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摘要:思想政治課程較為抽象,應朝向生活化方向轉變。該課程并不僅限于單一理論知識學習,還包括學生在特定生活情景下的價值建構。思想政治教師應依據生活,實施該課程,使教學語言、內容、情景、方法等,都具備生活化特征,實現課程創新,為該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
當前,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這一課題備受關注,中職院校已開始踐行。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及課程要求,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考量學生的心理特性及認知規律,將課程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植入重難點及熱點話題,使課堂教學內容及方法更加豐富和靈活,易于被學生接受和認可。
1教學語言貼近生活
無論是知識傳授,還是思想交流,都以教學語言為載體,其是學生對該課程的直觀性認識。中職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和語言都比較抽象,講求邏輯性,很難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教師應關注教學語言,使其呈現生活化特征,便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該課程語言規范、嚴謹、專業,學習難度較大。教師應依據中職院校學生知識構成及心理特性,對教學語言進行轉化,以通俗的方式和生活化的語言,講授教材內容,并予以解讀。以“愛國主義”教學為例,教師可列舉一些實際性案例,并以通俗的語言,對這些案例進行解讀,使教學語言更具生活化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認可度。生活化的語言比較通俗,能夠清除師生間及學生與教材間的障礙,使教師更具親和力,幫助學生擺脫空洞的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價值體系建構。
除卻將生活化語言應用到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也應考量中職學生自身話語體系特征,在課堂中引入網絡流行語等,使該課程貼近生活,更具趣味性,以免出現晦澀難懂的狀況。教學語言生活化具有一定的限度,其并不是以低級庸俗的語言去迎合學生,而是改變傳統表達方式,使教學內容及目標更加明確。
2教學內容源于生活
思想政治課程與生活緊密相關。很多教師僅注重知識傳播,并未注重其是否實用。該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倍感枯燥,僅停留在對概念、詞語和符號的初始理解解讀建,很難構建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更枉論將其應用到自身行為指導中。教師應優選與中職學生相關的生活化案例,實施深度講解,幫助學生進行教材解讀和生活體驗,實現價值觀建構及信仰確立。
中職思想政治教學中,應避免向學生灌輸抽象的道理,優選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案例,將其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繼而對其思想和行為產生正向影響。以“理想”這一話題為例,教師不應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結合實際,與大學生談論與其相關的職業理想、人生理想等,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可感。教材內容解讀與實際生活講解相結合,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行事原則。
生活化較小內容,并不是簡單的以生活化的案例,對該課程內容進行解讀,而是在廣闊的領域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領悟生活的真諦及內涵,掌握生活技巧,為后續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教學情景基于生活
中職思想政治教學不應僅講解概念或推導理論,而應對仿真生活情景進行創設和模擬,在學習活動及內容間,實施平臺構建,實現教學課堂延展。同時,幫助中職院校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使其參與到生活實踐中,經體驗后,構建正向的價值體系。中職院校學生除卻日常學習之外,也面臨著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網絡生活等。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對仿真教學情境進行創設,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典型案例和熱點問題,以角色扮演或課堂辯論等方式,實現教學內容拓展及現實生活還原。在課堂中,對學生各省會場景進行模擬,以彌補理論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使學生更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該課程學習中。定期召開專題講座,邀請知名校友、優秀畢業生等,參與到課堂中,與學生交流學習,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
作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教師應具備良好的道德行為及工作作風,并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通過自我約束,對學生進行示范、激勵和熏陶等,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其具備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4教學方法融入生活
經實踐教學,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對所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進行應用,以此為基礎,對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和現象進行解決,以理論對自我行為進行指導,真正將該課程知識融入到日常實踐活動中。實踐教學為教學方法在生活中的融入提供了良好途徑,使課程內容更具說服力,易于被學生接受。
依據課程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具體學習要求,對各類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應用。以“愛國教育”為例,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愛國教育基地、烈士陵園、博物館等,使中職學生對該課題具備直觀性認識,并以此為基礎,深入到社會及生活調研中。教學方式的應用應視具體教學內容而定,其都不應脫離生活化,為該課題提供豐富的素材。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思想政治教學中,生活化的實現極為必要。教育部門和教師應依據中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課程學習要求,認識到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具備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從教學語言、內容、情景、方法等多個方面實現生活化,讓學生在該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驗,充分掌握所學內容及知識,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該課程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