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
【摘要】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漢語熱日漸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不少學者開始注意到音樂和語言之間的關系,開始把音樂元素與國內語言教學相結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把系統的音樂教學法引入到國際漢語教學領域中的研究,甚為少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強調訴諸感性、回歸人本,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多元文化和學科交叉。本文把奧爾夫教學理念從音樂領域拓展到國際漢語教學領域,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國外漢語初級課堂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漢語課堂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06-02
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概述
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及其本土化發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是由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爾夫(Carl·Orff)創建的一個獨特的音樂教育體系,與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茨音樂教學法并稱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奧爾夫認為音樂是一種綜合的藝術,是一種結合動作、舞蹈、語言的統一體,音樂教學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即興參與,即其所謂“原本性”音樂。一切從兒童出發,培養學生即興創造音樂的能力,通過游戲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利用藝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特色之所在。
1979年上海音樂學院研究所所長廖乃雄先生在德國訪問會見了奧爾夫,首次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引入國內,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近年來關于奧爾夫音樂教學的本土化研究開始把重點從音樂領域拓展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上,中國奧爾夫音樂協會會長李妲娜教授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創造了很多帶有中國特色的示范課例,例如《鴨子拌嘴》、《秋思》等,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與傳統音樂教學法的區別
傳統的音樂教學法在課堂上都是按照固有的模式,進行一板一眼的教學和機械的模仿。孩子們模仿現成的音樂作品,扮演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老師按照預設的內容,進行枯燥的重復。在教學內容上,傳統音樂教學法把音樂作品只局限在音樂領域,沒有注意到音樂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單純的進行音樂教學的輸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倡導“原本性”、“綜合性”的音樂教學,強調訴諸感性,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即興演唱、表演或合奏,并把音樂、律動和其他學科教學相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應用到國際漢語初級課堂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人擁有八種獨立的智能。其中音樂智能是最早得到開發,且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智能,主要核心為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的能力。語言智能是指個體對語言各種形式的敏感程度和運用能力,音樂智能與語言智能相互結合,能表現出更強的效果。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把音樂和語言教學相結合,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可以把音樂作為語言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用音樂智能來提高學生語言習得的效率,像李妲娜教授創造的課例那樣,把語言的學習與音樂、動作相結合,提高語言習得的效果。
2.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情感過濾假說是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針對第二語言習得提出的理論假說,也被稱為屏蔽效應假說。該假說認為在第二語言課堂學習總是輸入大于吸收,情感對語言的輸入造成了堵塞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的學習動力、對所學語言的態度、自信心、是否處于防衛狀態、怕出丑等心理因素,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理念可以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創造一個低屏蔽效應、低焦慮的語言習得環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防衛狀態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吸收語言的輸入。
三、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國際漢語課堂的應用分析
1.節奏的應用分析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最初從動作結合音樂再到加入語言,就是從節奏開始入手的,認為節奏是把音樂和語言教學相結合的最基本要素,被其稱之為“節奏基石”。漢語的特性,決定了漢語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從語素到詞再到句子,都蘊含著節奏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節奏感對于掌握漢語有著巨大的幫助。
在詞匯的教學中,以兩拍為例,兩個字一組的詞可以采用|X X|(四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節奏模式,例如|小 鳥||奔 跑|等;三個字一組的詞可以采用|XX X|(兩個八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的節奏模式,例如|變色 龍||綠油 油|等;對于四個字一組的詞來說可以采用|XX XX|(兩個八分音符加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模式,例如|公共 汽車||生日 快樂|等;甚至還可以加入復雜的切分音、附點節奏。一方面符合中國人說話的習慣,另一方面還可以成為短語和句子的教學的“節奏基石”。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即興編節奏,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自己的節奏去進行詞匯教學,既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又能增加語言習得的效率。在短句的教學中,每句四拍或八拍,以詞匯教學中的“節奏基石”為基礎,讓學生即興創造節奏,采用不同聲部的訓練,可以把語言音樂化,豐富對外漢語教學模式。
2.聲勢的應用分析
聲勢就是把身體看成一種樂器,通過身體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比如人們在觀看比賽或者演出時,會用拍手或者跺腳來表達心中的情感,聲勢是存在于語言之前的一種最為原始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把聲勢和游戲、形體表演結合在一起,有時甚至糅合即興的民族舞,利用身體和動作探索形成新的教法。奧爾夫《學校兒童音樂教材》中,把聲勢總結為跺腳、拍腿、拍手、捻指四種基本形式。把教學內容和聲勢、動作結合在一起,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符合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
初級的漢語課堂中,大多數孩子都是活潑好動的,在進行內容訓練時,輔之聲勢動作,對于調動參與感和積極性有著很大幫助,比如在國際漢語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利用《拍手歌》《找朋友》等兒歌輔助教學,在利用兒歌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們跟著節奏去拍手或晃動身體。實驗證明孩子對有節奏的語言,記憶的更快更牢固,一些不會說英語的孩子,卻能唱模仿著唱英文歌,而且節奏還可以把握的很好。用聲勢結合動作進行教學,更能體現漢語語言的音樂性,讓學生直觀感知漢語的魅力。
3.聽力訓練的應用分析
聽力訓練在音樂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音樂靠聽來給人直觀感受,而聽也是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環節,聽力訓練對于語言學習至關重要。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各個環節都滲透著聽力的訓練,足見其對聽力的重視。聽力訓練是培養交際能力關鍵的一環,目前國際漢語教學教材的聽力訓練,形式過于單一,在日常的聽力訓練中應當拓寬訓練的素材。國內的英語教學,就是不注重對聽力的訓練,才造成了英語學習者交際障礙。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聽力訓練強調聽力素材的拓展、動作的參與、開放式的訓練等方面,從具體語料拓展到周邊環境的聲響再到大自然的聲音,都可以成為日常聽力訓練的素材。國際漢語課堂的聽力訓練還應注重動作的參與,想讓國外低年級的孩子正襟危坐,專心聽課是難以想象的,語言教學需要身體的參與。聽力訓練還應注重語料的開放性,選取的語料素材應該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去感受語言的應用。
4.游戲的應用分析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游戲是把音樂、動作、舞蹈、語言結合起來的紐帶,也是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變成一個綜合性教學法的教學手段。奧爾夫認為游戲的設定應該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符,把抽象的藝術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去感受音樂藝術。
《小魚追小蝦》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經典游戲,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小魚或小蝦,小蝦手拿一種圖形藏在身上(在國際漢語教學課堂中可換成拼音或者漢字),跟著音樂邊表演邊追逐,小魚追上小蝦音樂停止,說出小蝦身上的圖形(拼音或者漢字),兩人相互交換角色。這些游戲還可以改造去適應更高水平的漢語學習者,比如小魚和小蝦的手里都隨機抽取一個詞語,然后根據語法規則組合和搭配。筆者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采用的游戲形式有很多,但是在運用的理念上首先要體現“原本性”的思想,讓學生通過游戲環節發揮其創造性,尤其是語言教學,通過游戲發散學生的思維,把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學習結合在一起,這也體現了我國“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
四、結語
近年來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的應用和實踐,在我國中小學課堂和音樂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理念應用到國際漢語教學中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設想,這需要一代又一代志愿者去慢慢磨合和實踐。國際漢語教學事業發展歷程證明,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萬金油”,這就需要以一種兼容并包的姿態來完善教學教法。從教學理念上來說,奧爾夫教學法的綜合性、先進性都符合對外漢語事業發展所需,真正讓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國際漢語這片土壤中生根發芽,還需要所有學者和外派教師一起去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7.
[3]宋育聰.論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借鑒意義[J].音樂時空,2015年第24期.
[4]王麗新.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5]奚志敏.音樂教學法在對外漢語初級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