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潘險鋒
【摘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契機。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雙互聯網的翅膀,通過校園APP的完善讓互聯網思維促進意識形態的不斷演進,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44-02
高校歷來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各種文化在這里匯聚,各種思潮在這里碰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求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對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近年來以互聯網和手機等數字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并以其接觸的廣泛性、聯系的即時性、交流的互動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征,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帶來了深刻的變革。這種新媒體融合趨勢,也為“互聯網+”背景下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校園APP風靡各大高校,日益發展成為新時期高校教育教學、互動溝通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一、校園APP應用現狀
校園APP一般顯示學校動態和提供信息化服務,主要包括校園新聞、通知公告、學術講座、校園黃頁、校車查詢、社交功能、成績查詢等功能模塊。這些功能使廣大師生較輕松地獲取學校的新聞資訊和信息資源,提高了校園信息化建設水平。
然而,校園APP雖多,但缺乏有效整合和規劃,數據間缺乏專業的梳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等板塊比較弱化。而作為校方主導的官方APP,在功能設計上存在中規中矩等問題,難以很好的迎合青年學生的需求,后端資源相對匱乏,也制約了應用的有效推廣。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難點
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以及教育體制和理念的革新,導致了教育環境的巨大變化,也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
其一,多元化對價值觀造成的沖擊。經濟全球化推動了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相互碰撞,也沖擊著傳統的信仰和理念。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在當前占據較大市場,學生張揚個性,否定趨同也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關注的問題。
其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直接沖擊著在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網絡的開放性、內容的不可控性嚴重沖擊了高校現有的教育模式和理念。網絡的普及在強化了網絡社交的同時,弱化了個體間的互動交流,一些心理疾病、網絡暴力也時有發生。如何利用互聯網成為思政工作的重要議題。
三、以校園APP重構高校思政教育體系
1.借助云服務理念,構建統一學生數據中心
學生統一數據中心的建設,本身就是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云服務不斷推廣的當下,構建動態學生數據中心,全程、全面收集各類學生信息,并為前段應用平臺開發實施數據共享。
2.開發校園APP應用推動思政教育建設
校園APP是為高校學生量身打造的一款終端應用,專項思政教育APP軟件難以滿足學生多樣性的服務需求。因此,在校園APP設計方面,應綜合學生在思想理論、校園資訊、教務教學、學生事務、便捷服務等多樣性需求的前提下,結合思政教育的特點進行集成。
內容模塊 模塊功能
思想理論 以較活潑的頁面和人性化操作界面提供黨建要聞、理論學習、先進典型等板塊,并實現優秀共青團員推優、高校黨校學習、黨校考試等相關環節的線上操作。
校園資訊 對校內外信息進行篩選整合,通過App快速高效傳播給在校學生。在此模塊上,結合思政教育的重點,就一些時政新聞、正確的價值理念予以重點推送。
教務教學 結合學生動態數據系統的建設,提供選課、考試測試、成績查詢等功能的互聯網入口。
學生事務 整合與學生相關的各職能部門的相關事務,實現較為簡單的學生事務的線上申請、查詢和處理功能,提高校園行政工作的效率,提升行政工作的透明度。
便捷服務 提供天氣預報、校園黃頁、校內地圖、食堂外賣、快遞應用等進行多樣化的集成。
四、結語
互聯網在改變人類社會的同時也用其自身的方式改變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在面臨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技術轉型的同時,也應更多的利用信息技術進步推動我們的思政教育工作,主動擁抱互聯網。
參考文獻:
[1] 黃艷: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探究[J].文化學刊,2015,(3).
[2] 何旭珊:積極應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 傳承,2015,(3).
[3] 李凡,李德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