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2014年1月1日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下文簡稱《規范》)正式施行。這對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形成了較大的挑戰,目前實際實施效果不如預期。本文闡述了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理論的重要意義,試圖分析現階段在行政事業單位中設計并實施內部控制體系遇到的問題,并對內部控制流程設計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流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01
一、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
(一)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是中央政策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簡政放權、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力推進,行政事業單位的相關經濟行為越來越受到關注。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內部資源,規范經濟行為,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從而達到防治腐敗的目的。在過去,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沒有政策性文件的支持,從流程設計到實際實施均不規范。不僅影響了內部控制體系發揮作用,更不利于行政事業單位提升內部管理水平。《規范》的實施打破了這一僵局,從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以來,給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據和模板,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是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
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對任何組織都是不可忽視的。但是,目前對內部控制的研究多數還基于企業而言,很少涉及到政府部門。與企業以經濟效益為目的不同,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更多應該關注其對公共服務效果和效率的影響。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是行政事業單位運行的目標,提升綜合管理水平是其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內部控制體系恰好可以完成這一使命。內部控制體系可以較好的規范單位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的運行,明確各部門職能和責任權限,為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運轉起到“潤滑”的作用。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現狀
(一)內部控制意識不強
《規范》實施以來,各行政事業單位對內部控制理論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但運行效果距離預期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內部控制針對的是整體資源整合,勢必會限制“一把手”的權利,部分單位“一把手”和管理層忽視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第二,與企業財務管理相比,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相對簡單,財務負責人和會計人員對內部控制了解不深、認識不到位的情況比較普遍;第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運行氛圍,其他員工內部控制意識淡薄。
(二)崗位責任不明確
現階段,行政事業單位中的崗位設置還有待優化。主要體現在:第一,由于人員短缺或者編制限制,普遍存在兼職情況,導致工作成效不明顯;第二,崗位設置不科學,相關性較差的職能設置由一個崗位承擔,導致工作效率較低;第三,部分必要職能缺位,導致監督管理和風險評估等方面職能缺失,造成管理效率較低。這些情況的存在,無形中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風險。
(三)內部控制流程設計不科學
《規范》實施以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與實施還處于摸索和調整的狀態,缺乏科學的流程設計。在梳理單位經濟活動方面,很多單位都略過或直接忽視了這一步驟。事實上,對自身經濟活動的整體梳理,可以為科學設計符合自身需求的內部控制體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流程設計的意見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重視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體系科學優化,離不開行政事業單位的全員努力。首先,是“一把手”和管理層要對內部控制理論有足夠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上行下效的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樹立團隊意識;其次,財務部門和會計人員應注重業務水平的提升,將內部控制理論靈活的應用到現有的工作中,強化工作的寬度和深度;第三,各部門工作人員應正確認識內部控制體系,了解必要內部控制理論知識,約束自身的工作內容,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細化崗位設置,明確崗位責任
《規范》中明確了“一把手”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的效果全權負責,同時還要兼顧內部控制體系的監督管理工作。因此,“一把手”應在理解工作職責和內部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分解自身的工作職責。第一,設置科學的崗位分工,盡量避免兼職情況出現。如若因人手短缺或編制限制不得不設置兼職崗位,必須要科學規劃崗位職責,合理分配人員布局;第二,細致了解本單位崗位工作職責,借助人事部門的力量,研究崗位職責分工,重新劃定崗位設置,提升運行效率;第三,注重風險評估、監督管理的崗位設置,設置風險評估組長和內部監督管理組長等職務,對單位內部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和規避,并及時監督管理內部控制運行效果,提升管理效率;第四,還應該重視財務部門的牽引作用,通過科學的內部控制體系,發揮財務部門的統籌財力、參謀審查和橋梁紐帶作用,實現財務數據真實完整的內部管理制度。
(三)優化內控流程,完善管理制度
內部控制流程的優化,離不開單位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應對本單位現有的經濟活動進行系統的梳理,在預算業務、收支業務、資產業務、采購業務和資金業務等方面進行系統整合,并按業務需求重新進行崗位設置;其次,應該根據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配備專職的風險評估人員,實時進行風險評估,協助單位規避風險點,并在風險發生后進行及時的風險分解,及時止損;再次,編制內部控制流程圖和內部控制章程。根據前兩步的結論,優化現有的內部控制體系。內部現有制度的優化修訂,有助于內部控制流程設計更貼合單位實際需求,從而優化整個內部控制體系的運作效果。
四、結語
在新常態下研究內部控制的設計流程,不僅是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要求,更加可以作用于我國新預算法的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時期開展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必將提升其公共服務效率,為建設服務型政府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弘毅,王寶慶.行政事業單位推進內部控制規范現實路徑選擇[J].會計之友,2014(9).
[2]梁靜.新形勢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對策[J].經濟視野,2014(5).
作者簡介:李 超(1977-),男,湖南邵東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級會計師,主要從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