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鋒
一直以來,教師為了保證課堂的秩序與效益,都有意回避從傳統的教學中跳出來,沒有勇氣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承擔更重要的角色,沒能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一些實際動手操作?!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極為重視,強調了實際操作對教學的重要意義,讓學生不僅只是機械、被動地記憶課本上的內容,還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自己動手獲得這些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獲得的知識更為牢靠。低年級學生有著好奇心強、好動的特點,教師要善于引導他們在操作活動課中分層次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凸顯動手操作活動本質的課堂要具有實效性,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操作活動課在設計之前要做好課前小調查
教師在設計活動課教學環節時,除了熟悉教材,精心預設各個教學環節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注重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從而為學生建立起穩固的知識結構。
教師在尚不知道學生的學習情況下,課前調查就顯得很有必要,它是一種極為實用的摸底方式。形式有問卷調查、個別詢問等。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認識圖形”的教學,在教學活動前,筆者設計了一個小調查:選擇三個成績分別處于班級上、中、下層次的學生,并將長方體、圓柱等小學階段常見的圖形實物擺在他們面前。筆者要求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實物分成四大類,提醒他們可以摸一摸、滾一滾等。通過調查,筆者發現把所有的物體都放在一起,讓學生進行分類,學生會懂得分,但不會說分的理由,其原因是一年級的學生存在表達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如果讓學生先滾一滾所有的物體再分,學生會分容易滾的和不容易滾的兩大類,而且能說出分類的標準,再從兩大類細分到四大類,從而在分類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幾何體的特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教學活動的設計找準著眼點,使得設計的環節和層次都能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
二、指向性語言要明確、精準
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操作活動課上準備的學具往往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導致其不能認真聽課。這時,便需要教師的指令性語言來引導,如強調紀律的指向性語言:“眼看手不動,雙手放平背挺直。”如引導活動的指向性語言:“把盤子里所有的物體都放在桌面上滾一滾,你發現了什么?”在操作活動課上,教師的語言要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同時要關注對學生動手操作學習過程的評價。
三、敢于放手,避免動手操作形式化
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動手操作活動不能僅僅只是個形式,學生能真切地從其中獲得學習經驗才是最為關鍵的。教師應當放手讓低年級學生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解除他們被動的學習狀態,讓他們在動手探究中積攢大量的學習經驗,為今后進行難度更高的學習做好準備。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磨練著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是教師夢寐以求的成果。例如,筆者在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時,采取的是傳統的擺小棒的教學方法。筆者先是讓學生們擺出12根小棒,因為還處于學習的初始階段,大部分學生顯得很謹慎,他們是一根一根擺的,還是有部分學生采用2根或3根一組這樣更為快捷的方式。筆者就在課件上展示不同的擺法,并提問:“哪種分配方法能讓你一眼就看出來是12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以10根為一組?!惫P者趁熱打鐵,讓學生擺出15根、19根。學生受到上述操作的啟發,就以10根為一組,快速擺出了要求的內容。在這個操作過程中,學生在無形間就具備了“10加上幾就是十幾”的數學經驗,在今后的學習中將這個經驗推廣到更大的數上。這也就是數學經驗的積攢,數學也是一門講究積累的學科。
四、在操作活動中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
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數學思想一直是教學的重要任務,數學思想種類繁多,對學生的作用在于除了掌握必備的數學知識外,還能具備一些品質,如嚴謹、自律等,這并不僅僅適用于數學學科,所以說形成了數學思想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都大有裨益。筆者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學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會分類的數學思想。筆者將各種圖形實物展示在學生面前,鼓勵他們先觀察,再動手摸、滾,通過比較獲得自己的判斷依據,最后再說出自己的理由。學生說清,為什么要這么分,每組的“成員”都有什么共同特點,不同組的“成員”又都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思考、歸納的過程,非常有鍛煉意義。上述活動將隱性的分類思想顯現出來,分類思想根植于學生心中,真正體現操作活動課的本質,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
五、操作活動課應適當“留白”
教師在一旁指示,學生按部就班地執行,這樣的實踐活動意義并不大,教師要在動手活動中適當地“留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堂上動手解決的只是當下的一個問題,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缺乏思考,那么他們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若再次碰到相似的問題,沒有相關經驗的他們是很難得到結論的。筆者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是讓學生隨意畫出一個角來,然后跟前后左右的同學比一比,接著問:“你們畫出來的角會一樣嗎?”學生們表示不一樣。筆者接著問:“你們覺得角的大小跟什么東西有關系?”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表示:“和邊的長度有關系?!边€有的說:“和兩邊之間的‘距離有關系?!惫P者就讓那些說“與邊的長度有關”的學生延長邊的長度,問:“角是否變大了?”他們都表示否定。筆者接著問:“如果你想變得和你同桌的角一樣大,要怎么做?”學生說:“要把上面這條邊往右一點。”筆者總結:“這樣看來,角的大小不是和兩邊的‘距離有關,更規范地說,是和角張開的大小有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操作活動與思考合為一體,這樣對所探究的內容會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抑或產生更加容易被自身記憶的見解,大大提升學習效率。
總之,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時間,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給學生安排適當的動手操作活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扮演好自身的“燈塔”作用,切忌手把手教學,給學生適當引導讓他們自己得出結論。讓一個又一個富有實效性的操作,凸顯動手操作的本質,建構實效活動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流水鎮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