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芬
【摘要】教育部、國家語委近日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設定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本文以吳方言區(浙江方言)為例列舉了民眾說普通話時聲母和韻母的發音缺陷,提出各類學校應該努力為這一總目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 普通話 標準發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55-02
教育部、國家語委近日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后簡稱《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提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的總體目標是確保“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設定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一、推廣普通話卓有成效
大力推廣和積極普及普通話,是我國的基本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可以有效地消除各個方言區及次方言區人們之間的語言障礙,使全國人民順利地進行交際。通過在本土和海外推廣普通話,對于提高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普通話的推廣普及也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利國利民的具體行動。
目前,以高校為例,絕大多數大學生不需要經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也能夠順利獲得普通話水平二級乙等證書,這說明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當今的大學生已經不是什么難事。同時,教師、播音員、節目主持人、國家公務員和公共服務行業員工普遍需要獲得相應的普通話等級證書。據相關部門統計,2016年我國的普通話平均普及率已超過70%,但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與東部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超過90%,很多農村地區只有40%左右。[1]
這一切都說明推廣普通話的意義和成效不言而喻。
二、用普通話交際過程中存在的語音問題
在普通話推廣和普及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認為,從達到普通話普及率到人人說標準的普通話,仍然任重道遠。以吳方言區群眾用普通話進行口語表達和交際為例,單從聲母和韻母發音上就普遍存在如下缺陷:
1.聲母發音缺陷列舉
(1)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平翹舌因不分時吳方言最大特點,現在許多人不分“詩人”和“私人”、“主力”和“阻力”、“木柴”和“木材”,不一而足。
(2)舌尖中音d\t\n\l 發音部位偏后。如發“道德、得到、逃掉、特點”到詞語時因為發聲母時舌尖抵到硬腭前部,造成發音字頭音重且吐字不清晰。
(3)舌面音j\q\x發音出現尖音現象。如發“健全、家鄉、教訓、覺醒、胸襟、夏季、吸取”等以j\q\x為聲母的詞語時,因為舌尖抵在齒背而造成發音缺陷。
(4)把舌尖后音r發成邊音l。例如把“銳利”發成luìlì,把“擾亂”發成lǎoluàn,把“熱烈”發成lèliè等。
2.韻母的發音缺陷列舉
(1)單韻母發音舌位不正確。例如發i時的正確舌位為舌頭前伸,舌面上聲,舌面前部接近硬腭。但是有些人發i時舌面下降到口腔最低度。這樣,與聲母j\q\x拼成音節時就更加重了尖音缺陷。
2.韻頭丟失或韻腹不飽滿或沒有歸。普通話發音講究吐字歸音,要求字頭叼住彈出、字腹拉開立起、字尾歸韻到位。許多人在說普通話時做不到這點。
3.把復韻母發成單韻母。例如有些人把白菜(báicài)發成bêcê,把海帶(hǎidài)發成hêdê;把ao-[?] 美好(měihǎo)發成měih[?],把小草(xiǎocǎo )發成x[?]c[?]。
4.發鼻韻母時丟失韻尾。n是舌尖鼻音,作為前鼻韻母韻尾時,發音的最后,需要舌尖的位置是抵住上齒齦;ng是是后鼻韻母韻尾,后鼻韻母發音的最后,需要舌面后部上聲、舌根抬起抵住軟腭。吳方言基本沒有鼻韻尾,所以許多人在說普通話時也往往丟失韻尾。
5.混淆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前后鼻韻母不分是吳方言最大的特點。目前,公共場合說普通話的分清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的人少,把“幸福”與“信服”、“明星”與“民心”,把“成”和“陳”、“真”和“爭”混同的人反而更多。
三、鼓勵民眾說標準普通話,各級學校應該做什么
普通話不僅僅是口語交際的工具。統一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更是國民素質的體現,是國家文化統一的標志。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不僅是倡導國人會說普通話,更應該要求民眾能說標準的普通話。在這一過程中,學校的教育作用最大,教師的教育責任最大。針對這一點,本人提出以下建議:
1.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普通話發音有高要求
《實施方案》以“大力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為重點措施。因此,本人認為所有教師,無論是不是語文教師,其普通話水平都應該達到二級甲等。自2004年開始實施普通話水平測試以來,因為非語文類教師的普通話等級只需要達到二級乙等,以致目前各級學校里出語文老師以外的教師的普通話發音的缺陷非常明顯。這對引導國民說標準普通話時極為不利的。普通話水平等級達到二級甲等,意味著就能夠說一口標準或基本標準的普通話,這對教育工作、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使用環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2.高校應該把普通話課程確定為必修課程
目前非文科類專業中普通話課程或者設為選修課、或者就沒有開設,這樣造成許多大學生在大學里不能夠接受規范的普通話發音訓練,因為發音過程方言明顯、發音缺陷很多。如果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接受一個學期30個左右課時的發音訓練,對提高學生的普通話發音能力、朗讀能力和說話能力都非常有利。
3.高校應該承擔其他相應的社會責任。
“學校是推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養國民語言文字規范意識的重點領域,學校教育是提高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主要渠道。”
(1)高校不僅要要重視加強學校的語言文字工作,通過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建設工作,創造良好的普通話使用環境,確保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同時應該“注意發揮學校對社會和家庭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學生幫助家長學習提高普通話水平,提供條件、鼓勵教師積極承擔本地青壯年農民、牧民的普通話培訓等相關工作。”[2]
(2)高校還應該積極參與推廣普通話的其他工作。《實施方案》要求,要堅持推廣普通話“以黨政機關為龍頭、學校為基礎、新聞媒體為榜樣、公共服務行業為窗口”的方略,充分調動語言文字工作各相關部門的積極性,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從本部門和本行業的特點出發,加大本領域推廣普及力度。加強政策宣傳引導,積極構建平臺網絡,鼓勵和吸引企業、社會團體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貢獻力量。”[3]高校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為這一偉大的工程服務。
作為高校教師,務必竭盡全力,努力為實現“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目標,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有效實施,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2] [3] 教育部、國家語委近日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201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