口情況嚴密觀察,并應及時更換敷料。包扎松緊適度,防止過松,以免活動時傷口裂開出血。將患者置于正確臥位,指導患者在活動和翻身時不要壓碰傷口,咳嗽時要對傷口進行保護。藻酸鹽敷料有一定鎖定滲液功能,僅需覆蓋傷口本身即可。它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并且有止血作用,當吸收傷口滲液后,它能在傷口表面形成一層親水性凝膠,能夠吸收傷口滲液,并且維持傷口的床的濕性愈合環境。藻酸鹽的去除可通過低壓沖洗,用鑷子夾取,若出現糜爛處滲血,予凝血酶凍干粉棉球輕輕壓迫止血,予0.9%生理鹽水+鹽酸腎上腺素0.5mg紗塊濕敷腫物表面15 min,在紗塊未干時去除,換藥后采用繃帶“8”法,用寬膠布固定加壓紗塊。按壓充分,傷口處血小板凝聚力增強,出血降低。定期評估可以監控有問題與發現新問題,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2.4感染護理 傷口感染既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給患者帶來了身體上的痛苦,同時又增加了醫療費用,加重患者的經濟壓力。換藥室應具有清潔的換藥環境,嚴禁其他人員入內,換藥時醫護人員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操作[2],換藥人員在換藥前應先洗手,帶口罩,在傷口暴露時避免有人員走動,傷口包扎松緊應適宜,防止脫落。應加強患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敷料有異味及分泌物,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保持術區敷料清潔干燥,一經滲透立即更換,杜絕細菌繁殖[3]。應加強局部換藥次數,遵醫囑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抗菌藥物治療。根據傷口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換藥方法和敷料[4],感染性傷口選擇銀離子敷料、高滲鹽敷料、聚維酮碘等,有利于減少滲出,促進傷口愈合。遵守換藥順序:清潔-污染-感染-特異性感染。
2.5心理護理 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知識,包括疾病復發原因、影響因素、治療流程、注意事項、預后療效等,糾正患者錯誤的疾病認識。解除心理焦慮,克服悲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熱情給予勸導與安慰,讓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感到舒適愉快,配合各項治療。
2.6飲食護理 鼓勵患者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富含鐵的食物及水果,易消化食物為主。少量多餐。既能保證充足的營養,還能預防患者由于運動減少導致的便秘,為了增強患者機體的抵抗力,加快傷口愈合,必要時可以通過靜脈輸液營養。傷口感染的發生率與患者自身狀況密不可分。
2.7用藥護理 耐心講解所用藥物,并告知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左氧氟沙星輸液過快會引起皮膚紅斑伴瘙癢、全身不適等,因此注意補液速度及不良反應的觀察。同時,患者補充白蛋白、紅細胞懸液,注意有無輸血反應。
2.8健康指導 ①保持腫物傷口敷料清潔、干燥,活動時局部張力不可過大,避免碰撞、牽拉,防止傷口活動性出血,應注意保暖;②生活規律,勞逸結合,適當活動,不宜做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③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避免抵抗力低下而誘發感染。
參考文獻:
[1]Farma J M,Ammori J B,Zager J S,et al.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How Wide Should We Resect[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10,17(8):2112-2118.
[2]周麗梅.慢性肛裂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0):2660-2661.
[3]陳芳.普外科手術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 19(9):1431.
[4]許彩云.濕性敷料聯合壓力療法治療1例雙下肢靜脈性潰瘍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10(10):924-925.
[5]王盈,宋耕,李薇,等.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多臟器轉移性纖維肉瘤型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3,28(3):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