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坤

摘 要:小學時期的數學思維模式會一直影響和貫穿整個學生時期,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先要重視和運用遷移規律來設計教學過程,并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正遷移;遷移能力;遷移意識
教師在教學新的知識時,不應該是照本宣科地灌輸,而是提供思維流動的時空,讓學生自主搭建認知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擁有自我思考的余地,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打開思維去豐富和生成知識框架。
一、創設良好的遷移條件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一定要打好基礎,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越深,學生越能夠理解和接受新問題,并且發現知識規律。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把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有利于正遷移。
教師在教學正方形與長方形周長時,首先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定義,并且讓學生親自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模型,讓學生理解周長等于長與寬的和再乘2。對同一道題可以運用不同的解析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長方形周長概念。最后我們采用實物做演示,讓學生練習“如何把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變成一個長是10厘米的長方形,并求出長方形的寬”,這時學生就會爭先恐后搶答,采用不同方法解出答案。
方法(1) (8×4-10×2)÷2=6(厘米)
方法(2) 8×2-10=6(厘米)
方法(3) 8-(10-8)=6(厘米)
顯然,方法(2)和方法(3)沒有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思維概念,學生很難用方法(2)和(3)這種先理解,后捋順的解題思路,學生在真正理解了概念性基礎知識后,才能形成遷移的思維,最終使學生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二、重視發展遷移能力
遷移理論核心觀念是概括觀念,具有概括能力后學生能夠活學活用,把規律性知識運用在其他問題上。因此,老師應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并應用比較、分類、抽象、歸納等方法,能夠對已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例如,五年級數學中“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教學,先讓學生計算:(1)9000÷300=30、(2)900÷30=30(3)90÷3=30;然后,復習除法中的等商規律。
學生掌握一些規律后,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90000÷3000=?讓學生研究分析,理解規律的學生會很快利用等商的規律得出答案,應該注意什么問題,當學生充分掌握了以上規律時,我們的教學效果就顯而易見了。我們把知識的本質剖析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并學會概括所學知識,達到知識正遷移,最終學生就具備了創新能力。
三、重視變式,達到遷移意識
遷移理論分析的結果是,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知識后才能概括所學,在碰到類似問題時能夠靈活應用,說明該學生確實學會了運用此規律。所以,教師在給學生授課時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不死記硬背,達到有效遷移的效果,變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解決方法,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教學生認識“4”的過程中,讓一年級的學生做一個練習,如明天李明過生日,他要請3名同學吃飯,他們在一起一共是幾個人?這幾個人吃飯的桌子上要放多少個飲料杯?多少雙筷子?多少個碗?等等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際練習,加強學生對“4”的定義的理解。
四、重視分析比較,促進正遷移
數學知識內容較多,但是它們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可見,在課堂上時常使用對比法及具體分析法,有助于學生更加全方位地掌握不同理論知識的特性,并了解不同概念知識之間的關聯,有效提升學生辨識能力和新知識的運用能力,不斷促進新老知識的遷移轉化。
如:(1)一臺彩色電視機,原價為800元/臺,當下對比早先減少了■元,當下售價價格為多少?原銷售價格是?
(2)彩色電視(一臺)其原先銷售價格為800元/臺,當下對比早先減少了■,當下售價價格為多少?
以上題目,經觀察幾乎沒有差別,但是仔細對比可發現,學生認為此題目數據一樣,但是內容差別主要在于:(2)中■體現減少數值對應分率,但(1)中■元表示減少的具體數值。因此出現不同計算公式:(1)800-■(2)800×(1-■)。
由此看來,經過具體分析,可以提升辨識差異性,促進正遷移,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不僅要創設良好的遷移條件,還要重視發展遷移能力,重視變式,達到遷移意識,同時還要重視分析比較,促進正遷移。
參考文獻:
[1]莫雷.論學習遷移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6).
[2]姚梅林.當代遷移研究的趨向[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3).
[3]何敏,劉電芝,陽澤.近年來國內學習遷移研究的成果、問題與建議[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