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實驗探究法既符合化學學科的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又符合“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是一種經得起教育實踐檢驗的優良教學方法。
【關鍵詞】實驗探究法 化學 教學結構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73-01
在化學教學中教和學是雙方結合:啟發質疑→引導探究→鞏固開拓進行的。“實驗引探法”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格式,即按如下的教學程序組織教學活動:
一、啟發質疑
“實驗引探法”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啟發質疑。其基本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授課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從學生已有知識或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出發,提出與新課有密切聯系的富有生動趣味的啟發性問題,一處學生生疑,在他們的意識中創設探索問題的情景,進而導出本節課的探索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下一環節的探索做好心理準備。為了使“啟發質疑”在教學活動啟到恰到好處的作用,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選好啟發的突破口。
2.設計的啟發性問題應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為條件。
3.對學生感官刺激作用強烈的實物展示、實驗、ppt等是“啟發質疑”的有效媒體。
4.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有聯系但尚未理解的課后習題,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索心理,是通常選用的“啟發質疑”的途徑。
例如上化合價概念課時,教師先通過ppt展示有錯的也有對的幾種化合物的分子式,讓學生辨認對與錯,然后發問,為什么這種是對的為什么那種是錯的,這對學生被問住了,激發起解惑的探索心態;從而教師立即導出本節課做學習的化合價主題,提出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二、引導探索
引導探索是“實驗引探法”課堂教學的第二環節。其是主體環節,在實施中教師依據教學目標預先設計好一系列的探索步驟,指引已經初步激發探索心態的學生動手做或觀察化學實驗,討論問題,開展訓練,實現以“觀”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導“思”,以“思”求“知”,借“知”增“能”;即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器官,從感知現象開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獲取知識,開發能力,提高素質。
例如上鹽類的水解課時,設置階梯式問題,對學生進行探究思路引導。
問題1:酸的溶液顯酸性,堿的溶液顯堿性,那么反過來,顯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嗎?顯堿性的溶液一定是堿的溶液嗎?
問題2:鹽的溶液是否顯中性呢?
問題3:要證明鹽的溶液是否顯中性,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問題4:試總結鹽的水溶液的酸堿性和其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的關系。
[學生實驗]
測定并記錄下列鹽溶液的酸堿性(PH值):
NaCl、Na2CO3、NH4Cl、NaHCO3、CH3COONa、(NH4)2SO4
從實驗結果知,鹽的溶液不一定顯中性,這與學生的認識產生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師可提示學生從已有認識結構中提取相關知識,如水的電離、弱電解質、化學平衡和離子反應條件等來積極地思考,讓學生逐一分析上述鹽溶液酸堿性產生的原因,并根據形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將上述鹽分類,進而學會判斷鹽的水溶液的酸堿性,如Na2CO3為強堿弱酸鹽,其水溶液呈堿性;而(NH4)2SO4為強酸弱堿鹽,其水溶液呈酸性。
根據實驗和分析,得出鹽類水解概念的核心:鹽與水發生作用。并且得出鹽的水溶液的酸堿性是由形成鹽的酸和堿的強弱決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實驗探究。學生組成課堂學習小組進行實驗討論、交流,初步了解探究學習的步驟,建立探究學習的模式。在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讓他們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欣賞和鼓勵他人。
三、鞏固開拓
鞏固開拓是“實驗引探法”的第三個環節。其是引導探索階段的延續、發展和升華。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的學習內容,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促使學生完成理性認識的飛躍,同時提出綜合性難一些的問題,擴寬學生的思路,力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年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更好地達到“鞏固開拓”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下列幾點:
1.教學要點以歸納小結和鞏固,決不是教學內容的摘要與重復,而必須認知到化學知識結構體系的高度,引導學生將探索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整理歸類,從而揭示化學規律,理清知識脈絡,形成知識框架。
2.知識的開拓要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切忌離開教學主體內容。
3.開拓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大多數的學生,力求把握在中等偏下水準的同學經過啟發誘導能理解,掌握知識的程度,不可過難挫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4.鞏固開拓應與教學目標的檢測結合起來,注意學生的反饋,并重視補償。
例如,在進行電解質溶液中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課堂教學時,提出以下開拓思考題,來引導學生鞏固開拓。
(1)試分析下面這些說法正確嗎?為什么?錯的如何改正?
A燒堿溶液是強電解質,氨水是弱電解質。
B強電解質的導電能力一定強,弱電解質的導電能力一定弱。
C導電能力強者,說明其電離能力強,導電能力 ,說明其電離能力弱。
D離子化合物屬強電解質,工價化合物屬弱電解質。
E強極性鍵化合物屬強電解質,弱極性鍵化合物屬弱電解質。
這些以是而非的分析判斷題,激發了學生探究開拓的積極性,紛紛參與辨析,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當學生能辨析出上述說法的對與錯后,老師又不失時機提出了第二道開拓思考題。
(2)通過對上述說法的分析,你對以下各組概念的區別與聯系有什么認識?
A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B導電能力與電離能力
C化學鍵強弱與電解質強弱
通過這道開拓思考題,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站在化學知識結構的高度對本節知識點進行串聯和深化。
通過對“實驗引探法”的課堂教學結構的剖析,可以看出,它既符合化學學科的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遵循自然科學方法論“發現問題-搜集資料、數據-分析探究、處理數據-發現規律得出結論”的基本過程,又符合“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是一種經得起教育實踐檢驗的優良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