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赟
摘要: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重要經典之一,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翻譯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論語的英譯本較多,本文試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從讀者的審美角度來對譯本進行對比研究。為擴大《論語》的閱讀群體,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而努力。
關鍵詞:接受美學;《論語》翻譯
一、前言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為主的書籍,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論語》的語言簡潔凝練,它主要記載了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對政治主張、倫理道德、教育思想等問題的看法,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政治思想即“仁”、“禮”、“中庸”。北宋時期的宰相趙普也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語句,《論語》的核心思想對中國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其譯本也有幾十種,其翻譯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
二、接受美學理論介紹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德國的HansRobert Janss教授和Wolfgang Iser教授認為翻譯研究應當將把讀者放在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像以往的翻譯研究注重原文本身和譯者,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功能只有在讀者的審美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這就是接受美學的誕生。讀者的“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一大特征,它是指在讀者在閱讀一部文學作品之前,之前形成的各種理想、經驗、趣味、素養綜合在一起對文學作品有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這是在開始活動前就已具備的特定期待視野。這種特性會使得讀者在閱讀活動過程中,對于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會依靠想象去填補作品中的許多不確定性與空白,激發和召喚讀者加以理解和思考,在此過程中加深審美體驗,去進行作品的再創作,這就是所謂的“召喚結構”。接受美學將翻譯過程變成了“作者——原作——譯者——譯作——讀者”之間的多方動態互動過程,強調讀者在作品的存在和意義構成中的作用。文學的具體接受就是在召喚結構和讀者的積極參與共同作用中,在讀者的閱讀接受中,文本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作品。
三、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論語》翻譯比較
比如《論語》中有一句:“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雅各的譯本翻譯為:The Master said,“lt is virtuous manners which constitute the excellence 0f a neighborhood.If a man in selecting a residence d0 not fix 0n one wheresuch prevail,how can he be wise?”而辜鴻銘的譯本翻譯為:Confucius remarked,“It is the moral life of a neighborhood which constitutes its excellence.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man.who.in choosing his residence,does not select a place with a moralsurrounding.”在這里“里”就是住處,這里作動詞用。“知”就是“智”的意思,“焉”常用在疑問句中表示否定的含義,表示“怎么”。按照現在的白話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說: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就理解而言,這兩個翻譯都是準確清晰的,沒有新的審美障礙,里雅格用采取了直譯的方式,運用相同的句子模式,盡可能地表達了忠實,辜鴻銘的措辭比較靈活,他的翻譯轉換方式也是慣用的,從譯本的角度來講兩個版本都可以接受。里雅格采取字面翻譯,但是形式和內容并不生硬;而辜鴻銘的版本雖然對原文的形式進行了轉換,但仍然忠于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更符合讀者的美學標準和閱讀習慣,給予讀者一種熟悉的感覺,他在處理譯文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來講相對更好,更符合接受美學的視角。
再如,《論語》有這樣一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許淵沖的翻譯譯文為:“Do not look at anything nor listen to anything nor speak nf anything nor do anything against the rules nf propriety.”而韋利的翻譯譯文為:“To look at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to listen to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to speak of nothing in defiance of ritual.never to stir hand or foot in defiance of ritual.”原文中從四個方面表達了“禮”的重要性,是觀看、傾聽、說話、行為的原則,在儒家思想中“禮”是道德和行為原則,用于限制人們的行為。原文傳達的是處理人與世界的基本原則,也可以感覺出強烈的節奏感與語句的力量。從翻譯的角度來看,讀者亦是期待排比、并列的句式翻譯。在許淵沖的譯本中,他采用的結構為“do not…nor…nor…nor…”,使句子讀起來也有節奏感與流利感。而韋利的譯本中,他采取的結構為“to look at…in defiance of ritual.to listen to…in defiance of ritual. never to…in defiance of ritual”。中文句子是由四個四字格短語組成,在經典中經常可以遇到。許淵沖的翻譯是簡潔與類似的節奏,韋利的翻譯則是一律用的“ndefiance of ritual”整齊的形式,顯示出他對于這段并列句的理解。因為他考慮目標讀者是西方人更喜歡完整的句子,關注形式,如果堅持將句子翻譯成四字格的形式,那么目標讀者可能很難閱讀。許淵沖的譯文更接近原句,因為他翻譯的目的是盡可能地還原中國的思想和文化,這樣可能吸引的是那些想更好了解中國的讀者。
四、結語
《論語》的譯本各有優點與缺陷,但均是國內外通行的版本。本文試著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出發,從讀者的審美角度來對譯本進行對比研究。為擴大《論語》的閱讀群體,加快中國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推動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