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娟
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教師要積極迎接新課改的挑戰,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成為“活水之源”;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走進語文學習的生活化課堂。
關鍵詞:語文課堂;活;興趣;自主合作;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83
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 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 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 還有一把總鑰匙, 它的名字就叫作‘活”。
語文教學的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語文課堂才會活起來。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會不參與課堂,教師就成了唱獨角戲的。這種情況下,即使教師大發雷霆也無濟于事,只會讓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讓學生成為教師的對立派,教師就無法進行正常教學。面對慘不忍睹的成績,教師勢必要追究學生的責任。面對教師的責備,學生就會仇視教師,甚至轉班、轉校或是輟學。這就是惡性循環,為了避免這種惡性循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想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要借助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養成參與意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一、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現在的語文教材,很注重內容的生活性、廣博性。不同的課文要有不同的情境,光靠教師的講解是不行的。要讓學生有真切的感受,才能主動去探索新知識。比如,在教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時,開始便讓學生閉住雙眼,摸索出紙與筆寫下題目,在導入部分令學生真切地感受黑暗,從而拉近與主人公的距離,學生對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的海倫·凱勒的生命軌跡產生了巨大興趣,因而課堂氛圍很好。又如在學習《散步》時,導入時播放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引導學生探討視頻傳遞了怎樣的情感,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濃厚的親情氛圍。
除了利用語文學科特點積極創設生動的課堂情境外,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演講、辯論競賽、短劇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班內開展“知識主要來源于書本還是生活”主題辯論,《皇帝的新裝》話劇表演等活動,教師與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氛圍中汲取知識。只要用心,常常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難。
二、充分利用校本學習單
在課堂中,我充分利用校本學習單與驗收單,學習單提前下發供學生課前預習,通常通過一課時由學生課上自主完成學習單內容;課上教師不斷巡查了解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第二課時課堂上學生小組交流預習思想,小組交流后在班內展示預習成果;課中師生、生生交流解惑;師生通過課中小結對展示的小組成果進行評價;利用驗收單進行課堂檢測。以學習單導學的步驟充分體現教學的本質是“溝通”與“合作”,是一種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培養學生快樂學習的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及科學探究的精神。例如在講《黃河頌》的公開課上,學生課前作了充足的準備,以校本教研單為依據,各小組進行版塊式分工與合作。課堂上,以多種形式朗讀詩歌貫串學習,尤其是配樂分組朗讀時,氣勢驚人,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課上教師基本上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質疑,討論、交流自己的閱讀見解。同時教師將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納入課堂中,學生課前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整理有關黃河的主題資料,組內學生明確分工,將黑板作為展示平臺,組內有學生上黑板進行板書展示,有學生進行重點講解。通過這樣一堂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我明白了,即使沒有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學生仍然可以把許多知識學好。在課改課堂里,能力是可以與成績共同提升的,快樂也是可以與知識相伴增長的。這樣的“活力課堂”才是課改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優化教學過程
優化教學過程的設計,關系到教學目標的實現,也關系到師生活動的進行和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圍繞學生思維的發展需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例如:魯迅先生的《孔乙已》一文,從酒店喝酒人的談論作為切入點,通過問題設計,體現教學過程和學生探求問題的過程。整節課,教師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1.孔乙己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2.作者寫孔乙己耐心教“我”寫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有人說孔乙己是喜劇人物,也有人說孔乙己是悲劇人物,請你分別說說這是從什么角度而說的?4.文中孔乙己讀書讀到沒有飯吃,請你就“讀書與生存”這個話題廣開言路,結合現實談談你的看法。第一個問題涉及文學形象問題,第二個問題著重討論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第三個問題是從多角度去探究人物,第四個問題則是表現主題及結合現實,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廣開言路,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不斷發現并捕捉教學契機,靈活設計鋪墊性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四、注重預習,主體作用從頭發揮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預習,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學習內容,降低課堂學習難度,促進課堂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著名美學家、文藝評論家朱光潛先生就曾鄭重提出:“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學生在預習時一定要認真閱讀,不能放過每一處不懂的字句。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要敢于“放手”,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學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自主實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王新年.有效教學行動研究[M].鄭州:大象出版社,226-228.
[2] 周宏,彭繼雄.愉快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10.
[3] 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