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衡
摘要:與傳統媒體相比,以微信、微博、博客為代表的自媒體既具有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同時又具有數字媒體的傳播速度快、信息豐富等獨特特點,因此成為以信息傳達給受眾為最終目的的視覺設計最主要的表現方式。新媒體為視覺設計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視覺設計則為新媒體的表現方式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二者相互促進和影響。本文試對新媒體時代的視覺設計做簡單分析和探討,從而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數字媒體 視覺表現 設計 多元化 綜合化
中圖分類號:J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04-02
20世紀末,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了數字信息化社會。數字化信息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藝術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當代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覺傳達藝術不可避免地受到數字信息時代的沖擊和影響:原有的表現形式由二維向三維和四維延伸和發展,而呈現發布載體也由傳統媒體轉向更為廣闊的數字媒體。數字化信息時代改變了視覺設計的傳達形式和藝術理念,同時也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設計語言。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視覺設計必須不斷地對自身進行變革和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一、自媒體的概念
“自媒體”一詞最早出現于2003年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的《自媒體研究報告》中,在這份報告中,美國人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提出“We Media”(自媒體)這一概念,并作出如下闡釋:“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倍鴩鴥扔嘘P專家則將自媒體定義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郵件、手機、博客等現代化傳播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特定個體傳遞信息的新媒體?!?/p>
從國內外對自媒體的闡釋可以發現,與傳統媒體專業化的傳播方式不同,自媒體的傳播形式更加平民化和自主化,傳播內容時更加注重的是普通大眾的主導與參與,是一種兼具提供信息生產、傳播,公開性與私密性并存的傳播方式。因為沒有傳播主題和傳播空間形式的約束,因此自媒體的傳播內容更加豐富,發揮空間也更加自由。同時,傳播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微信、微博、博客、電子郵件等都可以作為自媒體內容的展示平臺。
二、視覺設計的特點
視覺設計是當代設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視覺效果表現的沖擊力,吸引并引起受眾群體的注意,進而實現信息傳達目的、增強印象的設計圖像生成和交流活動。根據有關心理學調查顯示,人類對信息的接受途徑85%來自于視覺,因此研究以傳達信息為最終目的的視覺設計也就顯得極為重要。
視覺設計的概念最早流行于上世紀60年代,當人們意識到傳統的印刷美術設計已經不能滿足包含影視圖像在內的信息傳播時,視覺設計應運而生。與傳統設計不同,視覺設計是以文字、圖形、造型等視覺符號向受眾群體傳播信息,它同時具有設計和傳播兩種功能。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視覺設計的表現空間開始從二維向三維、四維等多維空間發展延伸,表現和傳達方式由靜態轉為更加立體的動態空間,同時,傳達媒介開始由傳統媒體向數字化媒體轉化。
三、自媒體為視覺設計帶來新機遇
人類的視覺識別特點決定了接收信息的途徑和方式更多是通過視覺,而快速發展的網絡媒體則為視覺設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和表現形式,創造了完全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設計表達手段和傳播途徑,同時也為受眾帶來了更加豐富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更加新鮮的視覺享受和審美趣味。
1.網絡媒體成為視覺設計的新載體
與傳統媒體對比,網絡媒體具有許多非常明顯的優勢和特點:傳播信息速度快,信息多樣化、容量大,表現形式更加生動有趣,容易引起受眾的注意力,人機在線互動性強;同時,網絡媒體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傳播特點,更加容易被受眾接受。這些優勢和傳播特點,不僅促進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傳統媒體和依托于傳統媒體的廣告業、印刷業帶來巨大沖擊和壓力。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對設計行業介入的不斷加深,一名優秀的視覺設計人員不僅需要掌握各種軟硬件技術,還要熟悉掌握網絡媒體的視覺表現形式和語言,才能創造出符合網絡時代的網絡視覺設計作品。
2.網絡媒體為視覺設計帶來機遇與挑戰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視覺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信息的傳達。與傳統媒體相比,傳播形式靈活、設計手法多樣的網絡媒體顯然更適合視覺設計的表現和發展。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視覺設計的表現手法也更加豐富和廣闊:傳播形式越來越靈活,設計方式由單一靜態的表現形式轉為集文字、圖形、動畫、視頻于一體的視覺呈現。互聯網時代動態化的視覺設計帶給受眾不同于傳統傳媒的全方位、多感官的視覺體驗,既拓寬了視覺設計者的思路和表現形式,也給新時期的視覺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網絡技術促進了視覺設計新的表現手法的形成,而視覺技術也促進了網絡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和影響的關系。
四、自媒體展示平臺的視覺設計特征
(一)編排方式靈活自由
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視覺設計在表現方式上實現了在同一個平面上同時顯示多個或多層信息,同時瀏覽者可根據瀏覽的需要顯示屏幕內容或顯示尺寸。瀏覽者根據個人閱讀習慣和喜好,對同一個信息或多組信息進行閱讀和比較。在實現了傳統媒體新聞的有效表達的基礎上,自媒體視覺設計又結合網絡特點和信息內容發展了獨特的、靈活的編排方式。
(二)圖像的視覺張力強
與傳統媒體重視文字表達不同,自媒體的視覺設計經常運用能快速吸引大眾眼球的背景圖片和顏色鮮艷的色塊。這些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圖像之所以能快速引起受眾群體的注意力,不僅在于它們使自媒體的畫面充滿了張力,還在于它們能在短時間內喚起受眾者的互動體驗,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以各種具有視覺張力的圖片、圖形快速引起受眾注意力,使其對信息產生興趣,是自媒體信息傳播的一種常用方式,并且隨著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斷加快,而在自媒體設計中被應用的越加廣泛化。
(三)信息表達簡潔化
與傳統媒體設計重視內容的深度和延伸性不同,在信息海量化的數字化時代,“少就是多”是視覺設計師一以貫之的做法。從大量化、同質化嚴重的信息中提煉出最精煉、最具有意味的內容給予最簡單化的設計,不僅是減輕網絡傳送負擔的需要,也是自媒體視覺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敘事方式動靜結化
數字化媒體的閱讀方式與傳統媒體相同,即都以視覺呈現為主,但在表現方式上卻多用與日常生活經驗相似的影像進行信息傳播,信息呈現空間也由靜態轉化為能與受眾群產生互動的動態空間:受視覺識別系統的影響,人們在接受信息速度上,動態的視覺設計顯然要優于靜態的信息傳播方式,因此,自媒體視覺設計以時間和空間同時呈現的敘事方式,不僅是傳播信息并達到預期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視覺設計形態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信息傳達即時更新和互動性強
數字化媒體的快速發展,在為人們帶來更多的信息選擇的同時,也為媒體的視覺呈現提出了更快的要求。在自媒體環境中,受眾群多通過視覺參與信息的傳播和分享,因此設計者在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媒體的整體視覺效果,還要根據不同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對視覺要素加以調整和修改,以便呈現的圖像與傳播新信息更契合貼近。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信息海量化和同質化的特點,也使信息視覺呈現更加的豐富和復雜,為了能吸引受眾者的注意,使其在瀏覽網頁時能對發布者的信息產生興趣,視覺設計必須依據新聞特點進行快捷而完善的導航設計,提供不同角度、足夠吸引的鏈接,幫助受眾在各個網頁瀏覽跳轉進行選擇時,在視覺上對發布者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視覺產生好奇和清晰的視覺接受。
建立在發達的互聯網基礎之上的自媒體,在傳播媒介上具有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因素,這些因素意味著受眾對媒體傳播的信息不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而是多了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而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受眾在接受和閱讀信息時,更多選擇自媒體的重要因素。
(六)呈現方式多元化
目前數字化媒體呈現信息的視覺方式主要為文字、圖形、聲音和視頻等。這些具有個性的傳達方式,不僅豐富和滿足了受眾對傳播信息的獲取方式和審美品位,也改變了數字媒體的視覺設計方向和形式表現。與傳統媒體重視圖文形式的表達不同,網絡的視覺設計更注重通過視覺傳達的藝術規律,運用更加先進和多元化的設計手段,創造更加自由和富有想象力的視覺空間,幫助受眾從網絡信息中獲得藝術想象和視覺審美需求。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媒體的視覺設計在表現手法和傳達方式都呈現出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表現。本章節研究和分析的六個特征在本質區別與傳統媒體的視覺設計,但同時又為新媒體的視覺設計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理論依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為借鑒,同時又促進了新媒體視覺設計的發展和創新。
五、結語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視覺設計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信息傳達給受眾。因此,視覺設計與數字化媒體之間始終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自媒體給了視覺設計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語言和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它又影響和約束著視覺設計的發展;視覺設計的本質永遠都是為了實現信息傳遞,傳達媒介始終無法離開媒體,而它的表現空間又是媒體創新和發展的主要動力。如何在數字化媒體不斷發展的今天,保持視覺設計的活力,促進視覺設計表現形式的創新,將是未來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金.數字媒體影響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D].燕山大學,2011.
[2]王海波.新媒體影響下的視覺傳達設計與電子輸出的對接[J].大眾文藝,2013(8).
[3]高嫻.新媒體時代下視覺傳達設計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20).
[4]劉云玲.新媒體視覺傳達的特征理論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4).
[5]蔣運生.網絡媒體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3(12).
[6]張軍.新媒體時代數字化企業形象體系的應用與延展[D].西安美術學院,2013.
[7]李平平.網絡時代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探究[J].大眾文藝,2015(14):23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