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
【中圖分類號】R7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5-0-01
高危妊娠管理是圍產保健的工作重點之一。加強控制對二胎高危妊娠的管理可以有力地降低孕產婦及其圍生兒的死亡率,以確保其生命安全與健康。諸如妊娠并發癥、不良環境的影響、社會負面因素和各種慢性疾病等均是造成高危妊娠的重要因素。存在高危因素的孕產婦其胎兒在宮內的生長緩慢、胎兒先天畸形、早產、新生兒疾病及胎兒死亡等風險均顯著增加[1]。為了避免發生以上這些現象,就需要加強對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的高危因素的分析,并進行對應的預防控制。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中的363例二胎高危妊娠產婦作為樣本,對其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來自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中的363例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當中年紀最小的病例為20歲,最大的為46歲,中位年紀為32.5歲;孕周最短的為11周,孕周最長至分娩。篩選的高危因素有:孕婦體重<40kg、人流≥3次、先心、乙肝、胎兒宮內窘迫、哮喘史、甲亢、羊水過多、骨盆異常、生育畸形兒史、疤痕子宮、雙胎、巨大兒、胎位異常、妊高征、性病、妊娠期合并婦科疾病及其它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等。
1.2 統計學方法
在統計分析本次研究中的363例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的各項臨床資料時均運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并且比對分析正常孕產婦的臨床資料。
2.結果
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的剖宮產率、陰道助產分娩及其圍生兒死亡率均顯著高于正常的產婦情況(P<0.05)
363例高危妊娠產婦的高危因素依次是:不良孕產史(發生率為33.49%)、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發生率為17.21%)、胎盤及羊水因素(發生率為5.72%)、胎位異常(發生率為2.5%)、巨大兒(發生率為2.0%)、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為1.88%)、妊高征(發生率為1.12%)。其中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發生高危因素的時間為:約37.8%的高危因素在孕早期時發生,約19.2%的高危因素在孕中期時發生,約43.0%高危因素在孕晚期時發生。
3.討論
針對上述的結果分析,加強對二胎高危妊娠高危因素的分析與加強控制對二胎高危妊娠的管理是做好二胎高危妊娠高危因素控制的有力途徑。
在實際中,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治療措施:(1)在實踐工作中,容易被忽視但是對后續工作及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保健工作中努力做到早建卡、早檢查,及早篩查潛在的二胎高危妊娠,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跟蹤治療[2]。(2)篩查二胎高危妊娠產婦:應成立由婦產科、內科主治醫生等成員共同組成的二胎高危妊娠篩查小組,加強對孕周為24~32周孕產婦的二胎高危妊娠篩查工作,以確保其篩查質量。(3)進一步規范對二胎高危妊娠產婦的轉診程序與管理: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二胎高危妊娠管理的實施規定去進行二胎高危產婦相關的管理工作,以確保切實做好篩選、追蹤以及隨訪等各項工作[3]。(4)務必加強產前檢查。首先可以通過做一些孕期宣傳教育,以提高廣大孕產婦及其家屬的產前檢查意識,以提高產前檢查質量,努力做到使每一位孕產婦都可以做到及時檢查。其次,醫院應在現有的醫療設施與技術水平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各項產前檢查工作,要盡早發現、盡早干預異常的妊娠期情況[4]。(5)家屬和醫院都必須注意給孕產婦加強孕期的體重管理與營養指導。由于飲食習慣不科學易導致營養過剩,從而致使孕產婦產生過度肥胖、胎兒過度生長及相關的并發癥發生。因此家屬和醫護人員都必須注意對妊娠期的孕產婦進行合理的體重管理與營養指導,以確保其膳食合理、營養均衡,進而去有效控制孕產婦與其胎兒的體重,防止發生諸如妊娠期糖尿病、胎兒生長受限、巨大兒等情況,從而降低母嬰并發癥及剖宮產率[5]。(6)針對二胎高危妊娠產婦進行一定的心理保健工作。針對孕產婦的特殊心理與情緒,對其進行積極的溝通與安慰,同時也要給予孕產婦及其家屬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導,使孕產婦感受到外界帶來的溫暖與關愛,消除其不安的心理,以期避免因心理原因而導致的難產情況發生。BEN 本研究中,通過對比高危妊娠產婦與正常產婦妊娠結局,表明,治療措施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
總而言之,加強對二胎高危妊娠高危因素的分析與治療工作,是確保孕產婦及其圍生兒生命安全與健康的必備措施。
參考文獻:
[1] 胡麗娜.二孩政策下高危孕產婦風險預警體系構建的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7,33(1):52-54.
[2] 周亞芹.高危妊娠產婦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105-106.
[3]王眺斌.2014年天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孕產婦高危因素分析及其圍產管理[J].生殖醫學雜志,2016,25(2):178-180.
[4]丘小霞,夏紅衛,黃越華,等.2010-2013年廣西高危孕產婦的管理監控情況及其高危因素變化分析[J].廣西醫學,2015,21(9):1258-1261.
[5]吳結英,鄭杏珊,萬淑梅,等.妊娠高危評分與母嬰預后之間的關系及高危因素分布特點研究[J].現代醫學,2016,24(5):6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