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玉敏
【摘要】聲樂教學中的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化的過程,本篇文章主要對綜合大學聲樂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建立、聲樂表演專業學生科研的實踐問題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國內外聲樂課程的設置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
【關鍵詞】聲樂表演 課程設置 創新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藝術學專項項目:綜合大學聲樂教學的課程設置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QY0 5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0-0205-01
前言:聲樂教學是師范院校、綜合大學和非師范音樂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應用性學科課程。隨著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我國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需求。在對綜合大學的聲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究以后,我們可以發現,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是我國聲樂教學工作在新時期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綜合大學聲樂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一)綜合大學聲樂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聲樂學科是我國綜合大學中的一個重要學科。培養優秀聲樂人才,我國綜合大學聲樂教學人才培養機制的主要應用目標。在對綜合大學的聲樂教學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相對落后的問題。以教學目標的設置情況為例,針對綜合大學聲樂學科與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之間的聯系性,很多院校在聲樂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都采用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1]。在實踐課程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會表現出對音樂理論知識缺乏有效了解的問題。適用于小班教學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在人數較多的高等院校聲樂課堂中的引用,也讓聲樂教學的教學質量難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二)綜合大學聲樂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途徑
從教學內容因素來看,應用性、基礎性、前沿性和創新性是我國綜合大學聲樂教學所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相關院校和教師需要在對聲樂教學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嚴格遵循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與教學大綱之間的聯系性進行強化。從聲樂教學的教學大綱的制定過程來看,院校和教師需要對聲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明確,進而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進行優化[2]。從聲樂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方法來看,體驗式教學法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法的應用是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提升的一種有效方式。為了對聲樂教學人才的培養機制進行優化,聲樂課程考試方式的轉變,也可以讓聲樂教學的有效性的得到提升?;诰C合音樂素質評價的考評方法的應用,是對聲樂專業學生對中外音樂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自彈自唱能力等綜合能力進行全面衡量的有效方式。在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將聲樂考試劃分為獨唱考試、二重唱考試和小合唱考試等多種考試形式。
二、聲樂表演專業學生科研的實踐
從我國綜合大學聲樂教學現狀來看,從聲樂表演專業學生的科研實踐工作的現狀來看,音樂學與漢語言文學相結合的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了科研工作所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從這種基于雙專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設備來看,為了對音樂學的學科特色進行突出,在將音樂學和漢語言文學兩大專業的課程分成不同體系以后,高等院校需要對聲樂表演學科的主專業作用進行強化。
在對這種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采用這一模式的高校對與之有關的教學實踐平臺進行了優化。針對雙專業教學方式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一些院校設置了《綜合藝術》這一實踐教學課程。這一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的文藝演出策劃能力、組織能力和編排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相關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對學生的音樂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這種雙專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來看,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領域已經得到了一些知名院校的音樂教學人員的肯定。從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一些采用了雙專業聲樂表演模式的院校的畢業生在畢業以后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歡迎,這種建立在雙專業模式基礎之上的聲樂人才培養模式對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的拓寬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國內外聲樂課程設置的啟示與借鑒
(一)國內外聲樂課程設置的比較
中國的聲樂課程涉及到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必修課程涉及到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國近代史綱要等多門課程。專業系列課程涉及到了意大利語語音、德語法語語音和聲樂藝術史等多項內容。在對國外聲樂課程設置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以英國卡迪夫大學的聲樂教學為例,對國內外聲樂課程設置情況進行比較分析。該校的音樂學課程主要由音樂學學士課程和文學學士課程兩方面組成,以文學學士相關課程為例,這一課程的學制為3年,120學分。每年分春秋季兩個學期進行授課。模塊化課程結構,是該校的音樂學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在這種模塊式的授課模式下,多數模塊為每個10-20學分。下表所示的內容是學生在本科階段可供選擇的一些課程。
這些課程分為三個學年,每個學年都有不同的學分,比如第一學年的學分為80,包含的內容包括高級德語一階、人種音樂一階、調性音樂元素一階、調性音樂元素二階等;第二學年的學分是100,包括和聲練習、20世紀音樂解析、表演實踐案例分析、流行音樂議題等;第三學年的學分為100,包括實用音樂技巧三階、現代主義的誕生、20世紀對位音樂實踐等。
研究生課程的學制為1年,學生在一年的時間內需要修滿180學分。以下表格中的內容是該校的一些研究生課程。其課程設置分為不同的階段,包括文學碩士研究技巧、音樂領導力與公眾參與,學分為10分與20分,其他幾個科目為作曲組成、封閉獨奏會、音樂學實踐、人種音樂學、20及21世紀音樂等,學分都為30分。這些科目都是研究生學習的必修課,研究生只有修完這些課程并達到課程基本的學分要求,才可以達到畢業的要求,順利拿到研究生資格。
(二)啟示與借鑒
在以卡迪夫大學為例,對國內外音樂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探究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專業知識面的廣泛性是我國課程體系的一大主要特點。我國聲樂課程體系中設置的意大利語語音課程等外語課程內容可以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有效拓寬。英國卡迪夫大學的音樂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我國的綜合音樂人才大學培養模式,它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使學生的表演及科研都能長足發展。目前我國的聲樂教育雖不能完全照搬,但它的音樂專業特色化教育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從我國綜合大學音樂教學的特點來看,在音樂課程設置是為音樂教師的培養工作而服務的情況下,我國綜合大學的聲樂課程設置也需要對教師基本技能的培養工作進行合理優化。
結論:促進人才的綜合發展,是我國在對大學聲樂教學中的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所要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復合型培養模式的選用和對國外教學方式的借鑒,可以讓聲樂教學的教學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優化教學方式,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方式。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入手,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創新,可以讓綜合大學的聲樂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事業,提高基礎教育的水平,創新使用各種教育手段。
參考文獻:
[1]唐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音樂時空,2015,23:45.
[2]緒紅霞.從培養創新型人才談聲樂教學改革[J].當代教育科學,2006,1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