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霞
【摘要】項目化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其提出以來,各國學者及教育者都在進行積極的嘗試和探索,目前運用最多的是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比較少,而小學科學的教學目標,與“項目”提出之初Rousseau 等人強調的注重“兒童自我發展和自主活動的重要性”的目標相吻合,結合科學課程的設置,發現教科版三年級下冊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的教學,以項目化教學的形式進行,能夠更好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 小學科學 實踐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147-02
一、項目化教學的起源
教育領域中的“項目”,目前指的是“基于項目的學習”即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最早可以追溯至18-19世紀自然主義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Rousseau等人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家認識到了傳統教學中出現的弊病,如忽視學生的自我發展,教育與生活相脫離等,進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進步的教育主張,其主線都是強調兒童自我發展和自主活動的重要性,這些思想都成為“項目方法”重要的理論源泉[1]。20世紀初,美國哲學家,教育實用主義代表John Dewey吸取了Rousseau等人的教育思想,創建了經驗主義的課程理論體系,為項目課程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20世紀60至70年代歐美國家的教育改革,項目方法又一次成為了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和教育改革實踐的亮點,其中以薩利·伯曼的項目學習為主導[3]。1971年起,項目課程被列入德國一些學校的課表中,2003年,德國聯邦政府教育部職教所制定了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在德國盛行。
項目化教育最早的實踐是出現在16世紀晚期意大利建筑學教育和工程學教育運動中。18世紀末期,隨著工程學向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歐美紛紛建立了工業學校和職業學校,于是“項目方法”從歐洲傳到了美國,美國華盛頓大學O‘Fallon工業學院院長Calvin M.Woodward把“項目”當作一種“綜合練習”,“教學”成為“產品制造”,他的這種綜合練習項目,在18世紀90年代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育中。1919年項目教學傳入我國,當時Dewey在我國宣傳項目教學的思想及主張,影響了我國教育界一大批的思想家,如胡適,陶行知,張伯苓,蔣夢麟,郭秉文等,他們為Dewey的教育理論中國的傳播和實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在南京高師附小試行,其教師成為“杜威院”,開展典型的項目課程[1,3]。1927年,在Kilpatrick來華講學又掀起了項目教學實驗的高潮,近年來,關于“項目”的研究,在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大領域較多。
二、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的現狀
小學科學課程是伴隨著經濟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是一門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3]。命名為科學,又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的成敗直接決定著今后其科學素養的形成,對我們國家未來的學術界學風形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教育要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養成放在首要位置,把科學探究作為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互助互動的關系。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是以培養學生身心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的,為了實現這個要求,在世界各地教育專家、學者在不斷的研究、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摸索出來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模式[2]。本文以項目教學法為例,將其運用到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也是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改革進行的教學探究和嘗試。
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是普通教育領域中“項目”的應用,主要是給學生創建一個科學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計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己的操作,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在項目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開發多元智力,同時運用到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也體現了合力之美,真正把“四位一體”的科學落到了實處。
但是,目前我國的學者的項目教學法主要是在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方面的應用更為廣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突破,但是,在這些方面的應用過程中,弱化甚至忽略了知識構建和啟發心智方面的重要意義,而忽視的這些正是項目教學法誕生之初的構想[7],也是基礎教育的目標。
三、項目化教學在小學科學中的運用
1.項目的選擇和實施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總目標有四點:(1)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2)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3)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4)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其中不難看出,對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高要求,而我在教學中也不斷強調“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
動物的生命周期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每年的課時時間安排是3月中旬由于北方天氣原因,三月份養蠶有兩個弊端,(1)溫度太低,不適合蠶的生長;(2)節氣是驚蟄前后,桑葉剛剛發芽,趕不上蠶的生長。故而把單元課時做了調整,本單元作為第三單元,在4月中旬開始學習,結題正好是五月份的母親節前后,正好結合母親節進行德育教育。另外本單元主要講的是蠶的生命周期,所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拿出來,作為一個項目來展開。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設計主題為“我當爸媽那些‘年”的課程項目,項目分為“小小爸媽培訓會”,“‘我家寶貝成長史展示”,“我當爸媽那些年經驗交流分享會”三個部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主動性,在情景活動中完成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最終到達課程學習的目標要求。
“小小爸媽培訓會”讓學生通過查資料,互相交流,從而對蠶的生活習性以及照顧方式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此沒有讓學生查找蠶的生長發育的過程,而是讓他們在活動的過程中自己觀察,記錄和發現。
“‘我家寶貝成長史展示”是在蠶卵孵出蟻蠶、蠶長大蛻皮、結繭、變成蠶蛾的時候進行的,形式包括ppt講解,影片展示,手抄報展示等形式,通過同伴之間的比較和提醒,讓每位學生都能夠發現蠶生長的每個階段。
“我當爸媽那些年經驗交流分享會”是最后一個環節,經歷了一個多月的體驗,正好在五月母親節前后舉行,邀請所有學生和家長代表一起參加。分享會共三個部分:(1)學生分享自己照顧蠶寶寶的經歷;(2)特邀家長分享自己家孩子的成長史;(3)我想對爸媽說。每個孩子在經歷過當“父母”的階段,傾聽了家長養育子女的艱辛和快樂,讓他們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說一句話,基本每位學生都是感謝父母的辛勤付出,項目的結尾是溫情的、感動的。這是他們自身的體會,發自內心的感覺,是任何教材及教師都不能灌輸給他們的感覺。
2.反思與總結
通過這樣一個項目,完成本單元的教學,從執行效果來講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這個項目所體現的小學科學在項目化教學方面有如下優勢:(1)新課標強調,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4]。這個項目的設置,滿足了小學生飼養小動物的濃厚興趣,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漲。全年級五個班級150人次,從頭到尾積極參加的占95%。(2)深化家校合作。在這個項目的例子中,從蠶卵的購買,到養蠶過程中桑葉的采集到家長參與到分享會,大大深化了家校合作。(3)項目分為三個階段,準備,實施和評價階段。評價階段采用了手抄報,ppt展示,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評價方式多樣。[5](4)促進團隊協作精神的形成和提高。對于小學科學素養的形成提出了與人合作能力的培養,項目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有豐富的小組交流,討論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強化。另外,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年紀組長的配合和參與,對于教師的團隊協作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5.蠶的一生成果展示,彌補了項目化教學學生獲取知識不夠系統的不足。通過手抄報,ppt和影片的制作,把蠶的一生有一個系統的回憶和總結,達到了科學概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心瑜.教育領域中項目方法的歷史淵源.《教育科學與人才培養》 2010
[2]李惠瑩.項目化教學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以《多媒體創作工具》課程為例2014
[3]王浩.項目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周華君.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初探.《教學實踐》 2015
[5]徐涵.項目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及對教師的要求.《職教論壇》 2007
[6]劉云生.項目學習,信息時代的重要的學習方式.《中國教育學刊》 2002
[7]王善勤.項目化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