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摘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離不開中國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與把握。2013年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與2015年初的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體學習都是以哲學為主題。這一舉動反映了我國共產黨牢牢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狀況結合起來。并且,習近平在各類會議上對于“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論”這一問題進行的多次闡述更是充分證明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所蘊含的哲學思維對于指導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因此,從哲學思維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來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對于中國當前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唯物辯證法;哲學思維
“四個全面”的內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它的提出展現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一個總體架構。它的提出正是堅持了科學的方法論,其中蘊含著唯物的辯證法思維。
“四個全面”中看似任務不同但卻緊密聯系并有機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其他三者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又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手段、路徑和保障。這一政策的提出讓黨和國家在下一階段工作任務中的目標更加清晰明確。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鋪墊了基石。
一、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就社會科學來講,一切社會科學的建立都要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創建,而這種創建必須要有方法論作為指導,實踐中難免會出現不可解決的問題,一旦解決成功就可以對此總結經驗直至上升為理論的高度,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中最基礎的原則之一。
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對當時國內外狀況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了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內部矛盾及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外部矛盾作為主要矛盾。這一主要矛盾涉及到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走向問題,即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這一論斷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起步階段為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鄧小平在總結歷史和經驗教訓上,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的問題進行討論,當然這一問題的答案要在實踐中尋找。關于社會主義實踐理論的總結,其主要內容有:第一,探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二者的聯系,確定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看待問題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二,將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矛盾與任務結合起來。在分析各類矛盾的基礎上著力解決主要矛盾,確立主要任務;第三,指出改革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手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提出都是針對當時國力狀況而制定的發展戰略,在如今看來這些都是相當成功的。畢竟它沒有照搬照抄蘇聯的道路而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轉眼看今天的“四個全面”戰略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實踐過程中面對這一國內形勢問題而提出的。是對當前時代形勢的判斷以及對過去實踐經驗的反復總結進而得出的結論,是堅持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相結合的體現。
實踐與理論是相互伴隨而發展的。從實踐中得到經驗并且擴展認識工具。另一方面,實踐所提供的經驗和認識工具是有限的,使得人類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限制。這種狀況就決定了主與客、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只能在具體歷史下的相對統一。因此,習近平同志在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后又相繼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問題都證明了事物不斷運動。理論的完善需要借助于實踐的發展運動來完成、糾正與補充。
二、系統科學視角下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告誡我們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性,因此要用全局性、完整的視角看問題,片面的、零散的觀點總歸有所缺失。對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個全面”不是單純的并列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四者之間的相互聯系與不可分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目的,全面改革是完成目的的途徑,全面依法治國是整個過程的保證,全面從嚴治黨是又是根本的必要保證。
唯物主義歷史觀強調以社會生產實踐出發,將社會看做一個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的存在決定了人類系統意識的行為。因此對待四個全面我們不僅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同時也要用整體性和全局性的觀點來看待這一戰略布局。“四個全面”中的全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的整體性原則:“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由于社會系統中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系統協作性作用必然會導致彼此活動的限制,這種構成社會系統運動的新質態就是系統的整體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全面影響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對于這一戰略的發展我們要把握好一加一大于二的量的變化,同時在質的規定性上完成其部分所沒有的新的性質。對“四個全面”來說,單個方面的優化就如有短板的桶,無法將水的容量保證在最大化。因此“四個全面”整體的優化才是根本性的質變。
“四個全面”核心在于“全面”,片面的觀察和極端的處理問題并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因此要全面的著重于解決它相應的領域問題。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強調的是社會的各個目標層面的全面,同時也體現在覆蓋人群要廣、涉及領域要全。深化改革之全面是從表層的經濟領域改革到更深層次的社會制度上的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上用戰略思維,辯證思維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改革。總之在認識論上,對于全面改革上的理解要有選擇性,不能以偏概全。
三、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四個全面戰略部署
社會是一個多種“合力”組成的復雜系統,系統之間以及各系統要素間都存在復雜的矛盾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作為基本矛盾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過程中。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發展的均衡狀況,城鄉結構,以及注重經濟發展而忽略環境狀況所帶來的生態污染等問題決定了我國迫切需要“四個全面”戰略的實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理論中,改革對經濟發展具有反作用體現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反作用的這一論述。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其中主要矛盾占主導地位、起決定性作用會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一個事物的性質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同一矛盾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對待問題不能一刀切,不同階段解決不同矛盾,在不同矛盾中找主要矛盾解決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就能在解決問題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合“四個全面”戰略上文所論述的整體性思想并不是要求我們整體全部推進,而是要有側重點,分清次的逐個擊破。對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深化改革范圍要廣,在改革同時分孰重孰輕,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依法治國要有系統的理論對策,但不能拋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這個總抓手;全面從嚴治黨下管好黨,重要點是黨風廉政的建設問題。
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與底線思維觀點看問題。戰略思維即大局意識,宏觀把握當前形勢,增強戰略定力;用歷史思維的觀點看問題,既要把握歷史的真實性,不能胡亂篡改,又要把握好歷史的本質及規律,稍有偏差都會對當今政策產生影響。所謂的摸著石頭過河也需要不斷嘗試與修改;辯證思維要一分為二;而創新思維則要突破陳規,敢于創新;最后底線問題要求我們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
“四個全面”是根據“社會存在”而提出的社會意識問題,它的思想扎根于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國情之中。以國情定策略有利于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從認識論上把握“四個全面”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用系統的觀點看問題。從方法論上,面對治國理政的艱巨任務,必須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決其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除此之外,“四個全面”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黨執政規律認識新的提升,同時,用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維來看待“四個全面”也能檢驗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合法性,這不僅開辟了黨治國理政的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也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更緊密的結合從而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邁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