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平男
(湖北浠水師范附小 438200)
梨園聲聲 唱徹校園
——淺談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之我見
閔平男
(湖北浠水師范附小 438200)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長期創造的寶貴藝術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更是中華兒女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古代,戲曲幾乎是全民的藝術欣賞活動;在當代,戲曲是文化建設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讓戲曲藝術走進校園,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人文素養等特點,對在小學如何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有如下建議:營造校園戲曲文化氛圍,感受戲曲藝術;推進課堂教學,走進戲曲藝術;開展特色活動,傳承戲曲藝術。
戲曲 校園 課堂 傳承
中華民族是戲曲大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古今名家、名曲、名段精彩紛呈,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及為重要的地位。歷史在前進,時代在變遷,一些戲曲劇種正在消弱甚至消亡。為了傳承中華民族這一寶貴財富,中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聯合提出“振興戲曲藝術,從娃娃抓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戲曲振興做起。”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小學生了解戲曲、喜愛戲曲、表演戲曲,戲曲進校園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它有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有助于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讓戲曲藝術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讓中國戲曲一直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作為一名小學藝術教育工作者,戲曲進校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下面就小學如何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談幾點措施:
營造濃郁的校園戲曲文化氛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環境布置。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利用學校的長廊、過道、宣傳欄、黑板報,向學生介紹戲曲知識。如:戲曲的種類、服飾、臉譜、行旦、戲曲名家介紹等內容,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戲曲。中華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形式,它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以及表演綜合而成。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豫劇、越劇、評劇、黃梅戲”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站開設戲曲欣賞欄目,播放一些兒童唱的戲曲片段讓他們欣賞,通過視聽感受名家的演唱,激發孩子們學習戲曲的興趣。如黃梅戲《打豬草》、京劇《買水》、豫劇《花木蘭》等等。并引導學生收看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節目,該頻道是學生了解戲曲的最佳窗口。總之,這一系列的途徑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教育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戲曲藝術是視聽的藝術,悠揚婉轉的唱腔、色彩斑斕的服飾、絢麗多彩的臉譜、豐富多彩的道具,無不體現戲曲藝術的魅力。讓學生通過視聽平臺欣賞、觀看名家、名段表演,并將表演者的動作、表情深深地刻畫在心里,對戲曲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讓傳統民族文化融化在學生的血液里。
戲曲教學的主陣地還是課堂,音樂教師是戲曲進校園工作的主力軍。對于學生來說,課堂是獲得各種知識的主要途徑。小學階段的戲曲藝術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賞析,教材中戲曲的含量本身就少,教師要善于把音樂教材與戲曲教材有機的揉和,讓學生學其精華。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為基本形式的獨特藝術,教師要把賞析與學唱、學做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唱、易學、易做的唱段進行學唱與學做教學,如黃梅戲《對花》、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在教學中音樂教師精彩的戲曲范唱能幫助學生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戲曲藝術,并愛上戲曲。為了上好課唱好戲,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學習,如果對所教的戲曲知識不感興趣,又不精通,是無法把課上好,也起不到示范作用。
小學戲曲課堂還應與語文課堂、思想品德課堂結合起來。在品德課堂主要是激發學生對中華戲曲的民族自豪感。中國戲曲是當今世界上唯一還蓬勃發展著的古老戲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是值得驕傲的事情。在語文課堂主要是讓學生學到一些戲曲知識,如戲曲的種類、戲曲中的各種角色等。也提倡學科綜合,如在美術課堂可以指導學生自制京劇頭飾、繪畫臉譜,感受戲曲的色彩美;體育課堂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戲曲體操,初步感受戲曲的身韻形體動作;音樂課堂作為戲曲課堂的主陣地,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學唱、欣賞戲曲來提高學生的戲曲文化修養,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科課堂教學讓學生走進戲曲藝術并愛上它。音樂的教育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思想,戲曲也是如此。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戲曲藝術修養,我們要把戲曲進校園提高到弘揚民族文化,與不良文化作斗爭的高度來認識。為保證戲曲的專業性,要定期聘請一些當地的名家、名角來學校開展“戲曲知識講座”和演出,請他們表演精彩唱段,與師生互動,進行傳藝指點,讓廣大師生充分感受地方戲曲的魅力和專業性。成立校園“戲曲興趣班”、“校園戲迷協會”,協會成員由學校領導、師生和家長、社會各界戲曲愛好者組成,通過協會舉辦各種戲曲交流、匯演等活動。戲曲進校園不光要靠課堂教學,應從多方面去激發學生學習戲曲的興趣,為他們了解戲曲、傳承戲曲提供展示的舞臺。組織開展一些戲曲知識搶答,小戲迷擂臺賽,給學生提供表演的舞臺,讓真正有天賦的學生得到鍛煉,提高學生學習戲曲的積極性。通過一系列課堂課外的戲曲活動讓戲曲在小學遍地開花、結果,讓戲曲真正做到從娃娃抓起,讓學生人人愛唱戲,人人會唱戲,讓戲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
戲曲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把它引進學校,挖掘它的教育資源是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是傳統民族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戲曲進校園工作任重道遠,作為音樂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它,讓戲曲藝術在小學這塊沃土上生根、傳承、發揚光大。
[1]王全安.《中國戲曲》.
[2]胡波,廖建梅.戲曲藝術走進校園背后的文化思考 藝術教育.
[3]張安嵐,黃志祥.《黃梅戲進校園教材資料》2016湖北黃岡藝術學校編印.
G622
A
2095-3089(2017)18-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