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娜
【摘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過程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比傳授知識更重要,這里,我想就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談談自己的實踐與體會。
【關鍵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 都應貫徹 滲透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02-02
一、在認識過程中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是音樂知識。對于這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來進行教學,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音樂課上,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利于進行思維訓練的練聲曲,讓學生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在創(chuàng)造不同情緒的新的曲子,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老師向學生出示一條簡單短小的曲子片段。5 3 5 1 |2 - |。學生通過識譜很快學會了。教師便進而再問,如何將這條小發(fā)聲曲唱得連貫、圓滑呢?你們可以試著添加我們以前學過的音樂符號。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視唱,有的同學會想到用“連音線”,把它添加在音符上方。
這樣 一唱,情緒果然優(yōu)美連貫了。教師再問,我們如何才能使曲子變得歡快、跳躍呢?學生試著唱出跳躍的感覺,馬上就有同學上來,把曲譜上的連線擦去,換上跳躍的頓音符號。
通過這個小小的創(chuàng)造性嘗試,學生們個個興致勃勃。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兩條不同情緒、不同唱法的新練習曲,產生了成功的喜悅。與此同時,他們也從中真正理解了這些音樂符號的作用和唱法,進一步掌握了有關音樂知識和技能。又如:教“力度記號”這一知識,“p”和“f”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為學生在一年級時學習過音的強弱,所以用它來導入最好不過了。
教學實景: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老虎的吼聲與貓的叫聲相比,誰的聲音強?誰的聲音弱?
生:老虎的聲音是強的,貓的聲音是弱的。
師:回答得真好!我們都知道,音有強弱之分,這種強弱如果在音樂上表現,該怎么辦呢?
生:可以做個“記號”。
師:對,音樂家們和你們一樣聰明。他們也想出了這個辦法,用記號來表示。表示強弱的記號叫做“力度記號”。強用“f”來表示,弱用“p”。如果你是一個作曲家,你怎樣選擇力度符號來表現音樂呢?
(生):天空中的老鷹是“f”,小鳥是“p”。狼是“f”,小羊是“p”。大海是“f”,小溪是“p”。
在學生踴躍的回答中,我感受他們不僅理解了力度記號的作用,更是通過自己的想象理解音樂,掌控了音樂。音樂知識的傳授,要避免簡單的重復和死記硬背,也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變枯燥的學習為有趣的游戲,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學,自覺地掌握知識。
二、唱歌過程中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創(chuàng)作”,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歌曲的背景、題材內容、作者等有關內容進行分析、想象來處理歌曲。在教唱《小雨沙沙沙》這一課時,當學生學會之后,我問:你們覺得這首歌應該怎么唱會更好?學生簡短的討論之后就開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下小雨的聲音是很輕的,所以“沙沙沙”應該輕唱。有的說種子說話我們聽不見的,也應該輕唱。師生及時評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見來演唱一遍,效果果然很好。對于自己“二度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學生唱得十分地投入。這樣的想象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唱好歌曲十分有益的。
三、在欣賞過程中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欣賞教學是讓學生感知、體驗和理解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欣賞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感受和鑒賞美的能力之外,還要學生講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動作進一步地表現出來。好動與愛美是兒童的兩大性格特征,他們好動,將喜形于心里的思想感情借助一定的動作表達出來。因此欣賞一首歌曲時,要將視覺、聽覺、動作、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來理解和感受音樂。比如,在欣賞《小青蛙》一課時,借助三拍子抒情優(yōu)美的旋律,佩帶青蛙頭飾,輕快活潑地把小青蛙的那種好奇、新異和喜悅的心理狀態(tài)表達得淋漓盡致,課堂洋溢著唱而樂、樂而舞、舞而美的氣氛之中,又蹦又跳地陶醉于千蛙群舞之中。從形式上渲染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欣賞能力,有意識地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了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敏捷性和樂曲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配器的感知,寓音樂之言美以行,抒音樂之旋美以情。
四、在配器和表現形式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為歌曲配上打擊樂器,不但可以烘托課堂氣氛,更能表達歌曲氣氛及孩子們內心喜悅。再通過幾個簡單的動作,更會把歌曲的情緒表現的惟妙惟肖。這樣做,也符合孩子們好奇好動的心理。對于一些情緒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學生選擇適合歌曲伴奏的打擊樂器。如:三角鐵、碰鐘、鈴鼓等等。然后再請同學們?yōu)楦枨O計伴奏型,并請學生考慮為什么這樣設計?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等?老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能否再創(chuàng)設一些過年的氣氛,許多學生便主動要求到前面進行秧歌舞表演。他們手中拿著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彩帶,邊唱歌邊隨著節(jié)奏扭動著身體。這種場面,仿佛讓我們看到了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秧歌隊翩翩起舞的場面,活生生地表現了歌曲的內容。
藝術教育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積極發(fā)展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都應貫徹、滲透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的各項內容和能力培養(yǎng),都應該以即興活動的形式,給學生機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節(jié)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兒童時期是今后發(fā)展的基礎,因而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