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梅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13-01
當前,學生被動學習的現象比較普遍,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給多少,學生知多少,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大多數學生頭腦里只是老師“灌輸”的內容,離開老師,就不會學習了,這種現狀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那么,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教給學習方法是形成學習能力的關鍵
學生學習能力的構成,主要要素有:一是基礎知識,二是基本技能,三是智力技能。過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中只重視前兩者,而忽視后者。因而出現高分低能的傾向。為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又重視思維、記憶等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1.重視教給學生使用教材,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當前,數學教學中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會使用教材。一堂數學課往往是到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才打開書。教材不只是教師教學用的材料,也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材料。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的獨立的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在低年級培養學生會使用教材應重點放在指導觀察的方法上,新課本提供了大量的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形象直觀的內容。我根據兒童反映在觀察過程中的幾個心理特征(注意力易分散,觀察事物時隨意性強;情緒易變,興趣橫生,觀察事物時具有易變性;浮于表面,粗略籠統,描述觀察現象時帶有主觀性等),在指導學生掌握觀察圖畫、圖形等時注意了以下幾點:(1)觀察圖,了解圖意和要求,按順序觀察;按方位觀察(指導學生分清方位并能用上、下、左、右等詞語)。(2)按圖意要求,會操作學具,并能按圖意會組織語言表述操作過程。(3)按圖意要求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4)能明確圖里標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為進一步學習做準備。在中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注意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課本中提供的學習方法,來理解概念與規律。通過實際的操作,盡量引導學生依據課本去動手、動口、動腦,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充分體現知識的形成和指導過程。對課本中設置的有問無答或結語不完整等形式,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概括。
2.重視充分表露并訓練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
應試數學造成講風過盛。數學課也照樣是以“講”代學生的“學”,實質上是以教師思維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數學課來說,學習過程主要是思維過程,因此,數學課上重視把思維過程充分地表露出來,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內容。
3.重視訓練學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種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種活動任務的一種技能。如測量、畫圖、制作等技能。受應試教育影響,過去嚴重忽視這種技能和能力的培養。因為考試很少甚至根本不考它。但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應重視這種技能的訓練。我在低年級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掌握量線段的長度、畫線段,用三角板判斷直角、畫直角,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級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運用測量工具在地面上測定直線、測量較短的距離,會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畫角等;在高年級教學中,注意訓練學生畫圖,制作簡單的統計圖表等。在訓練中,我重視教師的示范,注意教給學生方法。通常情況下,我把這種訓練分為兩步。第一步,我邊做邊教方法,使學生清晰地獲得操作過程中每一個具體動作的準確無誤的視覺形象。第二步,在這個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操作實踐,強化和鞏固學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測量這樣的操作,我重視讓學生到現場去練習,實地演練的效果更好。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對于小學生來說,既要注意培養他們不盲從,喜歡質疑,打破框框,大膽發表自己意見的品質,又要培養他們敢于求“異”,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如,一位教師教學“乘法意義”的運用一課時,她出示了這樣一道加法題:9+9+9+5+9=?讓學生用簡便方法計算。于是一個學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個學生則提出了“新方案”,建議用9×5-4的方法解。這個學生的思維有創見,這個方案是他自己發現的。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他“看見了”一個實際并不存在的9,他假設在5的位置上是一個9,那么就可以把題目先假設為9×5。接著他的思維又參與了論證:9-4才是原題中的實際存在的5。對于這種在別人看不到的問題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種創造性思維的閃現,教師要加倍珍惜和愛護。
三、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創新教育的要求出發,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數學教學中,首先必須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信任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喚起他們的成功欲望。同時,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和諧、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其次,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更要發揚民主,善于發現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給學生自由,要還學生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嘗試,要讓他們通過自身努力真正體味到成功的喜悅。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并注重知識發展過程的教學。雖然數學教科書中的全都定理、公式都早已被發現,但這些結論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學不能經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須把概念、定理等還回到具體問題中,創設問題發現和提出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再創造獲取。這樣,通過“再創造獲得的知識與能力要比被動獲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