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宋梅
【摘要】科學教學重在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引領學生探究,關鍵是有效問題的設置,問題是教師教學科學的心臟,有效設疑,是教師引領學生打開科學思維大門的金鑰匙。講究科學的設疑,要著眼于問題的啟發度;著眼于問題的廣闊度;著眼于問題的深刻度。
【關鍵詞】啟發度 廣闊度 深刻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33-02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感嘆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先生語重心長告誡我們,作為教師,要特別注重設疑,講究設疑的藝術,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好的問題是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的載體,好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好的問題是教師精心預設的結晶和臨場機智的體現。因此,作為科學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講究設疑的藝術,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領下,步入科學的殿堂。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教師在設疑上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一、有效設疑,著眼于問題的啟發度
有效設疑,離不開問題的啟發度。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簡單的是非問題,力求采用靈活多樣的啟發式提問。啟發式提問有利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筆者教學《水的浮力》一課,學生對水的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浮在水上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性質比較容易理解,但對沉在水底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就困惑了。有些學生雖然認為沉在水里的物體有受到水的浮力,可又說不清理由。因此,教師可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設計提問:“木塊在水中為什么不會下沉?”“橡皮泥的質量在水中怎變輕了?”“減少的質量到哪里去了”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啟發下積極思維,進行多角度思考,聯系各種相似的情況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認識橡皮泥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減輕的質量就是水對橡皮泥的浮力。對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學生往往認為:“在水中重的物體下沉,輕的問題上浮。”教師可設計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或知道哪些物體會浮在水上,哪些物體會沉入水中?”“方木塊和小鐵釘哪個重?為什么方木塊在水中上浮,小鐵釘下沉呢?”啟發學生積極動腦,然后引導他們觀察分別裝著沙子、食鹽的乒乓球為什么下沉?“裝空氣、木屑的乒乓球為什么上浮?”“裝水的乒乓球在水中是怎樣的?為什么在水中不浮也不沉?”將“實物直觀”、“語言直觀”與學生的思維活動密切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再進行比較,歸納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規律---比同體積水重的物體下沉,比同體積水輕的物體上浮。
二、有效設疑,著眼于問題的廣闊度
教師設計的提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防止復雜化、成人化,把握好物體的廣度。問題的廣度也就是問題的思考范圍。問題過大針對性強,目的性不夠明確,不易激發學生思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難以發揮。所以,設計提問時,應將所提的問題具體化、簡單化,適當縮小問題的廣度,使學生能根據教師的語言指示積極地思考。如,《水能溶解別的物體》一課,“哪些物體能在水中溶解?哪些物體不能在水中溶解?”其涉及的思考范圍就很大,幾乎所有的物體都是思考的對象,學生回答起來較困難。“食鹽、沙子、食糖、粉筆灰、酒精中哪幾種物體能溶解在水中?”“食鹽能在水中溶解嗎?”這樣用限制和指定范圍的方法來縮小問題的思考范圍,明確問題思考的對象,學生的有效設問就能得到較好的激發。對有些思考范圍過大的問題可用假設的方法來壓縮。把“是什么”改縮為“是甲,還是乙,”“是甲,是乙,還是丙。”如,把“壁虎是什么?”這個思考范圍過大的問題改為“壁虎是脊椎動物,還是無脊椎動物?”“壁虎是爬行動物,還是哺乳動物?” “壁虎是肉食動物,草食動物,還是雜食動物?”壓縮問題的廣度有利于突出問題的重點,發揮學生的有效思維,提高思維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但也不能一味地壓縮問題的思考范圍,否則,也會有副作用,影響學生的思維。如,學生對磁鐵具有磁性,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再提問:“磁鐵能吸鐵嗎?” 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這時應適當擴大問題的思考范圍:“磁鐵能吸什么?” 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壓縮問題的思考范圍,也要區別對待。
三、有效設疑,著眼于問題的深刻度
心理學研究指出:小學生的思維特征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到繁循序漸進的發展的。因此,有效設疑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如,“白氣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學生往往認為“白氣”是水蒸氣一個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一對一對地比較物體的特點造成的。所以,教師對于這個問題應引導學生邊實驗、邊討論,將問題進一步分解,盡量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時可設計下面一組問題:“水剛加熱時試管底部出現什么?哪里來的?”“氣泡里是什么?冒出來后到哪里去了?”“水沸騰后大量的水蒸氣冒出管口,這時出現了什么?”“白氣為什么這時出現?”讓學生通過反復實驗、觀察、討論,從具體的問題中抽象出概念,采用剝筍的方法解決問題。又如,《電磁鐵》一課,教師可設計:“你用什么材料制成電磁鐵?電磁鐵和磁鐵有什么不同?”“電磁鐵有磁極嗎?如果有磁極分別是什么級?怎么測定?”“怎樣才能改變電磁鐵的磁極和磁力呢?”這些含探究、研討因素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力,使學生能根據教師的語言指示動手操作有一定結構的材料,并通過討論,互相啟發和補充,加深對事物的本質認識。
總之,科學教學離不開探究,實驗,要探究、實驗就要借助問題引領。設疑是打開科學思維大門的金鑰匙,是課堂教學的有力推手,是值得關注、研究的話題。以上從三個維度闡述了設疑的著眼點。當然,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的實際情境設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方是長進。因此,有效設疑,讓學生的思維緊貼問題而行,在問題的引領下,激活思維空間,豐富想象空間,積累實驗操作經驗,提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